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创建思考

时间:2022-06-02 03:07:50

导语: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创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创建思考

一、传媒“碎片化”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碎片化”概念及传媒“碎片化”的特征。“碎片化”(Fragmentation)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它被定义为一个过程,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或零块,从完整演绎为破碎的现象。“后现代”是与“现代”的断裂和折裂,更多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1]在这个背景下,不同领域的规范与传统在“碎片化”过程中慢慢被否定或对原有规范与传统的新生态进行不断补充。传媒“碎片化”是一个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并对其现代性进行反思、断裂的渐进过程,它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改变着今天的话语环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内蕴着愈演愈烈的趋势。[2]在传媒“碎片化”环境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权威和影响力在下降,而微博、QQ、微信等新媒介发展迅速并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优势在当代大学生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传媒“碎片化”环境下伴随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新媒介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由于话语表达口语化、话语主题广泛化、话语结构引导化,呈现出“话语模式”碎片化;二是由于传播主体变化多、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传播周期短,呈现出“传播模式”碎片化。

2.传媒“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如两课学习)、个别谈话、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形式进行,其内容无法广为传播。随着需求的变化为了扩大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时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进行补充,但这些手段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其覆盖面非常有限。与此同时,传媒“碎片化”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观已让当代大学生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和规范产生抵触、否定的情绪并提出新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到“后现代”发生断裂并被肢解而对相同事物产生新生态补充并促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如此,传媒“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一,在思政工作中主动融入传媒“碎片化”环境,充分了解学生及其思想状况,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可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第二,在信息传播形态发生变化的形态下,真正抓住事物的根本,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中,以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主流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达到彻底的教育,从而真正说服学生、掌握学生;第三,在传媒“碎片化”环境下把握“双刃剑”尺度,积极构建载体和平台,理性驾驭并有效利用传媒“碎片化”的特性,逐步占领阵地,才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平台建设构思

1.定位重点目标。以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为主导,在积极引导和有效约束的前提下,开放校园媒体信息,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创新碎片化的媒体信息,体现多样性和兼容性,搭建有效载体,建立传媒教育机制,从而保证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明确重点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教师、学生党员队伍,全体大学生仍是工作的重点对象,实施教育的基准点要求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简单地“以点带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因素,大学生比中小学的未成年人和社会其他人员更加活跃,网络时代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特征。网络环境下他们获取信息更快,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使他们方便、快捷地接受各种新事物,并利用网络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传媒“碎片化”环境下,把全体大学生明确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极其关键的。

3.确定重点内容。与传统“八股式”的思想教育理论宣讲相比较,当前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如QQ、微博等只言片语的不断延续更能迅速连接成充分吸引学生眼球的新闻片段,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因此,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育内容是教育的客体,积极发挥教师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和加工作用。要在考虑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解信息的习惯和喜好的基础上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和材料进行筛选和梳理,在体系下进行割裂、制作和编辑成为“碎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图片、教育视频并传播。这些看似毫无规律且呈点状传播的教育内容,要确保各有侧重并潜在连接,从而保证碎片化的“碎点”综合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聚合体”,体系上仍是完整的。

4.占领重点领域。与传统文化传播媒介相比,传媒“碎片化”环境是一个自由度庞大的信息系统,各种思潮交错激荡,主旋律和噪音并存,极大影响着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和人群的思想意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观念的形成阶段,且在学生、生活中对新媒体的喜好和依赖特征,更容易受到传媒“碎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结合当代学生特点,积极主动占领重点领域:一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占领新媒体阵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二是研究新媒体运行机制和学生用户特点,掌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运作规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三是主动出击,在新媒体上与负面言论和宣传作斗争,掌握新媒体宣传和思想引领的主动权。

5.选择重点时间和路径。传统“两课”教育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灌输,而在“后现代”观念中由于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学生对传统的否定和厌倦使它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此情况下,理论课堂之余需要重新思考和拟定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时间对“两课”教育形成补充,才能真正弥补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短板”,而传媒“碎片化”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由于信息时代无孔不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征,高校应从两个方面把握教育的重点时间:一是学生在课余的学习和生活中(如食堂吃饭之余、校园漫步之时或宿舍休闲时间),通过手机平台、PC终端、墙面电视、校园LED等载体,将系统梳理而“碎片化”的教育文字、图片、视频等教育信息充斥在其周围,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二是把握重大节日时间,运用情感教育与行为动态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如微博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引领和思想转化。

6.搭建重点载体。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微博、QQ、“飞信”、“微信”新媒体无时不刻都伴随着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工具。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便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改变思路和方法,扬长避短,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现代传媒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在重点载体搭建方面,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构筑“网上精神家园”,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开办网上“思想政治图书馆”、“红色之旅”、“党建微博”、“电子阅览厅”等,传输各类政策文件,宣传先进典型,开展各种征文、文学大赛活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二,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积极设计、研发PC网络平台和3G手机掌上平台,融学习、交流、娱乐和便民功能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并以此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公益广告、励志标语和微电影等“碎片化”点状形式传达给学生消费群体,达到潜移默化、润育无声的效果。

7.建设重点队伍。由于传媒“碎片化”环境下自由化和多样化的特征,意味着“碎片化”的很多信息良莠不齐,有些非主流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消解作用,甚至是牵制,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加大主流意见表述外,有必要建立专门队伍,对以上内容选择和设计、搭建载体和教育开展进行统筹实施。在队伍建设上,需要配备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传媒、艺术设计、心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作指导,同时需要在各专业各年级(阶段)的学生中挑选骨干成立专门体验和策划团队,从而保证整个文化平台的运行机制不脱离当代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喜好。

作者:农毅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