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网络环境下大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3-07 07:05:00
导语:微博网络环境下大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微博是一种可以即时消息的系统,微博用户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记录与分享各种信息。微博因其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人际交流的时效性与临场感等特点,符合青年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符合他们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接收信息的习惯和渠道,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随着微博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微博信息传播的目标群体范围不断扩大,并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微博”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大学生用户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也成为观念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因此,微博的兴起,将对传统大众传播形式产生冲击,不断更新既有的网络传播形态,更对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和思想文化阵地占领方式提出严峻的挑战。[z]在微博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I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发展机遇。微博的兴起为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微博的“危”与“机”,全面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新征途。
一、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微博用户匿名登陆,信息海量,文本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加之缺乏有效的引导,微博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虚假新闻的沃土。微博的使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并不断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
1.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对舆论环境形成挑战
内容多元化是微博最具鲜明的特征之一。在微博中,每一用户都可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心情、所观所感以视频、图像或者文字的形式,或者对自己所关注的内容进行转帖和跟帖。微博的低技术门槛,受众范围广泛,且主题包罗万象等特点,使其可以瞬间形成数以万计的微博信息。海量的微博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成灾”,加上对微博的监管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微博面临着成为各类信息的“垃圾场”的危机。毋庸置疑,微博内容多元化导致的信息过剩,对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提出了挑战。高校网络舆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形式和重要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不仅有助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社会心理,而且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知情权,从而树立“我以校荣”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但是,一些被扭曲的、甚至恶意的信息在微博中进行传播和扩散时,会使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危机,出现信任危机、集体荣誉感下降,从而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危机管理的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受到冲击。因此,如何应对由微博内容多元导致的信息过剩现象,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课题。
2.开放性的信息形式。对网络文化环境形成挑战
微博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MSN绑定等方式即时更新微博,使微博与众多的移动通信实现平滑对接。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用户以微传播等技术平台跨越了时空阻隔;另一方面,微博在不同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和阶层之间形成共享的信息系统。微博的技术平台则将这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开放性日益凸显,它通过个体的“微小”生成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的“大”。但是,微博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造就”了微博中形态各异的文化类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当前“微博文化”中既有丰富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由微博的兴起和普及带来的网络文化观念的碰撞、相互依存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变革,正在形成一种“微时代”所独具的微博网络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文化样式,并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因此,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判各种类型的微博文化产生、发展和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文化的环境变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互动的信息交流。给思想引导带来了难度
微博酣畅淋漓的交流感来自于它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微博的消息、话题自由、角色转化和技术门槛低等特点上,还体现在微博中动态的信息互动机制和创新的对话模式。凭借这种互动优势,微博创造了一个个其他公共交流无法企及的网络神话。诚然,微博为大学生注入了新鲜、时尚、个性化等元素,而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它深刻地影响着,同时也在发挥着塑造和建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几乎不受体制控制,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产生的意识形态产品错综复杂、高度离散。[5]但是,在微博中,由于话题的变异性、弥散性和不可知性等特征,加之微博互动中“意见领袖”功能弱化的趋势,这将有可能导致网络言论空间朝向非秩序化的方向发展。[6]因而,“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现实,主动适应微博发展普及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利用微博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正面教育。
二、利用微博优势,因势利导,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信息的即时性、个性化优势,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海量化优势,交流的共时性和交互性优势,传播的灵活性、多边性优势等,为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了实践载体。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待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两面性,正确看待微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为抓手,弥补网上教育的不足,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微博网络生态环境。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探索微博发展的规律,本着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和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1.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接受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主题各异的微博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增强微博个体在使用微博过程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及强烈的伦理规范意识,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人。[8]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载体。
高校可将媒介素养课作为思政进网络的一个抓手,把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选用精品教材,规定学时和学分,将媒介素养课的教学真正惠及每一个同学。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意义,使其在应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中能有一定的辨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其次,依托课外教育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为宗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形式丰富的具体实践活动,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再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开展媒介素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校园主流媒介的共建中,倡导他们进行“文明、绿色”网络实践。
2.利用微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思想政治进微博是贯彻“三贴近”原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微博用户的自组织能力,并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引导到推动大学生个体自我完善和学校安全稳定上来。这既尊重了微博用户的智慧和意见表达,同时也是对微博中的舆情的高度重视,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进步。深刻认识微博的“危”与“机”,合理利用微博,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获取了技术手段,开辟了新途径。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起利用微博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意识到并充分利用微博这个新型信息交流载体,或者放弃“微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微博中的各种不良的思想观念就有可能占领这个阵地。
使当前开展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循守旧的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方式已经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微博的传播形态,从思想上树立起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抢占政治传播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其次,利用微博搭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平台。微博已成大学生群体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参考文献:工具。但是,目前主流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博中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究其原因,是尚未真正找到将宣传教育融入微博传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径。微博的兴起及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物理界面和技术支持。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将与微博之间实现对接、渗人和逐步融合,潜移默化地产生正面的政治传播和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I9]如可利用微博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理论素材、话题,在探讨的过程中注重互动和情绪的感染,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最后,整合微博内容,改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微博中的信息来源大部分为非权威、非正统的渠道,且更新速度快,内容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能利用好这些海量信息中的优质信息,一则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的限制,达到“皆为我用”的教育目的;二则这些来自微博的信息能够引起青年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微博的互动式交流方式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信息的转载与“跟随”,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 上一篇:传达经济会议精神状况汇报
- 下一篇:建立生态环境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