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的现实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3 10:17:00
导语:政府职能的现实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利益与需要问题上的一系列观点。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第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发展过程。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对于任何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来说,需要是他们的本性。第二,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需要形式上是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求取趋向,而内容上则表现为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能动反映。第三,人类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要想实现需要的满足,人类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就是把自然之物或者初级生产之物,改造为满足生产者或者其他社会成员需要之物。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物质对象,而且需要精神对象,这就使得人们不仅从事物质生产,同时也从事精神生产。第四,人的需要和利益不仅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要受各种关系的影响制约。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自己扩展的需要,人们在对生产工具进行技术改进的同时,也在改进自己的社会联系和联系方式。这就使得人不可能单独从事生产活动,而必须进行共同生产,并由此产生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而且支配着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得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由此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而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利益,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对需要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利益以人们的需要为心理基础。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则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
二是利益是一定阶段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反映。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因此,凡是无须人们通过生产来实现的需要,如人们对自然的阳光、空气的需要,都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同时,凡是超越人们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观虚幻的需要,它们同样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是人们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标尺。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三是利益反映和体现着特定历史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换言之,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必然要在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上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社会关系承担者的人,就体现为特定的利益承担者和主张者。
四是利益是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矛盾关系。利益是由需要引起的,后者是利益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对需要对象的依赖和占有,也就没有需要主体和需要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界定利益离不开需要。但是,需要本身并不就是利益,当需要能够畅通无阻地得到实现时,亦即需要的满足不成为问题时,需要并不能转化为利益。只有当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才转化为利益。所以,利益的实质是社会化的需要,即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
我们知道,作为动词的“服”,在古代是服其劳也,是服侍、效劳的意思。在今天,所谓服务,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是指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说,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该得出结论:在当前,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就是要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二、关注“三最”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当代体现
人民利益问题,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广大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即民生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的需要,以及生、老、病、残、死等多方面的权益。
人民利益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时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一方面,由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总是在现实满足度和现实生存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社会生活领域中有着不同内容的主要矛盾,因而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时期中有着不同的内容。正因为这样,列宁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指出:“从事国家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解释民生主义时说,“民生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并确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19年1月,在《面包问题》中说:“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这意味着把劳苦大众的生存和温饱问题与社会的改造和解放联系在一起。
旧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土地成为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深得民心,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在1942年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
邓小平1979年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应该看到,人的需求是在不断产生和满足中提高的,因而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之间还有差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同时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人民群众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发迫切,有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问题亟待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换句话说,关注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共产党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最好时代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2002年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非常重视人民利益问题。如200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指出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且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重视和关心群众利益,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等重要观点。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并且指出“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200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并具体提出了“三最”的内容,即就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安全等问题。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强调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并且提出,“对各类民生问题,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加以解决”。六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的部署,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经济工作中的突出体现,是重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问题的生动实践。党的十七大也强调了要关注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这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当代体现。
三、关注“三最”是一种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1、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加深的体现。
第一,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民众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我们党提出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而关注“三最”问题,则抓住了现阶段民生问题的关键。
第二,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重视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和稳定这些民生基本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抓住“三最”解决问题,则具有影响大、见效快的功效。
第三,民生的改善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我国现阶段社会问题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相关的环节,如收入差距过大,居民的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如人意,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等等。这些由不容乐观的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进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将之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国的基本民生问题一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社会的安全运行就能够得以更好地实现。
2、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
着眼“三最”既是方法问题又是立场态度问题。着眼于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关注点和工作重点的选择问题。而一个国家是否关注民生问题、能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能力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主要是国家意志和政府意愿的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键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利用现实条件和努力创造条件去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况。
3、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把改善民生、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使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建设的着力点。
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在当代中国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相应地,关注“三最”,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一是有助于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二是有助于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4、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有相应的行政伦理支撑。行政伦理关注和处理的是权力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是权力代表谁的利益,其二是怎样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在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的最根本问题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人民利益和民众需要是行政伦理直接关怀的对象。由当代民生问题的内涵与行政伦理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民众授予的权力更好地服务民众,关怀公众利益。而民生在当代社会中就是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就是公众的利益保障、需求满足。所以,行政伦理与民生问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很大程度上说,行政伦理关注和处理的就是权力与民生的关系,民生是行政伦理直接关怀的对象。
第二,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是评价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标准。民生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会因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扩展。古人早已感悟到:“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永远是政局稳定与否的晴雨表。无数的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了一点:民安国安,民强国强,民富国富;反之亦然。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政府才会得到人民的信赖和尊重。
5、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一种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价值取向。
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警策,屈原在《离骚》中有“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咏叹,白居易在倡导新乐府运动中有“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追求,诗人郑板桥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把“民生”问题提到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样重要的高度,等等。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价值取向。当然,在古代诗文中,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民间疾苦的呼吁,只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笔底波澜。在今天,共产党人就不仅仅是要有同情心,而且是要带领人民群众去解除民间疾苦,解决民生问题。2008年初抗击冰霜斗争中,党中央国务院的“通路、保电、安民”、2008年夏抗震救灾中党中央国务院“救人、通路、防疫、安民”等决策就深得人心,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生动体现。
[内容提要]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当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就转化为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在当前,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三最”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状况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政府职能价值取向
- 上一篇:民主政治探讨论文
- 下一篇: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