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

时间:2022-09-09 08:28:55

导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

一、新时期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一)群众路线是科学的认识论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从认识论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群众路线就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党的领导决策就是通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吸取建议,倾听民声这一实践而形成的,最终的决策将回归到群众当中去,并且使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即实践中检测决策的实用性与科学性,通过不断的修改,循环往复进行“实践-认识-实践”即“群众-领导-群众”的转化这一过程,以造福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切实利益。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刻认识,与群众路线协调统一起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

(二)群众路线是科学的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给出了科学的解释: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相统一的,党的群众路线中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构想,即是提出方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群众路线既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解决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只有人民群众掌握了话语权,国家政策才能科学有力的解决人民的问题。

(三)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

群众路线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这一措施实施的主体往往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只有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党作为领导者的身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为人民谋福祉,实现大多数人的解放。这种价值取向虽然为各个历史时期所多次强调,但正是将群众路线这一说法以单独的形式提出的时候,它才具有了别样的价值意义。

(四)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所在,“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是新时期应该时刻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党的建设的核心和生命线关乎党的发展走向,决定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对党来说是一次历史大考验。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是保证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由于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党的群众基础,所以拉近党同人民的距离,心系人民,为人民着想,对党、对国家来说都是最根本的工作原则与方法。失去群众基础的党是空洞的,就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那么党的建设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心系群众,党的政策、措施、方针才具有实效性,国家建设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二、新时期发展群众路线需应对的困难及原因

我国的每一个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紧紧围绕群众路线确定我国的大政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时有违反群众路线的错误倾向出现,影响到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群众路线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实质认识不够清楚、不够彻底,所以导致了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一)作风问题

如果党的工作作风或工作态度出了问题,那么就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重大偏差,影响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些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认为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低,不能耐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及呼声,于是脱离群众,搞独断专权,这势必会导致历史的倒退。共产党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应当具备严谨、谦虚的工作态度,为人民谋实利,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事事和人民群众商量,同甘共苦,如此,才能更好地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

(二)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问题

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精髓认识不够充分,总是纸上谈兵,甚至在实际工作当中,把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当作一纸空文,失去了实效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变成了从文件中来到文件中去,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怪圈。有些党员干部在做出决策、下达任务时,往往自行决定,不经过群众商讨这一关键环节,这势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当这一问题真正深刻触伤群众的利益时,党员干部未能及时进行体恤安抚,群众的反抗情绪势必愈演愈烈。

(三)制度机制不健全

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93个春秋,这段历史无不见证着党的成长过程。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不乏正确指针的施行使我党跨过一道道险阻,但也有不和谐因素酿成了失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党的制度体制的弊端是必须深刻反省。首先,制度意识比较薄弱。我国作为一个拥有2000年封建历史的国家,“礼治”思想根深蒂固。这种“礼治”思想与我国现代化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对于我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小生产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以及习惯性势力支配弱者的模式,使得当下很多党员对依法治国的定义产生了偏差,认为对老百姓的管理、对小众的管理就是依法治国,忽视了自身的群众性,违背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偏离了群众路线。其次,现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一是有些制度无法配套实施;二是有些制度的推行缺乏科学性,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比如某些制度过于笼统、抽象,没有具体实施的细则来供人们参考;某些制度往往偏重定性,而忽视定量。如此等等原因影响到群众路线的保证实施。

三、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

(一)鼓励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人民群众蕴含着强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当然,党的领导作用不容忽视,党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造潜力与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自身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是党始终坚持的方向和目标,更应当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使党员的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要在党内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加大社会教育的投入力度,使人民群众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平地接受教育。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先进性人才,要让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来,为实现个人价值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二)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要求党必须有所作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所以党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广大人民群众要想充分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当中来,在参与当中争取广泛的民主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党必须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保证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所以必须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情况,拟定合理的制度,使人民群众能合理合法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中来。

(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就必须以正确的方式组织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相信党、接受党的领导为实现人们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这条道路上要高效地组织群众,走正确的道路,贯彻正确的方针、政策。党就应当将群众路线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为人民群众容易接受,同时对党员班子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与党是相互监督的双方,党领导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并且自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由此共同建立一个纯洁的党政机关,维护各项机制顺利制定与实施,以制度的形式确定这种监督以多种途径有效推进。综上所述,党若脱离人民群众,就缺少了阶级基础,所实施的方案必然导致教条主义,最终也将是失败的。要做到健全工作机制首先是要形成一套党与群众沟通的机制,比如党员干部要走访群众,调查民意,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实施信访制度等等。其次,是要形成一套解决民众纠纷的机制,各机构分工明确,责任细化,要规定纠纷解决的期限等。最后,建立群众的评价机制,专人收集群众信件,及时反映问题,或通过互联网建立回馈性网站,使人民群众可以自由发言,保证人民的言论自由。

(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形式

当下社会是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网络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从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比如,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或者网络新闻清楚地掌握有关中央的决策,同时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提出宝贵的建议;党政机关,可以及时搜集到人民群众反映的各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次回归人民当中接受检验。由此,更加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二者的联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网络成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我们党解决群众路线问题的一项创举。

作者:史慧丽 刘亚平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