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政治参与问题思索

时间:2022-06-04 08:56:00

导语:高校生政治参与问题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生政治参与问题思索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参与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吸引他们理性地投人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来。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表达思想的能力、较强的利益敏感性,他们高度关注国内国际问题,喜欢收看新闻报道。所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普遍较高,主流健康向上。大部分同学愿意参加有关政治问题的讨论和投票活动;也有很多同学积极投身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以及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此外,目前高校党员人数已经较多且有许多学生有入党意向,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或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与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逐渐鲜明。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大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体现在其通过制度性的渠道进行的自主性参与行为日益增多,例如参加竞选、投票选举等政治性参与活动。目前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年龄已达十八岁,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由于长期的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使他们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养,所以多数大学生在参与政治活动时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从而使其政治参与行为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多样化、网络化。目前,大学生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有政治学习、投票选举、讨论政治、参加党团组织、参加公益性社会活动、网络参与等等,同时随着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快速性、交互性、匿名性以及使用便捷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的需要,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发表个人言论和体现个人意图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手段,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条重要渠道。参与程度更加理性和适度。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已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对自我的关注结合起来,积极入党、报考国家公务员、开展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尽管收入差距问题、权力腐败问题、就业问题等近年来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也疏导了大学生的政治激情,信息的透明和政府对“稳定”的强烈诉求也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更理性和有序。从1999年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轰炸,到2002年庆祝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以及2008年西藏“3•14事件”以及对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和支持中,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有理、有节、有序的参与行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积极向上和健康有序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治理论知识缺乏,认知模糊,信仰不坚定。

少数大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出于被动和应付考试的目的而去上课,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学习和接受基本政治理论知识,导致其政治理论知识缺乏,政治素质较低。另外,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感性、片面甚至错误的层面上,一旦受到错误政治思潮的影响,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表现出信仰不坚定。政治效能感不高且与就读年级成反比。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对自己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力的主观评价。个人的政治参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参与到学校或政府决策的一些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观评价并不高,认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学校或政府的决策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政治效能感偏低。同时,还存在政治效能感与就读年级成反比的现象,随着大学生在学校就读年级的增加,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效能感有所降低。政治参与功利化,存在消极参与和非理性参与。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易受情绪影响,导致思想偏激和行为冲动,从而产生非理性的参与行为。当前我国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罢餐、静坐、示威游行等。此类事件虽然只是偶尔发生,但直接影响到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另外,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动机上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开始注重个人实际利益,比如,为了综合素质测评加分、评优、评奖而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为了在毕业时便于找工作甚至是为了虚荣心而加入党组织。从长远来看,这种倾向对政治参与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参与意识、行为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意识上体现出较强的要求,但实际政治参与行为投入却较少。根据孙婷等对长沙市岳麓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调查者中有62%的大学生认为很难将政治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表现为大学生“谈”政治较多,而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较少。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有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实际投入,甚至将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从而表现出尚不稳定的政治心态,最终会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差异的出现,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建议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从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角度出发来看,只有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即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我运行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政治体制,才能有助于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的进步。我国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本质上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为目的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扩大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最重要、最直接的外部条件。它为大学生群体在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形成和创造政治参与条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保证大学生具备正确政治观念和政治认知的基础。其次,高校要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要大力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真正做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加强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要强化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来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要巩固共青团的主体地位,让占高校学生中大多数的团员在参与团的活动中得到教育,锻炼其政治参与的技能,积累其政治参与经验;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作用,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领域、锻炼其实际参与政治活动的各项能力。加强实践教育。高校可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参与能力培养,让大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政治参与习惯,逐步提高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可以利用人大代表选举、团总支、学生会干部选举和校长接待日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激发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实实在在的政治参与技能,积累政治参与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干部往往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突出且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较高的历史责任感和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觉悟。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发挥其在学生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点”带动“面”,将其政治影响力辐射到周围的普通同学,扩大广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和参与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地。高校必须从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入手,在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自治的作风,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利用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参与来提高其在大社会中的政治素养。另外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已然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网络的特点,掌握网络教育技能,从多方面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加强大学生自身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

大学生作为准成年人,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当代大学生自身要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发展进步、个人成长成才的高度深切认识政治冷漠的消极性和危害性,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要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要主动配合政治民主化建设和政治参与法制化的前进趋势,提高自己学习政治、参与政治的兴趣,努力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敢于承担时代和民族赋予的政治和历史使命。唯有这样,中国的政治改革才能得以深化,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稳定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