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思索

时间:2022-05-25 09:39:00

导语: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思索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我国高校在以往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应该说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国外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大量涌入,单纯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学环境。一段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隐性教育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的价值、规范、态度、动机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隐性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德育的概念。“杰克逊运用隐性德育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不仅隐藏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于是,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概念出现了。它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运用多种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正是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助其自生自长,使受教育者并不感到有外力横加干预,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相区别而存在,它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的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内容的生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具有生活性。每个人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亲自的实践体验,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贴近人们的生活,鲜明地体现了生活性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践中、到社会上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

(二)载体的多样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教学模式、教材教参等,它往往是通过其中的中介即载体来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的载体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可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可以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可以以舆论导向为载体,也可以以规章制度为载体;可以以人际关系为载体,也可以以人格魅力为载体;可以以文化氛围为载体,也可以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可以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也可以以家庭生活为载体等等。载体的这种分散性和无系统性、不连贯性,看似杂乱无章,却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

(三)过程的渗透性。

所谓渗透性,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总是寓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中,总是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渗透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目的和意图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无意识中融入教育者营造的教育环境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法,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

主张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各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遵循这一原则。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不同学科从各自实际出发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现实教学中,许多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和文化知识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讲解。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交叉并举。

所谓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的意图、目的能让教育对象感受到的一种教育方法。显性教育一般采用正面、直接的灌输方式。而隐性教育一般采用间接的、渗透式的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意图、目的,受教育者一般感受不到,这样能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情绪。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因为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的教育手段,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吸收隐性教育的长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文,寓教于乐,避免其软弱性。要注意通过环境熏陶、情景渲染、渗透作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加强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压力,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占有较大的比例。我国高校一般都有常设或非常设的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兼职心理学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但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心理教师及心理医生的配备不强,心理咨询时间也不长或不固定。这种现状,与我国大学生的需求有差距。要使当代大学生具备乐观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更加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各高校都应将心理学作为必修课或主要的选修课之一,向每个大学生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机构,开设咨询与治疗门诊,像医院一样,每天都有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为学生咨询或治疗,这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服务的,它以“育人”为宗旨,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的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它的价值和潜力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