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论文
时间:2022-04-25 03:49:00
导语: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政治社会化的范式启迪;“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现有模式的缺失;“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建立方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政治社会化”在目标和功能上至少有两个层面、“政治社会化”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具有浓厚的社会化色彩、“政治社会化”范式的核心蕴涵在于改变了传统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定位失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的封闭性、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的缺位、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公民意识,型塑开放的公民意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政治社会化”理论范式的启迪是使政治权力的运行在目标、功能、实施方式上都具有了公共性、开放性、社会化的特征。以此为批判性视域,建立于革命和计划体制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新的社会系统中有价值定位失衡、实施过程封闭以及组织机构缺位的局限和缺失。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定位上应是整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平衡,其核心应是型塑健康的公民意识,组织实施应走社会化的道路。
论文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整体主义公民意识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范式启迪
“政治社会化”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1958年明确提出的,并伴随着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政治社会化”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政治社会化”提出了种种解释,国内有学者把它们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尽管其定义存在着歧义纷争,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大致厘清“政治社会化”所具有的一般范式蕴涵。
要而言之,“政治社会化”在目标和功能上至少有两个层面:就目标而言,它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宣传政治知识、进行政治教育等过程,强化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维系整个政治体系的平衡与和谐。另外,“政治社会化”使个体了解政治信息、获得政治知识、形成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吻合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技能,从而塑造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康、参与的公民人格。正如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所说:“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具有浓厚的社会化色彩。“政治社会化”就其生长土壤而言,它只能发达于高度分工的社会体系中,没有高度的社会分工,“政治社会化”就没有多维度的媒介系统。“政治社会化”就其实施而言,无论是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教育的途径还是民众对政治活动的参与,都要借助于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包括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家庭、社团组织、传播媒介等。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施方式,人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象征、政治参与和非政治态度传递。象征是指以某种物体为政治共同体的符号象征,通过对该象征物的纪念、崇拜、礼遇等活动,以培育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神圣感;政治参与是指通过动员、引导人们参与政治生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信念,践行政治规则,从而感悟政治生活的意义,塑造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应有的人格素养,了解和感受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非政治态度传递是指通过教育、期望、理想、习俗、礼仪、娱乐等形式和手段,不以直接的政治教育为目的而又能实现政治社会化目标的活动。
因此,“政治社会化”范式的核心蕴涵在于改变了传统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在目标上不仅仅把维持政治共同体的秩序作为自己惟一的目标,而且也把塑造健康、独立、参与的个体作为自己的目标;不再使政治权力的运行限于传统的政治领域,而使之与社会实现双向互动;在组织方式上,“政治社会化”通过各种社会性机构实施“或明或暗”的政治教化,使政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公共性,拓展了教育途径,优化了育人环境。因而“政治社会化”使政治不再仅仅是属于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政治权力的运行具有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契合的品格。
二、“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现有模式的缺失
市场化改革的根本性推动和计划体制社会的解析,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多元化的整体性变革特征,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不再是单一的、被动的,而是多元的、自主的,国家权力的运行不再是单向和不可抗辩的,而是受约束和可以预期的;国家权力对社会不再是直接全面的控制,而是民主化和社会化控制。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方式,而国家形式的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必须契合该国具体的社会结构,顺应该国整体的权力运行逻辑。因此,运用“政治社会化”范式,对立基于革命和计划体制时代的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社会系统中的局限和缺失进行反思是富有意义的。
1.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定位失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但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革命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使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先进的革命理论和立场上来,以便步调一致,完成革命任务。计划体制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将社会成员的思想统一到一致的计划上来(国家计划、单位计划),以便完成上面下达的计划任务。这两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具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为了整体,因而是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定位,这是与我党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相切合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价值定位遮蔽了人,把个体当作整体的工具和手段,抹杀了人的个性,压抑人的正当需求,它“不是去焕发人的潜力和能力,不是维护人的个性发展,而是把人的欲望、需求和利益都看作是罪恶的渊薮”(石义斌,2000)。同时,这种整体性的价值定位不能培育独立、自主、负责任的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不仅仅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它同时也是在我们这个信念崩溃的时代里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精神价值的基础。因而可以说,公民意识的培育正是我们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3j(瑚’,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性的价值取向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却扼杀了进取心和创新能力,使人们丧失了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愿望,从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不相容。
由于整体主义的价值定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显得单一、狭隘、抽象。虽然有论者提出过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需要等等,但由于没有在价值定位上作出根本性的整体矫正,也只能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局部的工具论意义的调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定位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国家本位和人本位之间的严重失衡,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只见整体不见个人、只见国家不见公民的特征,很难契合市场社会的内在要求。
2.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的封闭性。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从国家——单位——个人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单位是核心,国家虽然处于权力的最顶层,但其意图只能通过单位来实现,国家和个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似乎是遥远的、抽象的,因为个人的利益主要由单位来直接体现和满足,“单位制度既是单位垄断个人生存资源分配的制度,也是国家权力垄断资源分配的制度”。以单位为核心枢纽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主要缺失是其封闭性:首先在范围上,能有组织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往往只是国家机关、公有制经济主体以及国有事业单位,而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中介组织等由于没有党组织的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其次,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立足于本单位实际”,换句话说,单位往往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置换思想政治工作的本真使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过程具有浓厚的“单位本位”色彩,国家权力一旦进入单位,就被过滤掉了国家性和公共性。由此而来的第三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是封闭的,即一方面它只指涉具有本单位身份的人,外单位或单位外的人与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毫不相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培育了封闭、狭隘的“单位人”,这与开放、多元、自主的现代社会要求相去甚远。
3.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的缺位。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由单位内的党组织作为主要的实施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单位性质、种类的同质和单一,党组织的建设是普遍化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至少在形式上可以普遍开展。新形势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型组织,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一般没有党组织存在,也就意味着缺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机构。另外,即使是在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原先党组织承载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剥落和弱化现象。这与这些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性质有关。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经济组织的本性,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无非是“开源节流”,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就是优化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尽可能地去除与经营活动“无关痛痒”的机构和功能。许多企业在进行内部改革中,被裁撤或分流的机构和人员往往是政工机构和人员,即使保留了这些机构和人员,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异,可能让这些机构和人员去从事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广告、策划或文秘工作。
三、“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建立方略
1.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根据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所阐述的观点,社会团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机械团结,它是在不发达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与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联系,其特征主要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小,集体成员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似性和相同性,是以集体湮没个性为代价的;
它明显的客观标志是“镇压的权力”,即对差别性、异质性的强制压抑,“压制法”是这类社会主要的法律形态。二是有机团结,它是在发达社会结构中产生的,是建立在社会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上个人与群体存在着显著差异;社会分工错综复杂,社会的基本任务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人们共同完成;专门化分工的结果是人们相互依赖性的增长;法律规制的主要类型是“恢复法”、“协作法”。因此作为社会整合方式之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确认和尊重不同社会阶层及个体的多元利益和价值诉求,其运行路线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回应性与对话性的交流活动。维护我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主导和权威地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使命,但纯粹的居高临下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将会使正确的理论信息抽象化、教条化,增加其不可接受性。只有在确认和尊重不同阶层及个体异质性的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使整体主义与以人为本达致有机平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契合于社会多元的正当需求,其生命力才得以真正焕发,才会获致社会和谐与有机团结的功效,才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品性。
2.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公民意识,型塑开放的公民意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公民意识对于一个健康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公共意识,它包括政治上的参与、对所属共同体的认同和忠诚;法律上的制度认同感、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道德上的自我负责与社会责任感;它还应包括负责任的环境与生态伦理等等。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内容上必须调整到公民教育上来,以型塑公民意识作为自己的核心,这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的必然要求。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型塑健康的公民意识必须做到三个到位:首先是观念到位,必须以与时俱进的观念理解现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即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造就了开放的现代社会,在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形成健康协调的互动关系;其次是运行机制到位,加快进行与现代市场民主社会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家权力的运行更加民主化、法治化,另外,对现有专门性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行改革,使之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打破“单位”局限、所有制局限;最后,教育到位,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转变教育观念,使健康的公民教育真正落实到位。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加强关于公民教育的实践性训练,使公民观念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信念的组成部分。
3.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组织实施的社会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保障。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社会整体性教育工程,是封闭、自足的“单位”难以承载的,以“单位”为核心枢纽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塑造封闭性的“单位人”,因此必须变革封闭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应该由能超越本单位利益界限的机构承担,即实施机制应具有社会公共职能色彩。首先,执行国家公权力的机构和公务人员应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他们的职能行为应该既是履行法定职责,又是面对社会公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一方面他们以党和国家代言人的身份传递着政治思想信息,另一方面,其职务行为本身能对公众的行为形成制度性的规制、预期和引导,从而塑造人们的意识信念。公权力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应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机制之一。其次,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物是构成公共舆论的主体,应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它们可以适时地传递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同时也反映公众的吁求,引导公众非正式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公民意识。再次,要激活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消费者协会、居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的应有功能,让这些群众社团和社区组织真正体现、维护所属会员的利益,使之成为其最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从教育层面而言,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公民意识”的奠基作用和强化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积淀了许多有益的资源,我们必须一方面发扬光大这些资源,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转换视角,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 上一篇:互促共进提升大学生图书馆文化品质论文
- 下一篇:提高日光温室生产蔬菜技术含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