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6 04:38:00

导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论文摘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社会剧烈变化的积极应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人本性、整体性、主体间性和无痕性,其工作重心是引导青年开展积极、健康、富有爱和责任的幸福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问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积极参与,目的是实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当前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渊源最早来自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后经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发展为生活教育理论,其代表性观点“生活即教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在我们的青年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个体享用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人们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以往教育实践的反思和现实世界的回应。

1.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既往教育的理性反思

长久以来,受科技理性主义的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着“非人化”倾向,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而忽视其个体享用功能;在目标设置上存在理想化倾向,脱离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过于高远;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教条化倾向,强调“科学逻辑”、“绝对真理”和“宏大叙事”,忽视鲜活生命的多样化需求;在方式选择上存在形式化倾向,通行教师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科学教育”,既没有源于青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又缺乏通过青年生活实践的过程,更是难以达到引导青年开展“意义生活世界”的目的,很难引起青年共鸣。长期以来的情况是: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热情不高,视之为获取毕业证、换取学分和学位的工具,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么反应冷淡,要么虚与蛇委,其实效性令人堪忧。反思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改变,教育观念应由理性至上向注重人文关怀转变,教育目的应由事实上的社会本位向社会、个人双本位转变,教育内容应南理想化向现实可能性转变,教育方式应由单极主体主导向双极主体对话转变。

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应对

任何一种事物要保持生命活力就必须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找到现实的生长点,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无数次实践所证明的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全方位的、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到社会结构,无一不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们的思想都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原来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以及单向的灌输都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和效果。对于青年来说,“后单位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有了更多生存方式的选择,“宅男宅女”、“soh0一族”以及其他体制外青年群体大量涌现,他们追求快捷、便利、自由、独立的生活,反对禁锢、强制和不平等,冈而过去那种封闭的、强制的、自说白话的、陈旧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用武之地。在这种现实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维护其在现时代下的合法性,就必须直面现实,对客观生活的变化做出回应。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当下的生活实际,在理性反思和重构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注重青年的现实生活,从青年的生活出发,重新设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能够指导青年的生活、切实提高青年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正如中央16号文件所要求的那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知识、重灌输而与生活现实相脱离的倾向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范式,是破旧立新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

1.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基于“人本性”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教育应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并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有专家指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研究和赋予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意义;就是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引导;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政府文件也明确了高校专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青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青年的人生导师”。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要从青年的日常生活人手,关注青年的内心世界,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使他们拥有富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首先承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的整体人格的建构是同一的,不能将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割裂开来,在这一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是渗透在其他教育中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信仰、信念、政治思想、态度、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各种教育影响并不是像一块一块的砖头,搬到青年心里形成各种素质,人的品格应该是一个整体,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教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基于以上两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批判了学校教育仅仅依靠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和专门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提倡要用整体教育代替专门教育,即要用学校所有的教育因素: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环境等感染青年学子,使学校成为追求文明、关怀和公正的场所。

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重视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理论,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品质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只能由教育对象的生活来验证,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走向虚无。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参与青年的日常生活,深入到青年之中,积极开展有效互动,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提倡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源于生活的鲜活教育资源,倡导通过青年的日常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每一场活动的开展、每一次矛盾的解决、每一个心理问题的疏导,甚至每一次聊天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中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青年对待个体生命、生活的态度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检验,而不是其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分数和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4.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主体问性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是现代西方哲学批判主客对立所运用的一个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借用此范畴旨在说明:在教育过程中,青年和教育者是同在的,是同样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立人格、生活欲求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把青年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视作物。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明显的组织性、职业性和不平等性是违背教育者和青年之间的平等原则的,强制性的灌输更是对主体间性双向对话的反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基于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青年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平等的、互动的心灵交流,应该是教育者和青年作为平等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充盈、相互启发、相互生成的过程。

5.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无痕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它认为这一论点并不意味着所有具体的教育活动都具有主观目的或主观意识,那些与教育主题相联系的无形中感化暗示而来的、无意间不自觉得来的影响同样重要。因此,它要求教育者和青年的交往不仅仅是职业性的交往,即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灌注到交往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交往。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即表面上看来没有教育目的的生活中的交往,其中所承载的公平原则、责任意识、服务态度等对青年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教育者人格有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在与青年相处的过程中,教育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自觉地对青年起到了示范和暗示作用。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工作重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并不是不要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以引导青年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日常生活教育则侧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以帮助青年提高生活质量为标准,后者为前者提供前提与基础,缺乏健康、充盈、饱满的生活世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空洞、抽象而难以形成。因而引导青年走向积极的、负责任的、富有爱和感恩的幸福生活应该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引导青年开展幸福生活,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公务员之家

1.关注青年的当下

关注当下意味着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注青年的当下状态与当下需要,要了解青年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有什么需求,他们面I临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困惑,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已经具备了哪些品质,哪些方面还需要补充或者提高,哪些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是青年排斥的和无效的,哪些是受欢迎的和有效的。这样才能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和教育,而不是把所有思想教育内容按照科学逻辑排列一股脑的输送给青年。二是引导青年认识关注当下的意义,当下是过去的结果、未来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理想是基于当下的,只有把握当下,务实认真,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过好每一天,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

2.帮助青年树立开放的人生态度

开放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生活本身的特征,健康的生活应该是开放的生活。首先是对自己开放,要使青年认识到人生具有无限可能性,鼓励他们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享有创造性的快乐人生。其次是对环境开放,人的发展与环境的优化是统一的,“成为优质自己既不可能是单纯的‘自我意志’的实现,也不是‘唯我独尊’的狂妄,更不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而是在生存关系中,和谐、互助互惠的动态发展。既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为他所处的环境提供有益的能量,是自身对环境的创造性适应,在适应中的创造性发展”。因此,要让青年学会感受和领悟环境中真、善、美,顺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通过自己恰当的反映和行动来获得与环境的共生共长。

3.引导青年过有“爱”和负责任的生活

“爱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和社会的纽带,是将人和世界结合起来的本质力量”。只有爱才能使人克服孤独感和分离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人具有归宿感。爱还是一个高尚的人的核心品格,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成为高尚的人,才能为自己、他人和社会创造幸福。培养青年爱的能力,既要求他们体会得到爱的幸福,也要求他们体会付出爱的满足。光有爱还不够,青年要有负责任的勇气,负责任本身是个体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发挥,是自我生命力的展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来,首先是爱自己、对自己负责。教育青年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生活的前提,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丰富的世界,没有理由被轻视、践踏甚至放弃,要爱惜它、保护它、善待它,使它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辉。同时要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理性规划自己的生活,并且对这种规划实施的结果予以接受。其次是爱他人、对他人负责。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以高尚的怜悯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利益和需要面前,既考虑自己也顾及别人,不要让自己的一己私欲侵犯了他人合理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他人的爱,要怀有感恩之心。再次是爱社会和自然,对社会和自然负责。人的生活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中展开,社会和自然给生活提供了丰足的物质养料和精神养料,使人的生命和生活得以萌生、延展,人应该以相应的爱来回报。要引导青年把爱社会、爱自然的理念转变为爱的实际行动,从日常小事做起,为社会的进步和大自然的美好做出努力。

总的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经是一种趋势,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发挥其塑造和引导的功能,提高青年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仍需广大教育者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