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破小学思想教育课程研讨
时间:2022-04-23 09:56:00
导语:怎样打破小学思想教育课程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该如何突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呢?我个人认为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如我在教《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习以实际行动给家庭亲人带来欢乐。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育的成效大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创新,让他们在体验与创新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2、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要多让我们的学生去谈论和设疑,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学好品德课的内容。如我教《盲人摸象的启示》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病人,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你看,这不是我们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吗?让我们的学生去谈论、去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让他们明白了道理。这就是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带来的好处。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我有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节目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喜迎新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只要我们的品德课老师精心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那么就会让我们的品德教学事半功倍啊!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召开主题班会等。如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切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体验性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自觉的喊出“让我们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吧!”的口号。又如教《关心老人》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开展“我关心爷爷奶奶”活动,模仿给老人们梳头、端水、捶背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关心老人给老人们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教《春天来了》一课,我给学生设计的“找春天”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春天,在家里找春天,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春天的主要特征,体会到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