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业引导

时间:2022-08-08 04:01:13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业引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业引导

1、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能够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正确的就业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活动的指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社会价值导向与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有助于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也是优化就业工作格局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是促进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充实、完善就业教育内容,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从就业入手谈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就业思想实际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现实职业需求相结合,使思想教育更深入更务实,能够容易与学生交流并为学生所理解,也更易形成教育功能的系统合力,以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2、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调查表明,有72.6%的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在问到“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的回答中,41.2%的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首要因素。这反映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他们缺少理想的追求、前进的动力。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有57.1%的学生选择了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对于西部地区和乡镇农村,仅有5.4%愿意去。在是否愿意基层就业的回答中,仅有17.3%选择了愿意到基层就业。在价值取向上,经济困难的学生表现出功利化趋势。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愿意承担艰苦的工作、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励志教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才观教育。它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崇高性。

2.1要加强经济困难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没有理想信念,人生就可能迷失方向。我们应以就业教育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引导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去。

2.2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国家需要确立志向,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成才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3加强正确的成才观教育。第一,激发学生求学成才的动机,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管理,促使学生摈弃“为当前就业而学习”的短视观念,并将“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二,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化专业学习,教会其学习的方法也是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规律,减少成才上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确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成才的理想信念。

3、经济困难大学生学风建设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有助于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做好就业准备工作。调查中显示,在学习问题上,大学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倾向:一部分优秀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自身没有过高的要求,抱着“能过就行、60分万岁”的心态,他们缺乏学习动力,缺少上进心。更有甚者在专业学习上出现成绩底下、甚至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9.5%的经济困难学生从未逃过课,40.5%的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这说明有相当多的经济困难生没有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认为逃课不是什么大事。还有16.3%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这说明经济困难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投机取巧,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收获成绩。面对此种情况,应坚持以“就业——学业”为核心的理念,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风建设,要将学风建设与学生自身的就业利益结合起来。

3.1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有效推进优良学风建设。一年级应做好专业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二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能力。三年级可以将学生按毕业走向初步分成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两种类别,分别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培训行业求职的技巧、模拟职业面试。通过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及时化解学生有关就业问题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学习动力与针对性,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3.2以兴趣引导为切入点,推进学风建设。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来。以社团为着力点,大力扶植专业社团的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并富有实效的社团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学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觉地学习,特别要引导学生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从而实现就业与学业互为动力。

3.3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表现。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综合运用和动手能力,锻炼学生专业实践业务能力。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和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和动力。组织和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经济困难大学生团队合作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在当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中,团队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必备的素质,因此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合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3.3%的经济困难生选择了合作精神差,缺乏团队意识;15.3%选择不信任他人。在被问到是否经常参与团队合作问题时,46.2%学生选择经常参与,20.3%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参与或者从不参与。这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经济困难学在与他人合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使他们形成了内向、自闭、多疑、不合群的性格,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少,缺乏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技巧,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因此,需要经济困难学生在团队合作与就业教育方面加强结合。一方面,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渗透整体观念、团结协作方面的比重和内容,向学生传递在企业就业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以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为切入点,增强经济困难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比如开展职场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充分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与人相处的快乐、培养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意识到个人只有融入到团体中去,个体智慧才有可能被“群体智慧”放大,使得个人无力实现的理想变成可行的现实。通过团队精神和就业教育的结合,使经济困难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利益感,乐于交往、形成主动交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学会在团队中生存,学会克服自卑心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成为有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的社会人。

总之,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工作,将其培养成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以大学生关注的就业需求为切入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合学生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它不仅能为高校构建更加科学的育人体系提供依据,更能有效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的素质,是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