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的机制创新及效能发挥2篇
时间:2022-06-25 02:57:06
导语:基层党建的机制创新及效能发挥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社会建设蓬勃发展带来党建新课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空间得到相当的成长,日益组织化的社会力量不断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且参与到更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中去。社会组织的发生、发育、发展显然成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之前30多年的改革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通过激发社会个体活力得以实现的话,那么中国未来30年发展所要完成的社会建设,则必须通过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与能量来实现。复旦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认为,未来十年,需要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过程形成的社会力量构建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加强政党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还处在不规范的过渡阶段,但它引起的权力转移和民主化发展趋势却显而易见,要适应因社会组织发展而带来的权力转移和进一步的民主化趋势,在权力主体多元化和进一步民主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创新党的执政方式。[2]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引起深刻社会变革的过程,重要特点是传统中国的社会自我组织机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其社会基础的变化而弱化,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将建构产生新型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这是党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性整合力的重要契机。在社会建设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新兴的社会组织包括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部分中介组织,而更大量的是延伸到基层、分布在城乡社区的各类“草根式”的群众性活动群体和各种互动式的协同组合,可称为是“基层社会组织”。在政府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新社会组织数目不少,但在广大城乡基层社会为数众多的是非注册登记的、所在社区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如在新碶街道经由社区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已达到450多个。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已经受到重视,但群众参与更为广泛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却遇到了瓶颈,工作缺乏路径,开展具体工作难度较大。可以说,草根式基层社会组织的大量产生,成为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难点,而在这些基层社会组织中散落的为数不少的党员发挥作用的条件则更为有限。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引导,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引领它成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和积极力量,使基层社会组织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方向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是一个“接地气”的党建新课题。
(二)基层党建坚持走群众路线就不能局限于党内建设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一个政党要存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群众的要素居于首位。[3]坚持群众路线的基层党建就是党在社会中的根须。“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以其笼罩性、平等性、凝聚性和民间性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4]笔者认为,这种影响力就是基层党建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社会整合能力。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整合的过程就是表示“找到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以便协调那些新分化了的子结构,使这些子结构相互协调和整合或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协调与整合”。[5]正如林尚立指出:“政党对社会的整合,不是要使所有的社会组织政党化,而是要使社会的组织社会化,真正拥有服务社会、协调社会的功能,政党借助社会化的社会组织网络,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实现国家对社会的有效整合。”[6]在社会网络日渐成型、基层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日渐显现之际,怎样在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组织间形成一种正向引领的“共振效应”,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执政党通过行政权力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部门人员中直接管理的能力正随着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改革而不断弱化。至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部门之外的社会领域,党可以凭借的行政权力本身发生了深刻变化。执政党通过行政权力系统直接管理的空间遭到挤压,其在社会领域的领导核心作用遭遇新的挑战。目前中国共产党及其基层组织功能创新与调适的重点,是不再以传统的手段和方式体现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而应回归社会,进驻政府行政权力退出的空间,以非权力方式体现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扩大党在基层社会的整合力成为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基层党建应从重党内建设走向重党外联系,即通过外展的党建充分发挥党的社会整合力,直接对基层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塑党的权威。传统党建将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党内无疑合乎“党要管党”的基本准则,但是这并不排除将党建工作向社会延伸,相反这是基层党组织寻找新的工作增长点,防止组织“空转”的有效途径。
(三)引领新兴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实践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报告也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这一表述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组织的科学创新指出了下一步方向。党的基层组织构成了党的组织系统的基础部分,是党的根基所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是党扩大社会影响、提升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深层动力,关系到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党建的深度推进和基层社会的和谐团结。就党联系社会的主体而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社会的最直接主体。党的基层组织一方面接受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领导,另一方面又担负着直接联系社会的重任,是党在社会中的“组织触角”和“神经末梢”,是党赖以感知和把握社会脉搏进而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托。针对基层社会组织领域新,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的实际,发挥基层党建的社会整合功能,可以引领基层社会组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政治坚定、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及时发挥引领作用,保证了推进基层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可以及时消弭社会基础中影响党执政的负面因素,扎实扩大党在基层群众中的整合能力。在中国语境下,对于“党建”一般的理解就是政党在政治、组织、思想、作风等各方面的建设,狭义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通过分析基层社会组织和党建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针对社会组织进行的党建工作,包括了中共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进行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在社会组织的初级发展阶段,针对大量草根式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介入发挥了类似“孵化”的社会建设作用。这是基层党建突破传统党建范围的实践创新。
(一)调研点基层党建开展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实践路径
课题组选取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丰富实践经验的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进行调研,通过案例进一步开展分析总结。新碶街道是改革开放后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形成的新型城区,辖区面积约71.3平方公里,下辖15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区域内有工业企业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企业)9000多家;辖区户籍人口约8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2万余人。2012年,街道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8.6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3亿元。街道党工委下辖党委6个,共有党员4528人,党总支16个,党支部244个。新碶街道以提升“城区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服务水平”为目标,先后荣获了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先锋工程五好乡镇党委、省级文明街道、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综合荣誉。可以说,新碶街道经济发展水平高,非公经济组织林立,外来人口多,城乡交融度高,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发育相对较早,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较为明显。但同时,因传统的“单位”组织体系的行政功能、社会功能弱化,党的基层工作也出现许多空白地带,社会秩序的有序性、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碶街道党工委从2006年起直面现实问题,调适基层党建组织网络,在构建党(国家)—基层社会组织—个人的基层党建机制的基础上,针对街道内蓬勃发展的450个“电子”———草根式基层社会组织现状,推行了“磁场覆盖式”机制的创新性工作。其主要思路是以基层党建组织网络为基础,各级党组织主动引领基层社会组织举办各种公益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公益性的服务活动构建起充满党性磁力线的党建大磁场,党的社会整合力和凝聚力贯穿其间,让原本处于无序、松散、资源短缺的草根成长中的基层社会组织被引导,在党建营造的磁场中有序、集中、凝聚。同时也激活了散落其中或周边的党员群众。以此既达到了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目的,也达到了党建对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效能发挥和工作全覆盖。
(二)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具体举措与效能显现
1.在基层社会组织孵化期的培育机制。新碶街道成立了基层社会组织指导和服务中心,统一进行管理,实现了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社区党建培育基层社会组织的工作思路。按照群体层次、兴趣爱好、资源集聚等三个层面实现区域内各类社会群体的有效凝聚。通过党组织在社会中孵化更多的基层社会组织,通过党建辐射下的群团、社会组织不断孵化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培养发展成党员。通过这一党建方式,一方面在培育和发展新的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建立和发展了党的组织,拓展党组织新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发挥了共产党员及干部在利益维护和协调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一批善于做社会组织工作的党员,使其逐渐成为社会组织的领导者。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干部放到社会组织工作中锻炼成长。对不是党员的社会组织的领导者,条件比较好的,主动去做培养工作,发展成党员。2.在基层社会组织培育期的示范机制。新碶街道引导一群拥护中国共产党、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积极向上的热心公益人士组成了示范性的红色社会服务组织———“红领之家”。“红领之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为纽带,辐射联络基层社会组织的广大成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鼓励“红领”在活动中亮身份、尽义务、做奉献、树形象,密切与社会群众的联系,发挥党建磁场对其他基层社会组织的整合力。通过这一红色社会组织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培育了一支适应社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针对目前党员群体年纪轻、有活力、热衷网络交流等特点,“红领之家”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开通了博客、论坛、QQ、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开展多渠道交流学习平台。“红领之家”还根据“红领”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将活动分为宣传类、便民类、帮扶类、环保类、文明劝导类等多种类型,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服务。“红领之家”设立的前5个月,就有235名红领注册,组织大型活动135次,1000人次参加活动,累计服务时间4383小时。3.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期的组织机制。基层党建的组织机制有利于开展基层社会组织的联系工作。新碶街道党工委打破了过去按照单位和地域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法,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管理对象的流向,设置联合党委和区域党组织,使基层党的组织架构与城乡统筹的形势相适应。并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两新”党建等多个领域打破人才、组织、教育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力求党建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主体之间有序流动。建立了城乡共享的干部人才新体系,将农村专职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以及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三支队伍进行归并。联合党委和区域党组织通过远程教育、党员信息库、网上支部等开放灵活的新模式,破解了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其在党建上的突出意义就在于为基层党组织对区域内各种社会组织实现有效引领构建了一个合理分布的“磁场”发射网。4.在基层社会组织成长期的平台机制。新碶街道的“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于2007年8月发起,规范于同年10月北仑区委下发的〔2007〕57号文件。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在新碶街道党工委的主导下组建,作为基层区域自治管理的协作、协调、协商组织。理事会吸纳了区域内相关经济、社会组织以及流动人员等群体组织的代表为理事会成员。理事会一般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与党员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秘书长由区域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会按照“以党建促共建、以共建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思路开展工作;一是定期协商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动员和组织区域内各类社会组织参加区域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活动。三是负责反映各理事单位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及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党委构建这个理事会,使各类基层社会组织有了一个共同参与的协商平台。
(三)机制创新和效能分析: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第四种”探索目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针对新兴的社会组织进行的党建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的探索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以广东为代表,在登记管理机关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在省社会组织党工委成立后,市、县级社会组织党工委纷纷成立,实现了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全覆盖。第二种以北京为代表,在业务主管单位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第三种以深圳和重庆为代表,分别由组织部门成立“两新”组织党工委。然而,与比较成熟的已登记注册的城市社会组织自上而下覆盖的党建模式相比,草根式成长中的大量仅社区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基层党建工作仍存在着难题和空白。主要有:绝大多数仅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没有或没有条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些社会组织中的党员长期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会组织内即使有党组织,其设置形式往往也不够完善,难以担负起对社会组织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责;大量的草根基层社会组织大量存在,难以进行有效的党建工作。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推行的这种“磁场覆盖式”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工作,可以理解为前述三种建立专门党组织以外,针对基层社会组织进行的开发原有党建资源的第四种探索。笔者认为这一探索进行的机制创新蕴含了四大特点,值得借鉴。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为纽带辐射联络基层社会组织的广大成员;2.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表率引领基层社会组织健康成长;3.以党委领导、行政与自治的三位一体衔接为手段组织动员社会力量;4.以公共利益的共享为目标服务民生需求。既引领了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也提升了基层党建的工作水平,还增强了服务民生需求的效能。这种方法的优势还在于能有效地使分散游离的“电子”———大量发展不完善的基层社会组织能够聚集在基层党组织的“大磁场”中,从而进一步凝聚分散的党员、凝聚小微社团、凝聚初长成的基层社会组织、凝聚无序的社会力量,提高党对这些社会游离“量子”的动员整合能力。更为细致入微地实现党建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整合力,真正达到党组织影响力的底层覆盖。
三、基层党建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整合功能的启示与建议
新碶案例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建应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新路径、新形式,超越过度依赖政权力量展现政治领导力的传统方式,以“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基层党的政治整合力,进而保证贯彻和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对各类基层社会组织的联系,引领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会。第二个启示是:基层党的建设应着力于将党内事务与党外事务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不仅要考虑到党内的意识诉求,更要考虑和照顾到党外各方的意识诉求和利益诉求,不仅要动员和激励党内的积极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要动员和激励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功能向基层社会各领域的纵深地带发展。由此,调研组就基层党建工作提出如下三方面建议:
(一)党建引领与尊重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立性相统一。从政治学角度思考基层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工作,我们也认识到必须关注如何保持政党的行政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既要通过党建增强执政党社会整合力的效能发挥,又要照顾正在成长中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党建引领与提升基层社会组织的自觉性相结合。基层党建对基层社会组织要起到价值引导和行为约束的作用,帮助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和取向,进而激发基层社会组织联系群众和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党组织可以为他们培养提供人才,提升基层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水平。还可以提供榜样,强化基层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因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党不可能联系所有的基层社会组织。在这样的情况下,党要使基层社会组织成为党的联系组织,就必须主动地建立具有对自发性产生的基层社会组织具有整合性作用和榜样力量的基层社会组织。
(三)党建引领与创新基层社会组织工作机制的多样性相协调。一是创新沟通机制。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强与基层党员群众的沟通。比如,可以创建相应的各种群组织,包括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把相关联系对象添加入群,便于在线沟通,保持常态联系,尤其是遇有突发事件,可以实现即时传达。二是创新走访机制。建议有计划安排党组织代表定期走访基层社会组织,一方面解释政策措施、梳理情绪和矛盾,另一方面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达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目的。三是创新联动机制。在开展社会服务中,要探索建立全方位的联动机制,包括纵向联动(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组织)、横向联动(基层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内外联动(与政府、媒体、企业及相关基层社会组织联动)。通过多方联动,搭建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沟通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与互补。最终完成基层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两个根本转变:即由单个组织独立服务向群体联合提供服务转变;由组织独立开展活动向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活动转变。
本文作者:孔陈焱工作单位: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第二篇: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使我国在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一是由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然很不安宁,这些变化给我们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关系面临深刻调整,党员的自身利益、生存状态发生变化。多种社会利益的冲突,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严峻考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党员干部获取社会信息的范围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多样、方式更加开放。如何在这种开放的信息环境下,引导党员干部认真甄别、科学分析、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党务工作者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思路。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习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以“三观”正“三风”,以“三风”强党建,这是兴党兴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任务。因此,做好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是关键,只有把基层的党建工作抓好了,国家才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才能成我们伟大的复兴之梦。四是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层群众对基层组织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和基层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成为当前基层建设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新型基层建设的需要。集中表现在大局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水平不高。对基层党建工作存在认识的偏差,对职能定位不准,工作简单粗暴。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作风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三是形象意识不好。一些党员干部缺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修养,不能自尊、自重、自爱,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四是进取意识不强,消极等待思想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五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基层党建部门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不能切实履行党章和政策赋予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不善于运用制度手段处理重大基层事务。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党内监督不健全。党建工作保障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克服。
三、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创造力。注重将提高领导班子的党性修养、能力素质与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央行工作紧密结合,把解放思想和不断创新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在学习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找创新,在工作中争创新,把学习同研究解决履行基层央行职责中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围绕问题、深化认识、提出措施,积极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支部党组成员之间开展“学好一本书、写好一篇心得、解决好一个问题”活动。二是要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与业务水平。针对部分党员党性修养不高、党性意识不强、先锋观念弱化等问题,积极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参加“”、“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奉献日”等组织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辖开展“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三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党建工作思路。要以建立和谐基层为目标,坚持与时展同步,与新阶段新任务同向,适时调整基层建设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改善基层队伍结构和素质,把政治素质好、善于统揽全局、协调能力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通过选拔、交流、调整等方式,充实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基层工作者队伍。四是要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党建工作有效载体等一系列创新,使基层党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面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和谐企业建设中更加具有凝聚力。
总之,基层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和谐的进程中必须制订详细、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充分发挥好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把握政治大局,又要关心职工群众生活,照顾困难职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才能真正实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历史使命。
本文作者:舒峻冯小龙彭永玖工作单位: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技术服务处
- 上一篇:财政支出监管现状及完善3篇
- 下一篇: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