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及自我危机论文

时间:2022-07-30 10:48:00

导语:自我认同及自我危机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我认同及自我危机论文

论文关键词:自我认同自我危机现代性

论文摘要: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认同危机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对二者的剖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Self—identity(自我认同)一词原意为“相同”或“同一”,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危机(cirsisofserf—identity)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严格来说,自我认同问题的出现及自我认同问题研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自我认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蕴涵着反思性和建构性,是主体之间通过社会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定位的过程和结果。自我认同又是双向的,既体现自我的主体性、差异性,又体现自我的社会性、归属性。当然,自我认同这一目标只有在个体实践中自觉的、持续不断的“认同”中方可达成。具体地说.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横向上,就是要形成“我”、“我们”、“他们”的不同群体,且群体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在纵向上,就是意味着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总之.自我认同,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价值感;就其内容而言,是对某种价值主张的认同;就其过程而言,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同一性”概念,认为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是“一个‘位于’个人的核心之中.同时又是位于他的社会文化核心之中的一个过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的同一性和社会的同一性的综合。吉登斯则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自我与环境的相对和谐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泰勒从最简化的角度表述了自我认同,即自我认同就是“我是谁”的问题,而“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的理解”。泰勒指明了自我认同对于个人在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性。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或自我认同问题,但他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明显蕴涵着科学的自我认同观。他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并且,“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如果说自我认同指的是“评价的我”和“行动的我”的同一,那么.作为规范性的“评价的我”并不是先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因此“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就是说,各个不同的现实主体,正是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关系,即个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结合形式以实现自我认同。总之.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回答。进一步讲,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确立和认证自身的问题,自我认同在其表现形式、实现途径及产生根源上存在着复杂性与特殊性。

从表现形式看,自我认同是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我认同既是一个自我形塑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形塑的结果,即通过“我看人看我”,就是用“主我”的眼光去审视“他者”而形成的。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自我认同的标准、过程和目的都体现了自我的主体性:自我认同的标准是以自我的标准为参照,自我认同的过程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和确认,自我认同的目的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而人的根本属性又在于社会性,人总是通过社会对自身进行定位。虽说自我认同体现了自我的主体性,但其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自我、他人、社会的和谐一致。也就是说,要通过自我明确的是非观和理性的判断力把自我个体的内在标准与他人、社会的外在要求进行整合,从而在个体内心产生一种和谐一致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存在”与“为他的存在”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完整的人性结构和完美的自我形象。

从实现途径看,自我认同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自我的反思是持续性的,也是元所不在的。自我认同就是相信自己能够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这体现了对个体性格连续性的自主追求。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自我的感觉和体验,以及他者对此的知觉或意识,并随着外在要求的变化而调整自我的内在尺度,最终实现自我整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事实上,自我认同既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对于个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变化,个体出现自我认同的阶段性特征:个人阶段、个性阶段和自主阶段。从仅关注个体自身的初级社会化到意识到自我与他人不同的“他人导向性格”,再到对自我发展的目标有明确和自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同逐渐实现。但自我认同的阶段性表明它是脆弱的,因为个体的经历只是众多潜在的故事中的一个,每一个故事都内在地包含了被取代的必然性。

从产生根源看,自我认同是终极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自我认同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也只有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亡,这就是自我认同的终极性。这种终极性主要体现在:自我认同是所有人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对自我根源的不断追寻。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这一生存特点决定了人必须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它使得自我认同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且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人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种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归根到底都是以某种认同预设为前提的。…]同时,自我认同作为一种现象,早就存在着,但作为一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着现代性及其引发的自我认同危机而出现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体从而对自己的身份感产生了新的理解。从主观条件看,自我认同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客观条件看。自我认同需要差异的语境。这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都出现了。因而,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自我危机: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

如上所述,自我认同涉及人的本体安全,是人的生存的内在需求。因而自我认同一经形成就会设定认识的规避原则以维护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一点却为自我认同的转型设定了困境的前源。自我认同危机通常表现为对自我身份不确定性的疑惑和焦虑,并且这种疑惑或焦虑已经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

自我认同危机是一种双向性危机。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自我认同危机是针对个体的自我感而产生和起作用的,是对主体性所形成的危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得到体现,却要在现实中以屈从的态度虚假的存在,外显与内隐处于矛盾之中。这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抑和扭曲,必然出现自我角色的混乱,形成“我一我”的矛盾。另一方面,自我认同危机是针对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是对社会性所形成的危机。个体的价值规范与他人、社会的价值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分裂,这必然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压迫,形成“我一他”的矛盾。也就是说,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个体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同都未必能得到彼此的认可。现代社会遽变,个体的认同、社会的认同没有规范性的价值标准,极易出现相互背离。而在彼此背离的驱动下,个体的自我身份感丧失、自我价值感衰落、自我归属感迷失,自我认同危机难以避免。

自我认同危机是一种断裂性危机。进入现代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大转折。现代社会超越了传统社会原有的运行机制,从社会到个人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固定界限也被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消失了,有序、层次、和谐的时空意识趋于消解,社会出现断裂。传统社会原有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格局被打乱,价值观、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陷于混沌,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暴雨般的变化,连续性感受匮乏,即是说,时间经验断裂化,个体碎片化,过去、现在与将来似乎互不相干。在充满变迁的外部环境中,个体被外在冲击的事件所吞没、粉碎和倾覆,难免充满对其存在的可能风险的忧郁,出现对于自我的疑问,并最终被这种焦虑所淹没。

自我认同危机是一种过程性危机。这种过程性体现在自我认同危机可以向新的自我认同转化。危机即危险与机遇,意味着命运的分水岭,得当的危机处理将直接关系到命运的良性发展。当然,自我认同危机向自我认同的转化需要主体积极的努力与追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自我认同危机。面对自我认同危机,我们无须惊慌失措,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听之任之或是束手无策。正因为它可以向新的自我认同转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缩短它的过程性以减少它所带来的对个体的伤害和对社会的损坏,抓住机遇促进其良性发展,引导其向自我认同状态转化。并且,正是它的过程性,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未来,使我们对其的调适充满了信心。

三、自我危机的成因:现代性的到来

如前文所指出的,人们对自我的关注与自我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存在着内在关联。现代性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得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不确定的现代生活方式,或者可以说,自我认同之所以被人们所提及就在于其自身已遭到损坏,这从语义学来看其实是一个悖论。具体来说,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哲学史来看,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从近代开始的。虽然早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已经标志着人类把自我区别于外部自然界的个人来认识,但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或主体性原则的真正确立则是以笛卡儿为开端的近代哲学来完成的。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通过普遍怀疑旗帜鲜明地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把哲学从关注外部世界转移到关注自我意识,为建立一种全新的哲学基础扫清了障碍。觉醒了的自我意识要求理解“我是谁”,于是产生了自我认同问题。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扩展.人们对自己特性的理解也成为角度不断拓展、视野日益扩大、内容逐渐丰富的过程,“这样也就出现了所谓多重认同问题:不仅人与人之间在自我认同上有差异.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自我也有不同的认同”。公务员之家:

社会存在方式的流动性。在传统社会,由于个体处于固定的、系统化的关系中,生活稳定而有序。而现代性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客观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现代社会不断颠覆现有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传统社会原有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前所未知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时空感消解了,因而现实感模糊了,甚至产生“现实倒置”。社会的变迁使个体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统一的、完整的、和谐的自我被多重的、断裂的、相互冲突的自我取代,无所适从的焦虑是现代社会人类状况的一个基本特征,自我认同危机成为现代人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社会价值标准的碎片化。价值标准是存在方式的反映和内化。碎片化价值标准主要表现为瞬间性价值、个体化价值。在传统社会里,个体的自我成长都有固定规范的引导。而现代性过程不仅仅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变,更为根本的是人的发展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转变。“现代化的力量就像一把巨大的铁锤,元所顾及地砸向所有旧的社区机构——氏族、村庄、部落、地区……”使得原有的以血缘、姻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纽带被割断.情感化的交往也被代之以中立化的契约关系。人们原有的判断尺度和价值内涵被打乱,不再存在决定性的权威或终极权威,价值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化、即时性,从而形成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这样一来,许多人产生强烈的心理不适感,与这种不适相伴随的就是风险、怀疑的产生。人们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失去了信仰的根基。不能确切知道自身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这实质上意味着自我认同危机的到来。

可见,自我认同的确立是对自我真实身份的确认和对自我最终归属的定位。因此,只有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世界出发,我们才能够更完整和更全面地理解自我认同问题。并且,能否建构自我认同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良好地适应社会以及体验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一旦个体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就会产生对生活的无意义感,从而对现实无所适从,对未来彷徨迷惑,无法形成清晰和稳固的同一性。这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坫]但自我认同危机的过程性,又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未来,使我们对其的调适充满了信心。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自我认同危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断裂,必须充分考虑到自我认同危机的复杂性,反对把自我认同危机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