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起源的成因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04 10:05:00
导语:冷战起源的成因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有关论著不断问世,学术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往往只是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度分析,而忽视了英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实上,英国在二战前后的所作所为对美国的对苏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美国发动冷战起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冷战的起源;英国;英美关系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长期较量,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以往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对英国却不甚关注,更没有深入分析英国在冷战爆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二战前后的外交政策对国际格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试从英国的角度来分析冷战的起源,重点分析英国对美国对苏政策的影响,以期有新的发现。
1英国在二战中牵制美国以分裂盟国的活动
反对苏俄的扩张乃是英国几百年来所坚持的传统外交政策之一。正如丘吉尔所说:“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如一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那些话。”二战中的短暂合作并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原来的矛盾仅仅是被掩盖起来而已,它必然要在大国间的合作中表现出来。
1.1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丘吉尔表示可以对苏联进行援助时,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但丘吉尔却一再加以拒绝,不愿意在英国还面临很多困难的时候,帮助苏联减轻压力,而力劝罗斯福用北非登陆代替第二战场。罗斯福考虑到与英国政治上的结盟关系,不愿意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去得罪自己的资本主义盟友。就这样由于英国的一再牵制,使得罗斯福对苏联在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化为泡影。
1944年军事上的胜利已不能弥合因拖延第二战场开辟所造成的苏美之间的裂痕。斯大林从英美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中,对于他们与苏联合作的目的和诚意产生了怀疑,坚定了苏联的安全不能寄托于西方许诺的信念,坚定了战后一定要控制东欧,在苏联的西部边界筑起一道有利于国防的“安全带”的设想。斯大林的失望和愤怒是如此强烈,苏联和英美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可能性受到的损害又是如此严重,以致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不无理由地认为,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许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许是促成冷战的最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
1.2英苏在东南欧的冲突
为在巴尔干争得立足点,保障英国在地中海的生命线,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达成了著名的“百分比协议”,秘密划定了彼此在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的势力范围。这份背着美国签定的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埋下了美苏冲突的种子。美国在战争中坚持“自决”原则,从战后自己独霸全世界的战略考虑出发,一向对于英国和苏联可能象一战中那样,私下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表示强烈反对。
在波兰问题上的冲突,既是苏美英战时同盟发生裂痕的导火线,又是战后美苏冷战的引爆点。波兰问题对英苏来说,事关荣誉和“生死的问题”,双方对此争论不休。丘吉尔不断致电罗斯福,要求英美联合起来向苏联施加压力。因为“长时间的推延对于苏联人极为有利,因为这样他们或他们的傀儡可以从容不迫地清洗他们所不喜欢的人。”133希望两国“毅然决然地起而应战”。美国在英国的一连串鼓动下,逐渐同意在波兰和东欧问题上和英国采取一致步调,共同抗衡苏联。
综上所述,英国的保守党政府,在战争结束前,针对战争形势的演变和同盟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早早就已经勾勒出英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其核心就是推动美国采取强硬政策,提防潜在的苏联威胁,极力促使美国继续留在欧洲大陆以平衡苏联势力,维护大英帝国利益和欧洲均势。
2战后英国的联美抗苏政策
二战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英国沦为二流国家,苏联则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欧洲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有利于苏联及东欧民主力量的一边倒局面。追求均势是英国的外交传统,战后英国最为关心的便是恢复欧洲的势力均衡。面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英国政府意识到必须首先重建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督促美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而英美关系遂成为英国战后外交政策的主要依靠和支柱。
2.1伊朗危机与英美石油协定
二战中,为了防止亲纳粹的伊朗国王把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交给轴心国支配,英苏两国共同占领了伊朗。1946年在英美两国陆续撤出后,苏联非但没有按期撤军,反而还在占领区内支持与保护伊朗内部的分裂活动,制造了“伊朗危机”。
战后不久,眼见苏联迟迟没有撤军的意向,英国外交部就决定“作出一个重大牺牲,在平等的条件下,欢迎美国进入……长期以来被视为特殊保留地的中东”。1945年9月,两国签定了“英美石油协定”。英国试图通过给美国以石油利益,来换取美国对中东石油产区的保护。不过,当时孤立主义势力仍在美国占据主流地位,美国不愿意为了英国的利益而卷入与苏联的冲突中,在1946年4月以前,一直未批准这一协定。
1946年1月,伊朗向首届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对苏联干涉其内政的指控。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斥责苏联的举动是一种侵略扩张行为,提醒美国警惕苏联的野心,鼓动美国参与遏制苏联。从1946年春起,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从与苏合作转向对苏遏制。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被迫让步。伊朗危机的解决固然是美国改变政策,采取强硬态度的结果,但与英国的不懈努力也不无关联。
2.2拉拢美国共同分裂德国
德国地理上联结东西欧,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英国看来,战后与苏联的对抗在所难免,德国有朝一日仍是对抗苏联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提醒美国人同苏联打交道将会危及欧洲的安全,并要促使他们支持对苏实行强硬路线”
英国自身的和德国英占区的经济问题成了英国分裂德国、遏制苏联的突破口。战后德国最急需的是粮食,英国占领的西北部的鲁尔区粮食缺乏尤其严重,这对本身经济困难的英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根据波茨坦协议第14款规定,德国在被占领期间应被视为一个经济单位。于是,英国要求苏占区——德国的东部,粮食盛产区——向英占区提供粮食。但苏联政府认为根据盟国的约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各自控制,苏占区并无此义务而加以拒绝。解决不了英占区的经济问题,必然会造成该地区的动乱,从而危及英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于是英国即开始筹划分裂德国、分裂战时盟国关系,积极离间美苏关系,极力把美国也拉进分裂德国的阵营里。而当时美国仍然想维持与苏联的合作,并没有打算将彼此之间的冲突公开化。
1946年7月,英国正式提出:联合王国将在互惠的基础上同其它占领区实行合作。之后更主动向美国靠拢,在1947年1月1日,与美国合并两国占领区,成立所谓的“双占区”。这是分裂德国的开端,战时的盟国关系走向破裂。
3英国正式将美国力量引入欧洲
3.1丘吉尔的冷战宣言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了铁幕演说。丘吉尔提出,美国应当负起对未来的责任。他声称“只有对抗才能阻止苏联的行为,要完成这一任务,只有依靠有血缘关系的英语民族联合在一起”,号召英美结成同盟,要求美国领导自由世界发动反击专制主义的斗争,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实现英语民族对世界的统治。丘吉尔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陪同他演讲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几次带头鼓掌喝彩,对转变美国领导人的态度起了很大作用。而对苏联来说,铁幕演说是英美联合对苏冷战的开始。英国的统治者们明白要想长期有效的遏制苏联,就必须让美国更直接地介入欧洲事务,担负起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英国的鼓动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允诺继续在欧洲驻军,同英国签定了双占区协定。但英国并没有满足,仍千方百计的寻找机会,把美国的力量正式引入欧洲。
3.2向美国移交在希腊和土耳其的权利
英国使美国承担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发动对苏冷战的最重要的一招是将希腊、土耳其交给美国。
希腊原来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而到1944年10月获得解放时,希腊共产党控制了大部分国土。英国通过百分比协议又重新控制了希腊,英军随后进驻并扶植傀儡政权。1946年,希腊共产党不堪忍受英国帝国主义和希腊反动派的残酷镇压,重新起来战斗。对于英国而言,“由于军事和战略上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希腊和土耳其落入苏联控制之下”,应该主动地把这一地区的权利交给美国,鼓励美国承担起扶持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政府反苏的责任。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鉴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将不得不在3月底停止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英国希望美国政府取代英国来维护西方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利益,决不能让它们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这封电报象是在美国领导人中投了一颗炸弹。这实际上等于向他们说: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正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美国政府立刻意识到这是英国拱手将世界领导权交给了美国,美国应该当仁不让的把这个任务接过来。杜鲁门政府立即作出反应。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一篇咨文,要求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军事人员。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战时大同盟的正式破裂,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正式开始。
冷战主要源于美苏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较量。但是,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决不能低估忽视。英国工党政府在1946年上半年已制订出冷战政策,其基本点是:竭力抵消苏联的影响力,与美国结成亲密的联盟,推动美国采取强硬政策,承担更多的责任,确保英国的利益和安全。而在同一时期,美国政策才刚刚开始从在英苏间中立向和英国结盟联合遏制苏联转型,这个转型到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才完成。所以,英国并没有完全坐等美苏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有着自己明确的冷战政策和外交目标,并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将其积极付诸实施。因此,绝不能忽视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323.
[2][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9.
[3][比]E·N·德泽勒皮.丘吉尔的秘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161.
[4]T·安德森.美国、英国与冷战,1944-1947[M].美国密苏里大学出版社,1981.
[5]程佩璇,崔剑.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1):2-4.
- 上一篇:外国的激进性改革分析论文
- 下一篇:邓小平以德治国思想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