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观下经济发展路径

时间:2022-01-06 11:15:24

导语:浅析科学发展观下经济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科学发展观下经济发展路径

一、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中对协调发展的认识

协调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渐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所造成的一些弊端,找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个主要问题,指明了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这些论断为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在以后的实践中,并没有坚持上述协调发展的思想,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倒退,但是任意打破发展协调关系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也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当年所阐明的社会主义协调发展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推进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增长。当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后,他又反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非常重视和强调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这一讲话系统阐述了十二个方面的关系,贯穿于其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强调协调。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协调之间的关系,用协调发展来解决各个方面的矛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但是由于“单打一”、片面性的思维方式作怪,实践中忽视其他领域发展,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违背协调发展的想法与做法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根深蒂固、比比皆是,造成了近年来社会发展失调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不协调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问题,我国社会才可能走上持续、健康的协调发展轨道。

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利用强度比较低,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相对还不突出,我们采取了以粗放发展为主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是靠生产要素的增加,同时由于固定突出重工业的发展使它脱离了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引起国民经济比例的反复严重失调,每出现一次比例严重失调,不仅农业、轻工业等部门遭受严重破坏,而且重工业部门本身发展速度也不得不退下来,一进一退,损失很大,大量宝贵资源付诸流水。尽管如此,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带集体十分强调勤俭节约的发展方针。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坚定不移的目标,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还没有提出,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中也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但在他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包括经济适度增长的目标,也包括逐步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既包括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标,也包括与此相应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1995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庄重地纳入了“九五”发展计划,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在第三步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阐明了经济的增长并不能等同于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注重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中。

总之,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执行中有成功,有经验,有失误、有教训,有合理性,有片面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成功的探索可以取得接近真理的认识,失误的探索可以成为接近真理的过程。因此,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晶,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将产生全局性、长期性地根本影响,更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思想指南。

作者:王晓曦王晓艳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