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理念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1 03:00:00

导语:党的执政理念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执政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自身执政活动的总的勾画和设计,是执政党用以指导整个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直接反映的是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并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得到发展。梳理这一过程,研究这一理念的转变,对于现阶段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意义都很重大。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选择;丰富发展

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全部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的是这个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并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得到发展。

一、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对自身执政理念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0-1978.11)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还处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就对自身执政的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民主新路就是当时条件下相对比较成熟的最初构想。这一构想以人民享有民主为取向,以人民民主参与为途径,以人民民主监督为机制,以形成人人负责、具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政治局面为目的。它的提出为我们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执好政、服务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创设了理论前提。

自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代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真分析了我们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理念,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由于这一政权以人民为主体,主要考虑的是人民的需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使我们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三大改造”的可喜成绩和“一五”计划超前完成的辉煌成就,建立起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设了良好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我们党在探索适合我国的建设道路时,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看来不正常的现象。为了纠正错误,消除隐患,提早解决和消除这些现象,永远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的纯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民主”思想,即广泛发动人民群众,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目的。由于“大民主”思想直接排斥了我们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领导,严重冲击与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迫害了一大批热心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和宝贵人才,扭曲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它的形成及其在现实中的实践,使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重大失误,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最终导致了“”十年内乱的发生,对我们党、国家及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真正民主思想的回归及充分发扬民主理念的确立: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五大之前

(1978.12-1997.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为“”的结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实现重大转变与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1]。他说:“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他还提出创造民主条件需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民主的具体范畴,邓小平指出,不但要发扬政治民主,还要发扬经济民主;不但要讲集体民主,还要讲个人民主;不但要讲民主形式,还要讲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最后他强调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可见,邓小平在这里谈的民主,就是让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邓小平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阐述和在推行民主过程中的“拨乱反正”,使民主的本位角色实现了回归,使民主的重要性得到了彰显,使民主的作用得到了加强,这为真正的民主在实践中实现健康发展拓宽了道路。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在这里邓小平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和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即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表现在政治上,即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4]因此,他一再强调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个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指出:“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5]以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为指导,民主就作为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确定下来了。在这一理念创设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下,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并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执政任务方面,提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执政内容方面,把发动群众停产闹革命的“大民主”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思路方面,实现了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到讲团结、求稳定、谋发展的转变。党的执政理念的这一历史性飞跃迅速带来了党执政事业的新局面,党的执政能力也因此实现了新的飞跃。

在党的十四大上,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发展好民主,实现好民主。但是,如何实现与发展这个目标呢?我们党顺承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发展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的方针,这为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断推进: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届四中全

会之前(1997.9-2004.8)

党的十五大在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党中央已深刻地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6]。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项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总结我们党的执政经验,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强调这是长期执政的党应有的最基本意识。后来,他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突出强调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调要加强执政党建设,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积极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这说明我们党对自身的执政规律有了准确把握,对自身的执政理念有了切合时代要求的发展。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又一次强调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党一定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7]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既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的基本方略,又是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它的提出,是对人治和党治等不合理治国方式、治国理念的摒弃,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既使人民享有充分民主有了可靠的保证,又使我们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有了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

有了准确的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2004.9—)

以十五大确立的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对如何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好政等问题的认识越来越科学、理性、深刻。在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其执政理念也随之由依法执政单向度思考向追求高水平、超效能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多维度转变,标志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实现这一深刻飞跃的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主要探讨了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8]这次全会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的新型执政理念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了。

在党的十七大上,代表党中央又一次重申了这一理念。他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了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9]。

科学执政强调了执政的合规律性,解决了如何执好政的问题;民主执政强调执政的人民性,解决了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的问题;依法执政强调了执政的规范性,实质上是解决了按什么程序、以什么为保障执政的问题。三者的统一就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党对于新形势下的执政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们党对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执政的重大命题有了更加明确而准确的把握,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五、思考与启示

通过上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丰富和发展过程的梳理归纳和评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其一,执政理念的演变是与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把握的科学程度、准确程度同步推进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阐释,到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对其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去建设,我们党如何执好政,其规律是什么,我们党认识并不是很清晰,或者说我们党还没有从把握规律性的高度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国家执政多年的党下台的惨痛教训使我们党认识到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比弄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更为重要,因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必然,而由谁领导推动其发展就是一种偶然。对我们党来说,怎样把偶然变为必然——由我们党引领我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而不是别的党或别的组织,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其关键就是搞清楚怎样执政、为谁执政等一系列问题。

其二,执政理念直接决定执政方式及其绩效。执政理念属于意识的范畴,是执政方式的内化形式;执政方式属于行为的层面,是执政理念的外在表现。执政理念是否科学、理性,直接决定了执政方式是否合理、正确,而其衡量、测评的标准就是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丰富历经了一条“理性回归——单向度思考——多维度发展”的轨迹;与之相随,执政方式也经历了“发扬民主集体决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演化过程。

其三,执政理念的创新必须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而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尽管是党中央以制定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来的,但是都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不管是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矛盾判断的重新提出,还是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任务的制定,抑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确认,都是如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10]。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围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来确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再犯错误,才能保证始终不偏离当前的主体任务,不做无谓之举,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促使我们既定的各种目标早日变成现实。

其四,执政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自身执政活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执政党用以指导整个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不管其表述方式怎样,但是其核心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即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根本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始终是我们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11]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放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追求,才能赢得人心,凝聚人气,齐聚人力,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使社会和谐的宏大理想和国强民富业兴的宏伟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2][3]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44,146,168.

[4]刘序明.从民主新路到民主执政[J].攀登,2006(4).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下):1183.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上):31.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4.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4,8.

[9][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11].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