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动态多元评价体系创建
时间:2022-06-28 05:46:06
导语: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动态多元评价体系创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指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认知、测量、分析、评估。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有一个高效、可持续的评价体系。高职教育虽然同属于高等教育,但与本科教育相比,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办学方式,还是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素质构成上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建立符合高职特点、相对独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能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持续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现状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无论是学术界、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职院校自身都在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评估,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问题都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一点在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我们课题组对安徽省15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开展了相关的调研,从具体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标准缺乏操作性
一些高职院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即国家社会需要的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评价标准。在15所调研院校中,有6所院校相关领导认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把这一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评价标准,具有科学而严谨、高远而鲜明的优点。然而,把这一根本标准直接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评价,容易使评价标准过于抽象化而失去了可操作性。一方面,该标准只是从宏观层面单向地考虑了国家社会的需要,却没有从微观层面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客体———学生个体发展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的评价标准,而非一般的可以直接操作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这一标准过于理想化、抽象化,很难评判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优劣。
(二)评价内容缺乏有效性
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体系庞大,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上要求面面俱到,更多反映的是硬件要求,而对于评价的软要求则涉及较少,致使评价过于强调显性的物化状态,从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性。最近一次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2011年上半年。为此,安徽省教育厅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和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该标准共包括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科研工作和特色项目五个一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观测点)。以这样一个标准去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虽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调研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对本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大多数认为,这一标准体系所涉及到的工作机构设置、管理机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多的是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显性物化内容,而对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等隐性的意识精神内容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这必然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反映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情况,甚至极易导致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和决策活动出现断链的现象。
(三)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从我们的调研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存在过于盲目量化且倾向于依靠终结性评价的现象,即根据一个预设好的分值权重,最终依葫芦画瓢给学生一个分数,并简单认为分数高,思想政治素质就高,反之,就低。比如,教务处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多以到课率、考试分数,以及参加各级竞赛、考试的名次和过级率为标准。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多以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的多少、参与校内社团活动情况,以及参加相关文娱竞赛方面的名次为标准。财务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多以是否按时缴纳费用、是否按时还贷为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如此等等。不可否认,这种以精确明了的数据量化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操作简便、可比性强、直观等,也避免了在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随意性的现象。但是,这样的评价结果很难使学生心悦诚服,也不利于发挥思政教育评价的制约、激励和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教育效果要受到诸如教育者、教育主管部门和学院相关部门的决策、学校办学性质和模式、学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必须依据动态的评价体系,用动态的眼光即从运动变化发展的角度来进行。
(一)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目标方向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里的“合格”具有双重含义,不仅仅是知识技术的合格,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因此,建立一个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实现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教育主体来看,一是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引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重视什么;二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指标在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逐步达到价值取向上的认同,进而影响着他们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提高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1]。从受教育者来看,动态的评价体系打破了原来依据考试、考核等方式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变成一种行为习惯。
(二)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提供逻辑前提
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体系,这样才能衡量其有无价值及价值的大小。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同样需要一个科学的标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这个价值标准,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判断,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些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判断质量是优还是劣,是合格还是不合格。”[2]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个标准体系,就容易陷入评价者的主观印象或个人情感的泥潭中,使评价要么无法顺利进行,要么出现人云亦云、漂浮不定,甚至得出错误的评价结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评判所有高职院校的所有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按性质、分层次构建科学可行的动态评价标准体系,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中有据可依,从而为评价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逻辑前提。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多元评价标系构建方略
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多元评价标准体系,对于促进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全面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性与职业性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即具有正确的办学方向。政治性原则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原则。具体来说,从学校办学方面,就是看其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否贯彻落实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从学生方面,要着重考察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是否“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是否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的职业性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要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企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评价更侧重于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职业素质表现,而非对书本中基本政治知识点的考查。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思想政治的评价,着力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认知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等抽象评价。而高职教育的强烈职业性倾向要求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价除了强调基本思想政治的共性要求以外,更应该突出职业性的评价,更应按照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构建评价体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特定的行业与职业背景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动态的历史性,着重通过问卷、座谈、测试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职业道德、爱企业和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等方面的状况。
(二)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必须有一个知识层面的考量标准。我们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教育往往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把学生看成简单的生产工具,“人力”或“劳动力”,把高职院校看成是人力资源“加工厂”。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内容,不去读经典、读原著深入学习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对马克思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对教材体系内容的掌握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是必须的。当然,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全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还要确立能力标准,更加突出以提高学生解决与思想政治相关问题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要完成由学习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化,确立人生的长远规划与发展,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往往要置身于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企业的价值观的教育,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进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还有各方面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更有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困扰。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必然反映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因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价应由过去的重知识掌握评价向重能力提升评价转变,通过对学生解决思想政治问题能力的考核,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力和理解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显性教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切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发和利用的物质、文化和信息的总称。”[4]思想政治教育既离不开理论的灌输,也离不开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里,实际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有两种主要的教育资源,即显性的教育资源和隐性的教育资源。显性教育资源即高职院校所正常开设的三门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对于这方面的评价,教育部已制定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这一评价体系相对较为科学、合理。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潜隐的、渗透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各类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学习风气、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思想教育等。在评价体系构建中,主要侧重于观测校园整体布局、设施、标识等是否能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起到独特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是否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养成;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否端正和浓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完善;是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得到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四)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评价主体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在评价体系构建中居于重要地位。学者冯平指出,评价是以评价主体的心理背景和评价图为前提的,而评价的图式虽不是评价主体生来具有的,但它是评价主体社会活动的产物。[5]在这里,他精辟地阐述了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科学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除了学校评价之外,还应尽量扩大企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的评价。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生扮演“学生”与“员工”双重角色,高职教育的成果,最终要接受企业的检验。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让企业参与进来。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对人才标准的相应要求,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以致毕业后在岗思想政治表现纳入评价范畴,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权重指标加以衡量。使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互补充、相互贯通,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 上一篇:发挥关工委优势做好思政工作
-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