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意识养成培养论文

时间:2022-06-23 08:22:00

导语:和谐意识养成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意识养成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容体系,指出了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郑重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建设和谐社会,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本文将对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的养成教育作一些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有所裨益。

一、加强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得以大大激发。其次,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既要依赖法治和制度,也要借助于个体的认识水平、自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再次,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而社会管理同样依靠管理者个体的水平。最后,和谐社会需要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使每一个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创造的活力,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由此可见,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的养成教育,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是促进大学生和谐成长、全面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抓好理论灌输、搞好环境协调、实现目标提升是其中应有之义。

1.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高校要通过形势政策课、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人文知识专业或选修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知识,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关于和谐社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世界各国对和谐社会的探索情况、中外探索道路的异同及对当代世界范围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筑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石,要向学生提供教材、提供素材、提供参考资料。在当前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还要科学规划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在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意识的教育,实现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教育的统一。

2.环境协调。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谐社会意识的养成教育,学校是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要实现大学生和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与和谐,产生合力。学校首先要建立和谐校园,创造让学生安心读书、求知、成长的和谐环境,让学生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学好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高校学生对国际国内局势非常敏感,参与社会的热情度高,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大局的把握和对中央精神的领会不一定到位。面对实际情况、面对转型期社会的矛盾向高校的延伸,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要在管理与育人中化解矛盾,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高校的稳定工作,并且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庭相互沟通的渠道,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维护社会的稳定。

3.目标提升。大学生树立和谐社会意识,目的是提高建构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要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要强化大学生个人的学习和锻炼,根据适应2l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帮助大学生夯实个人本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活力,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二要强化人格品质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和成就的源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个体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人和人协调相处,公平处世,互帮互助:一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确保和谐社会意识的“中国特色和气派”,领会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将“和为贵”作为内心修养和人际关系准则,培养大学生平和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品格、兼济天下的抱负和情怀,倡导公平正义与宽容的社会生活理念。四要充分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点,要在价值多元化的文化冲突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合作意识、自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并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五要充分体现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在将民族精神根植于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引导学生吸取中外一切文明成果,以海纳百川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化,正确处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矛盾冲突,做出正确的文化价值选择,从而实现多元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和谐。

三、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和谐社会意识理论的教育与灌输。高校要通过形势政策课、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人文知识专业课或选修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知识,要让大学生知道和谐社会的深刻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个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大学生的使命。要让学生领会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使他们将“和为贵”作为内心修养和人际关系准则,大力倡导公平与正义、宽容的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讲道德、讲诚信、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不遗余力地西化、分化图谋,要引导当代中国大学生正确处理中西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和谐发展。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和谐观,领会其和谐之道,养成全面的中西兼容的和谐观,建设全球资讯时代的新型中国和谐社会理念。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纳入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当前,党中央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从政策导向的角度加大了对社会和谐问题的关注。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义不容辞、旗帜鲜明地将和谐社会意识教育引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高校党委办学兴校谋发展的作主题之一,将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在大学生教育中将和谐社会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3.将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将和谐社会意识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要从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和谐意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对和谐社会意识观念的接受度;要立足学生,依靠学生,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和睹社会意识养成教育带入到自我教育这个环节和层次上:

4.重视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功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要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功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人际氛围、求知氛同和创业氛围。

5.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大学构建和谐校园的隐患,为和谐社会意识养成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高校首先要解决这部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观念和信心。同时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6.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违纪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导致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和谐成长。

7.引导大学生自觉关注民生,投身改革,创造无·隗于时代的业绩。大学生要养成和谐社会意识,首先要了解当前社会的现状,投身社会实践,关注民生。当前,个别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这与大学生不了解国情有关。当前,我国处于黄金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的集中多发期。国家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企业的职工生活艰难。我们提倡大学生要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向社区、走进工厂,了解生产第一线,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察民情,知民意,切实解决认识问题;在看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家长、学校对自己的付出,感受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增强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在投身实践、服务社会中,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和时代相结合,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贡献自己的智慧,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