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各时代思想发展论文
时间:2022-01-17 05:39:00
导语:农业政策各时代思想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我国的第一代集体领导核心、第二代集体领导核心邓小平和第三、四代集体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中国的农业问题。为了使中国走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各个领导人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理论认识不同以及性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们的农业思想在根本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对、邓小平、和三个时代的农业思想的差异作初浅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邓小平、、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无论在各个时代,都是关乎国家和人民命运。我国的第一代集体领导核心、第二代集体领导核心邓小平和第三、四代集体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中国的农业问题。为了使中国走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各个领导人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理论认识不同以及性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们的农业思想在根本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对、邓小平、和三个时代的农业思想的差异作初浅的分析。
、邓小平、、从中国是个人口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的农业大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深刻地认识到了农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都对农业尤其是粮食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农业问题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从农业开始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改革开放也是首先从农村拉开序幕的,第三四代领导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首先从解决三农问题开始。
虽然他们都认识到了农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农业极大的关注,但由于个人处于时代背景不同,造成他们对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处地位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异。
一、的建国时代
1、对农业地位的认识
建国后,由于我们一无资金,二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因此是在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的。以重、轻、农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就把农业放在了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后来的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等正确思想都是在社会主义出现曲折、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为纠正错误而在实践中逐渐提出来的,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的许多正确思想不能贯彻到实践中,造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长期贫困的严重后果。
2、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和管理体制
在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一结束,就及时提出了农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在生产关系层面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建立起社会主义所有制后,才着手在生产力层次上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搞群众运动,是发展农业的基本方法。他认为搞群众运动是坚持群众路线,符合社会主义的建设路线,认为只有搞群众运动,才能激发群众的干劲。但这一理论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仅达不到使农业跃进的目的,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建国始,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比较而言,集体经济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没有下降,相反还有所增长。受建国初农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大好形势的影响,以为只要建立起先进的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过分看重了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忽略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由此直接导致了超越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管理体制的建立。这种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权力过度集中,吃“大锅饭”。觉察到了化中出现的弊端来就主动进行纠“左”调整,但纠“左”是在肯定的大前提下进行的,造成了许多正确有价值的思想在实践中被扭曲。由于历史的局限,并未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完全弄清楚,他坚持集体经济,却把集体经济同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因此,这种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的体制,在实践中必然遭受挫折。
3、发展农业的政策构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认为要巩固工农联盟,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但,共同富裕不能建立在落后的基础上,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落后面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才能逐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把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等同起来,过分看中劳动者实现富裕的过程中在时间上的同步与程度上的同等,把共同富裕的着眼点放在单一的公有制和防止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上,导致了实践中“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批判“盲富”等,结果助长了平均主义的风气,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对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损伤,从而落得共同贫困。
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代
1、对农业地位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扭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先地位,并把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强调农业是根本。为解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又把粮食作为农业的重中之重来考虑。由于摆正了农业的位置,高度重视了农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从实际出发,在农村改革的实践重,制定了一系列调动农民积极性,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方针和政策,使得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仅迅速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为城市改革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和管理体制
在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等问题上,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过精辟的论述:“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的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要使它合法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邓小平不可能扭转农村的局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唯一的出路就是对传统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后,邓小平把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领导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它是对我国传统农业集体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根本性变革。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充分肯定。这就彻底克服了旧体制的种种弊端,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验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发展农业的政策构思
邓小平深刻把握了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的精髓,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邓小平在1978年底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作为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提了出来。这一政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目的论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发展方法论的统一。使中国逐渐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
1、对农业地位的认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业从计划经济逐步过度到了市场经济,在初步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结束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局面后。在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发展农业作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重点。在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三农”问题逐渐突出,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如何确保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不仅关涉我国8亿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与我国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利害攸关。因此,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首要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国民经济。
2、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和管理体制
随着农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我国农业有了高速提高,农村面貌也有了巨大改变。但仍存在贫富差距加大,农村教育滞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等第三、四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发展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着手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对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解决农业产业问题,在继承邓小平的发展农村的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使我国农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3、发展农业的政策构思
、等第三、四代领导人秉承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作为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深化改革,在大前提不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创新的“西部大开发”,将东部沿海等先富起来的发达地区的资源来带动西部落后农村的经济发展,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并强调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战略举措,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等第三、四代领导人,进一步发展农业,中国农业将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并最终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现代化。
【参考书目】
1、石仲泉《的艰辛开拓》(增定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2、唐春元《巨人与大地----邓小平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M]湖南人民出版社
3、王先锋《目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T]《农民经济》2001(9)
4、季建林《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与出路》[T]《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 上一篇:村级治理思想政治研究论文
- 下一篇:理性主义思考政治论文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