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需要理论思考

时间:2022-03-07 07:42:00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需要理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需要理论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对其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主体认同、接受并转化到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中去,则取决于其接受动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多种多样,而最根本的动力就在于接受主体的需要

一、需要理论的界定

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驶向目标。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因此,需要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阈中,所谓需要就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必须首先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首先考虑到接受主体的自然需要、低级需要和合理需要的满足,然后才能促使其社会需要和高级需要的提升。对于任何个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首先是以潜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存在也是不以个体的意志力为转移的,既不取决于人的意志、意识,也不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而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本性,取决于人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只是被个体意识到以后,它才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心理意愿或心理倾向。

2.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状态。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针对各种不同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由于需要层次可以不断提高,人们会不断追求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并且在这种高级需要实现时,才能感到最大的幸福和宁静。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的一种本质追求。因此,要善于引导接受主体的高级需要。

3.人的需要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

由于个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即使是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也会使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需要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如有人追求物质需要,有人追求精神需要,有人生理需要强烈,有人社会需要突出。这种个体性和差异性会使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表现出选择性,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演进,人的需要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握好接受主体需要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有针对性、灵活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综上所述,需要就是指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通常以愿望、意志、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被人认识到的需要就会成为行为的动机。需要一旦被主体认识到了,就以动机形式来支配人的行为,并驱动人们通过行为来满足这种需要。二、两种需要理论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

1.马克思宏观需要理论

在马克思宏观需要理论中,马克思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明确了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

(1)需要的性质。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

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既有自然本性,也有社会本性。

(2)需要的层次与种类。对需要的层次与种类,马克思进行了以下的论述。首先,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次。他认为,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既与生理性、心理性因素有关,也与生物性、社会性因素有关。随着层次的提高,生理与生物因素渐减,心理与社会因素渐增,即在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中生理和生物因素占优势,在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中心理和社会因素占优势。他指出,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是同时并存的,而在不同时期,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主导、优势的需要。因此,需要的优势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跃进,原来居于优势的需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并不消失,只不过是成为居于相对弱势地位而已。

所以马克思有时也把人的需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需要和新的需要。第一需要指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亦即基本需要。新的需要则指人的心理和社会需要,亦即创造的需要。同时马克思在对需要的研究中看到了人与动物满足需要时的手段是不一样的,即在人的需要与满足之间存在着中介物,而动物的需要与满足之间没有中介物。由此提出,人有两种性质的需要,一是表面需要,即对中介物的需要,如对劳动和货币的需要,这是一种满足人类真正需要(如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等)的中介和手段;二是本质需要,是存在于表面需要之下的指导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驱使人劳动的原动力是人的本质需要(如饥饿),通过劳动人得到满足本质需要的中介物(货币),这种中介物可用来满足人的本质需要。由此马克思认为,劳动需要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的手段。另外,马克思还注意到,人的需要不可能都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看,他将需要也分为两种:一是有效的需求,即通过努力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它既有相应的内部状态,又有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手段,可以成为人的活动动机,对人的行为产生推动作用;二是无效的需求,即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它只是存在于人的愿望和幻想中,缺乏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手段,对人的行为也没有推动作用。

(3)需要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需要满足无止境。即原有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需要,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内驱力。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客观性,又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既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又有优势性;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反复性,又有发展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需要的这些特性,才能促使接受主体有效地接受其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马斯洛微观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微观需要层次论同样为我们明确了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

(1)需要的层次。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并且人的各种需要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以一种有层次的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按照强度和先后的秩序,彼此关联起来的,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五个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的种类。他还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可以分为高低两级,构成人类价值体系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的上升逐渐变弱的本能需要,称为低级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由于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性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所以也称为成长性需要。马斯洛进一步对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做了探讨,认为缺失性需要的满足避免了疾病,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则导致积极的健康。缺失性需要按照驱力或平衡调节机制形成动机作用,当缺失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驱动人通过某种行为去满足这些需要。

一旦满足了,紧张就得以缓解,这些需要的动机作用就随之下降。相反,成长性需要是没有终点或终止状态的。成长性需要的满足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兴奋,要求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因为成长本身就是奖赏和激励的过程。缺失性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屈从于缺失性需要,导致身心问题。缺失性需要只能由他人满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成长性需要的满足则相对地独立于环境,更多受自己的内部因素——内在本性、潜能、天资、创造冲动的支配。缺失性需要带来的是贫乏、低级的至多是算作宽慰的愉快,而成长性需要带来的则是丰富、高级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持久性和不变性的愉快。马斯洛还指出,需要的满足是就相对意义来说的。对于大多数的正常人来说,其全部基本需要既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如果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后者的满足具有更大价值,因为它们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即幸福感、充实感,也因此人们愿为高级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东西,并且更容易忍受低级需要的匮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接受主体以上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反映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接受的期望值。

三、两种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接受主体的需要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接受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只有激发其需要,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

1.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合理的需要,调整接受主体不合理的需要

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不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迎合其需要0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首先必须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一方面要努力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自然的、低级合理的需要,然后促使其产生社会的、高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必须调整接受主体不合理的需要,从而使这种需要也成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动力。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元素大汇合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面对众多来源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的信息客体,其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合理的需要,如对物质、求知、社交、审美、信仰、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需要,如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我们鼓励满足自身物质利益的基本需要,但有的人只崇拜金钱,注重非物质欲望,欣赏和追求低级趣味;再如有的人有全面发展、完善自我、释放潜能的需要,并且社会已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实现条件,但总有部分人好高骛远,兴趣多变,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因此,对合理的需要,教育者必须努力去适应与满足其需要,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对不合理的需要,不能简单地迎合,而是要善于矫正和化解其非合理和非现实的需要,防止需要的异化,调整和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需要上的挫折,教给他们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的经验,使他们懂得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去满足其需要,从而调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应激发接受主体正确的需要,引导接受主体抛弃不正确的需要

需要激活思维,需要激发接受主体求知的欲望,引起接受主体在接受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支配选择,需要越强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和对象选择越明显;需要影响兴趣,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适应主体的内在需要,则会引发主体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甚至是贪婪的接受反应;反之,则主体反应会是麻木、迟钝甚至对抗的。‘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导致他们的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个体性、选择性、可变性和矛盾性,这种“需要驱动”在接受过程发挥作用的机理肯定是非常复杂的。但是需要驱动的理论清楚地表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在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接受活动产生的内在的强大的决定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激发接受主体正确的需要与动机,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克服“重物质需要、轻精神需要”的倾向,正确组合自己的需要层次和顺序,把个人的需要放在第二位,坚决抛弃那些自私的、低级庸俗的等不正确的需要。

同样,接受主体的需要也具发展性。接受主体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原有的需要的解决,新的需要就产生了。接受主体的需要虽然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但并不等于说接受主体的需要变化无穷,不可捉摸。只要教育者细心观察研究,其变化的规律是可以找到的。一般来说,接受主体需要的变化是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演化的。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后,就会表现出学习接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其需要未能满足,就会表现出消极性。消极情绪的发展,就会导致某种需要的消除和抑制。

3.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和提升接受主体内在的自我的需要

需要唤醒接受主体的接受注意,强化其接受准备,使接受主体产生对与自己需要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的敏感和专注。需要制约记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那么其所获得的新知识将相当巩固和稳定,产生长期记忆,甚至终身难忘,反之则易于淡忘。需要催发接受转化和提升。接受主体的需要使他们将新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迅速转化为内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转化和提升为言论、行为,促使他们个人新思想的社会化。任何一种接受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进行的,是由接受主体内在的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外在强制力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本身就包含了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接受主体自我需要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一旦接受主体认识到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就必然产生一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感反过来又促使接受主体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进而成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

4.思想政治教育应驱动接受主体的真正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究竟何种需要缺失才是导致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接受难的真正原因呢?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第一需要和新的需要、表面需要和本质需要、有效的需求和无效的需求。而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里,也把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在他们的需要种属划分中,把新的需要、本质需要、有效的需求、高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看作是指导、推动和驱动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的。一般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就是爱和自尊。如果接受主体觉得自己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实现较高水平成长目标的动机。

他们常常不能主动探索和理解新知识,对新观念也不会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因而表现出“随大流”的特点。如果教育者能让接受主体觉得自在、被人理解和接纳,激发起他的成长性需要,接受主体则会更加渴望学习,乐于创造和冒险,敢于接受新观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既要相对地适应、满足、激发、强化与提升接受主体合理的、正确的、内在的需要,同时更要驱动接受主体新的需要、本质需要、有效的需求、高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等这些真正需要的实现。永不满足性是需要的内在属性。任何需要,不管其程度强弱如何,也不管其满足的可能性有多大,它都有一个不可遏止的、要求满足的态势和趋势。正是“需要一满足一新的需要一新的满足”的这种无止境的循环态势和趋势,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接受活动的原动力,并保持了其接受活动永不停息的持续动力。它可以帮助教育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接受发生困难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症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