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23 05:25:00
导语: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阐释了制度变迁的动力与源泉、制度变迁的方式与途径、制度变迁的主体与归宿,以及制度变迁绩效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和经济转型的实际而形成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和整体方向仍然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
【关键词】制度变迁;和谐社会;制度公平;解预功能
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对于中国制度变迁过程的描述和解释,大多数学者都是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变迁的原理进行的。事实上,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很难完全用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加以描述和解释的。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用质朴的语言和简单的道理描述和解释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变迁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制度变迁,再次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系统地总结和评价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对于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主要内涵的系统性描述
(一)制度变迁的动力与源泉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而整个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即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一场革命。在党的思想路线正确指引下,邓小平还在意识形态领域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而正是这三个问题长期从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束缚了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制度变迁的方式与途径
如何进行改革开放,这是邓小平解决思想路线和三大基本理论问题后紧接着思考的另一个现实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触动的,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这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尽管没有现成的可参考模式,但邓小平对于制度变迁成本和收益的预期还是很明晰的,即考虑到了这场制度变迁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将要付出的成本。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情,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与归宿
从发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来看,制度变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方式。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领导层发动,群众参与的制度变迁,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群众发动,领导层认可的制度变迁。中国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变迁的收益自然就是人民群众共享。邓小平多次重申,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人民尽快富起来,国家强起来。中国过去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
(四)制度变迁的绩效与评价
中国制度变迁的目的与归宿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如果中国的改革开放达到了这个目的和归宿,那也就是制度变迁的绩效所在。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导致了两极分化,那就说明我们的改革失败了。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评价,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思想的比较与评价
(1)两种制度变迁思想的理论渊源不同。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的理论渊源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两种制度变迁思想的理论体系不同。首先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的理解。其次是对制度变迁的理解。再次对制度变迁具体原因的解释,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形成多种流派。最后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表现手段。(3)两种制度变迁思想的理论特色不同。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体现在邓小平各种谈话场合,是用质朴的语言和简单的道理进行表达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是学者们通过逻辑思维、采用严密的经济学原理演绎而成的。
三、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解释与预测功能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30年时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些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改革是否还要进行下去,中国的改革是否偏离了作为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原旨,作为经验总结的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对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键是要看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在经济转型时期对和谐社会构建还有没有解释与预测功能。改革过程中人们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到的是转型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但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平。邓小平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和预测都蕴含在他的制度变迁思想里。
(一)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与产权制度改革
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改革的参与度、改革的方法与改革的归宿。中国的改革关键是要争取最广大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利益保障。
(二)邓小平制度变迁思想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邓小平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起因是为了打破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状态。收入分配制度的等级平均主义,使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惩罚功能。
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关键。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和利益,只有经济利益实现了均衡,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了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充当制度变迁的主体,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构建“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公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就必须靠初始资源的产权调整来重新划分利益格局,而这又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保障。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菲吕博顿.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4]曾世宏.转型期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J].山西:生产力研究,2005,(1).
[5]曾世宏.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6,(8).
- 上一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论文
- 下一篇:我国舆论监督栏目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