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学理论建设论文

时间:2022-07-02 03:28:00

导语:浅析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学理论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学理论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学理论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人学研究和人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然而人学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例如关于“以人为本”,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信仰和理想,以及关于人权等问题,每项研究都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这是人学建设新一轮的理论的新工程。

进人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随着经济和社会建设持续高速发展,改革日益深化,开始出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十六大以来,陆续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既放眼长远,实现、维护和发展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兴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当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从理论方面看,这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现实和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阶段性的重大成果。由于当代社会生活和实践都在飞速前进,这批新成果以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仍将继续充实、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这些新思想贯串着一条红线,这就是把人、人民(包括地位、作用、权益、关系、前途、命运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放到了非常突出的、首要的位置,引发了一系列需要认真研讨并给予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我们人学界来说,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开展人学研究、建设人学学科的最好时机。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一大堆,而我们队伍的思想理论和业务准备相对不足。我们这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与人学理论建设”为主题,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结合当前现实和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有关人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希望经过这次研讨,能提供和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发现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开阔思路,明确研究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推进我国的人学理论研究。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为了说明人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难度,我想借此机会,介绍一些思想理论界普遍关注,认识不一,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人学问题,供大家参考。

关于“以人为本”。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文章几千篇,绝大多数对“以人为本”的政治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但理论上如何理解和解释很不一致。“以人为本”的“人”指什么?多数认为就是指人民。少数则主张指“人人”,即社会全体成员。并质疑说,果真如此,为什么不说“以人民为本”呢?有人甚至认为人民是已过时的政治概念。“本”指什么?起初,很多文章主张“以人为本”是价值观命题,“本”就是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目的和标准。随着研讨深人,一些文章开始强调“本”是指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我们则主张进一步深化,从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的统一上,认定“本”的实质是确立人民当家作主,是新社会主人的地位。再如,有些文章主张提出“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反对“物本”、“神本”,有的还引申说,这就是对哲学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否定。对此,多数是不同意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如何认识“以人为本”同“民本主义”、“人本主义”关系这个重大问题。一些文章认为,“以人为本”与“民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同一个意思,一回事。另一些文章则认为,彼此虽在思想上有联系,但本质不同,应分清理论是非。然而具体如何分清,说法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在新的战略思想中的地位?中央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此也需要深刻论证和阐发。再说,“以人为本”是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呢?人们的理解和解释也不一致。

关于人的发展。同志在建党8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并且提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历史过程。从此之后,党的文件都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问题也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发表文章也有千百篇,但也存在很多需要深人研讨的问题。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从理论上给予严密充分地论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如何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互相促进?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现在很多文章都引用源自《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论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值得推敲的是:“每个人”(ofeach)和“一切人”(ofall)的外延是相等的,可是马克思把前者作为后者的条件,怎么理解?《宣言》是说“自由发展”没有说“全面发展”。当然,马恩著作中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特别是《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f9。显然这是我们党讲“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直接来源。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文章和讲话,涉及人的发展时,都只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很少见到讲“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其实,这里涉及到如何全面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的基本观点,分清理论是非。再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又如何理解?有的文章认为主要是指个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有的文章则认为不仅如此,而且指人的职业分工、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等等。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于人的信仰和理想。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放在第一的核心的位置,但为什么这么重要?我读了一些文章和新出版的教科书感到说理还不充分。什么是共产主义崇高的远大的理想?讲得也很简单、抽象,不能吸引人,使人信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宗教界和宗教学专业之外,研究人的信仰的著作和论文很少。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关信仰的问题却很多。在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并存、各种思潮互相冲击的情况下,在人群中发生信仰淡薄、动摇、危机、转换、背弃,不足为奇。问题是如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信仰和理想。现在国外有一种观点,认为信仰就是信奉宗教,因此,不信宗教就等于没有信仰。我国现在信教的人有一亿多,在人口中是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就以此污蔑中国没有信仰自由。国内有的学者则认为儒家就是儒教,有人甚至主张宪法把儒教规定为国教。有的则提出信仰这个词有迷信的成分,主张不用。新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只讲理想,不提信仰,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可见,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人的信仰和理想的理论研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和理想的基本观点,搞清信仰、理想、信念三者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宣传群众,树立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关于人权问题。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中国人权展”昨天在北京闭幕,同时还举办了国际人权研讨会,我和黄楠森教授都参加了。它引起我很多回忆和感想。人权理论研究由于它所处的特殊环境,比其他理论研究困难更大,任务更重。20多年来我国从事人权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知难而进,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基本理论与中国当代现实及实践相结合,排除意识形态领域内外左右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提出了关于人权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汇总起来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我国人权事业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其中很多涉及人权,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认识和处理的新课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担人权理论研究的新任务。

以上只是我所了解的急待研究的一部分人学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人学学者发表了一大批人学研究的文章和专著,为建设这门新兴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去年出版了《人学理论与历史》多卷本专著,这是一些人学学者在黄楠森老师领导下,经过七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人学基本理论研究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课题,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现在从事中国人学史、西方人学史研究的专家们正在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古代人学、西方人学的比较研究,也都已开始起步。加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每项研究都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这是建设人学新一轮的、比已往规模更大、任务更艰巨的理论创新工程。

回顾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深感中国人学事业任重而道远。但是,既然我国人学工作者经过20多年奋斗,克服各种困难,从无到有,用集体努力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开创了这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开始得到社会和学术界大多数的承认,并且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这个新的生长点和理论阵地承担了我们应尽的责任,那么,现在我们队伍扩大了,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只要我们大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协作,抓紧时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就完全可以有信心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使中国人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能后来居上,而且能位居世界人学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