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公民政治文化取向与建构

时间:2022-09-02 11:37:00

导语:透析公民政治文化取向与建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透析公民政治文化取向与建构

[论文关键词]公民文化;取向;建构

[论文摘要]公民政治文化也称公民文化,从本质上讲,公民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现状,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建构

一、公民文化的涵义

公民政治文化也称公民文化,关于公民文化的涵义,东西方学者们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1.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文化分为“地域型”、“臣属型”、“参与型”三种类型,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地域型”、“臣属型”为补充的混合型政治文化。

2.公民文化就是政治文化。有学者认为,所谓公民文化或公民政治文化或政治文化,就是指处于一定的历史中、社会和文化条件下的权利义务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与倾向。

3.公民文化是民主文化,或公民文化是与“群众文化”、“臣民文化”相对立的有学者提出了“民主型公民文化”的概念,“民主型的公民文化是在人的主体间的平等,认识客体不受限制下所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理性的加强、自信的建立。

综观中外学者观点,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公民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指的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体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感受、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等主观意识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等内容。一定时期内的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政治文化指导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行为,促使个人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这是政治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另一方面,良好的政治文化能促进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政治文化能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对现行政治体系、政治变革给予各种合理性解释,使人民大众对国家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民主等方面都能达到较大程度的认同。这样,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情绪、态度、要求、愿望、行为等才能更大程度地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相吻合,使社会的政治形势、政治气氛得以维护和发展。

二、我国公民文化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文化作为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济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传统政治文化亦得到相应的彻底革新,新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其一,政治文化日趋理性化;其二,政治文化日趋世俗化;其三,现代化的政治文化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公民平等、自由、民主、法制等观念逐渐取代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集权、依附崇拜等观念并日益深人人心,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新时期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二)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在我国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西方政治文化不同的文化范式,世代相续的政治运行机制和积淀下来的社会政治心理,以及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建筑在对社会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会结构;三是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它们互为关联,互相依存,成为孕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这各传统文化并未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烟消云散相反,却根深蒂固地沉淀于绝大多数民众意识中,不可避免地使我国当前政治文化带确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

(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及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结构变化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化,政治心理复杂多样且政治价值取向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治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功能的发挥,但相对于主流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和世俗化而言,政治文化的分化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其消极影响也是次要和局部的。

(四)当前我国政治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其纵向分布上领袖阶层公民政治文化与大众阶层公民政治文化的基本一致,这种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也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共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倾向,即爱祖国、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支持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赞成和维护国家宪法、法令及政策。在对政治现象的评价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在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态度倾向。

公民政治文化的这种一致性只是当今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政治文化结构内,各要素在政治文化的水平和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其主要表现在各阶级阶层、各职业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及性别不同的公民之间,包括政治认识、政治热情、政治评价、参与意识、效能意识、政治安全感和政治自信心各变量的吻合与分歧,包括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权力、政治人物、政治过程、政治改革、政治透明度、政策产品的偏好和取舍等等。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与构建

文化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动态进化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干多年的培育,已经融化在中国每个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里,积淀为一种遗传基因,成为民族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在公民文化的构建问题上,我们无法抛弃传统文化。但是,我们更应该根据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现状,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构建。

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日益指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按一般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下,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文化的形成、成熟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在公民文化下,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强调的是相关利益者原则。因而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文化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意识,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培育庞大的主体队伍。

首先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主体意识是置身于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对自身的反省意识,是公民自立为政治主体并对于自身的政治主体地位、政治主体功能、政治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政治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

其次,政治参与意识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必要条件。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广泛的真正的公民的政治参与,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才能达到高级的程度。

再次,政治文化的发展还离不开政治认同意识。两者是统一的。没有政治认同,就无法达到政治稳定,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一个政治体系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就应通过政治文化建设,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把对于家庭、乡村、社区和部落的效忠,扩大到对国家和民族的效忠,使公共生活世俗化,权威结构合理化。

(二)正确处理好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政治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不可能从天而降,也难以割断与本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异质文化的联系。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文化,首先要扬弃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是王权主义,突出体现为泯灭个性、重人治轻法治和愚民政策。它与我们要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质的区别。因此从总体上要予以否定。对这些我们必须加以批判。现代中国政治观念中的重人际关系轻法制建设,或者有法不依、权大于法,都是传统思想的具体表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包含的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加强道德修养等有益因素,仍值得借鉴。

(三)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和实际所具有的文化水平,涉及其个人的“政治效能感。一般说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愈高,对民主的要求就愈强烈。”现代政治,内容深广、程序复杂,公民要想有效、客观地参与政治活动,必须拥有足量的相关信息并且具备充分解析这些信息的能力。在日益复杂和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对于一个文盲来讲,即使大量的政治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他那仅有传统习惯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大脑,对此多是茫然无措的。即使他介入了政治参与的过程,在他身上更多体现的也只能是盲从与蛮行。无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公民拥有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和增强参政热情、议政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四)加强政治社会化。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需要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而建立这种政治文化的途径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该共同体认同的政治文化的过程。政治共同体通过政治社会化实现总体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播、社会传播和跨区传播。保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政治文化。当前,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已受到严重冲击和动摇,但是民主型政治文化影响有限,新的政治文化尚待建立。因此必须重视政治社会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