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性转向之因素

时间:2022-03-24 04:33:00

导语:小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性转向之因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性转向之因素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确立互为主体的新理念,积极营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实现由单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著名学者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课题之一。”…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一词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应该用交互主体、主体间性来取代个人主体性。他认为,主体性带有个体主义倾向,而主体间性蕴含着集体主义、互助互利的原则。实际上,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主要表示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调节性。就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主张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通过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教育目标。而我军传统意义上的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成了单纯灌输的对象,教育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相互之间缺乏积极的交流沟通,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成效。相比之下,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受教育者被视为有思想、有灵魂、有需要的另一个主体,体现了以官兵为本、对官兵的切实尊重;二是强调教育双方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性存在,而是和受教育者进行着对话、交流的个体;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进行换位思考,摒弃了以往的硬性填鸭方式,实现了双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人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对由主客体分离的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成因进行分析,是解决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人文化,可为开展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全新的教育模式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军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换句话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官兵为本。官兵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军队建设的全面发展是以官兵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官兵为本,就要坚持官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把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官兵的各项权益。要努力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的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把受教育者仅仅当作客体来看待,忽视其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容器”,一旦“容器”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显然,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教育对象的被动接受,教育对象缺乏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这种教育模式是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相比之下,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则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作为平等主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以官兵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随着官兵自我意识、沟通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中官兵对于互动交流的愿望日益增强,教育者单纯依靠理论灌输来完成教育任务越来越不现实,无法满足官兵的现实需要。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构建和谐军营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由此拓展开来,构建和谐军营当是其中应有之义,构建和谐军营有利于解决军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军队并非处在真空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思潮同样会渗透到军队中来,对军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官兵对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明辨是非,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自觉抵制。而要做好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和官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教育者为中心,把教育者放在很高的位置,而受教育者却处于很低的位置,一切都是围着教育者“转”,采取的是“我说你听”这种单向灌输模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厌烦,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也不利于和谐军营建设。另一种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双主体,二者的地位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往,通过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来消除分歧,取得共识,达到彼此悦纳的效果。

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常是把教育者作为唯一的主体,把受教育者视为客体,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处上位,一个处下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交往是不平等的,不利于和谐军营建设。如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政工干部居高临下“打官腔”,摆官架子,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看作政治平等、人格平等、实际地位不平等而心理上地位平等的人,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彼此视为讨论共同教育主题的“在场”主体,双方通过互动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探讨,达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这种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更是建设和谐军营的“助推器”。实际上,和谐军营的本质是在军官与军官、军官与士兵、士兵与士兵之间形成高度的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建设和谐官兵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构建和谐军营的内在要求。

三、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这一点没错,但它只是一种独善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少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道德品质的自主构建。相对而言,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则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共进作为目标,是一种齐头并进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是寻求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市场上各个主体的地位平等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带有“唯我性”的计划经济而成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尤其是经过努力,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该组织坚持的是市场主体原则、无歧视性原则等重要原则,这些原则的本质就是地位平等。单向式的主体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把教育者作为唯一的主体,视受教育者为客体,是一种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单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体现一种“唯我性”,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而主体间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当成地位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宽广的拓展空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军建设带来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生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相合拍的,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流行,人们逐渐步入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里,人们的交往超越了地域、时间和对象的局限性,克服了传统意义上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必须“在场”的限制,“人间”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网络交往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借助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域的人建立联系,实现互动交流,发展相互关系。

在网络社会中,人和人的网上交往表现为两大特点:第一是“去中心化”。由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现在人和人之间可以视频聊天、语音对话,交往变得更有选择性、更具开放性。在这种虚拟空间里,没有“大腕”也没有“草根”,没有“白天鹅”也没有“丑小鸭”,没有“白领”也没有“蓝领”,有的只是倾诉者和倾听者。“唯我独尊”在这里没有市场,假如以我为中心,你就会被别人“挂线”,你和他人的交流就会瞬间终止。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现实中的个人“唯我性”,并不是说这个人没有道德标准。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上缺乏基本的道德遵循,那么这个人就无法和他人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