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文

时间:2022-10-01 06:13:00

导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现行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过程尚存在如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客观限制、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公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和渠道单一、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不健全等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现阶段要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摒弃附庸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增加参与形式;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制度建设。

关键词:公民参与;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民主自治等制度形式,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当家作主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扩大公民参与。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

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参与源于古希腊雅典的直接民主模式,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影响政府决定或与政府活动有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等。公民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广泛的公民参与,特别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是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质量、保护和增进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

二、我国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就公民参与的领域而言,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到精神文明建设,从立法、行政到司法等方面,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日益增加,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但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过程仍然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有:首先,由于传统观念束缚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等因素,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治权力仍存有较高的依附、臣属、顺从心理,导致权威崇拜,缺乏自主评判的意识和通过参与改变现状的信心,对自身参与的权利并不看重;“官本位”意识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理所当然地用在政策制定或是公共服务供给中,使得很多官员对公民参与的理解还停留在政治领域的选举或投票的范围内。其次,公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和渠道单一,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限,公民参与的整体水平不高。最后,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不健全。比如公民参与制度体系的配套性及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性不足,公民参与的操作性规定欠缺。缺乏有效的回应机制。

正因为我国的公民参与存在上述问题,影响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现阶段要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第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主体意识。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既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重要思想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就要清除公民的附庸意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的自由平等理念,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关心政治,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从而增强主体意识;对于部分官员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和公民参与“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要彻底清除。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又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对于公民参与的一些具体操作性规定和回应机制应该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还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一些制度: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完善公民对立法的参与制度;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审制度,发展和扩大公民的公益诉讼制度。第三、拓宽参与渠道,增加参与形式。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组织的作用。参加政党或社会团体是公民进行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以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会比个人行为更容易达到目的。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参与政治、表达意愿,这些团体分别代表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又同时与政府合作,是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舆论媒体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及时便利的信息支持,同时,也使公民的政治要求得以表达,甚至以舆论的力量对政府形成无形的压力,使政府行为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和实效性;通过对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揭露和抨击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阴暗面,促使政府行为更民主、更合理。

三是积极发扬基层民主,推动公民自治进程。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它真正成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

四是重视和引导网络政治参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1997年《人民日报》开通网络版,表明中央已意识到网络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初,中央首次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传播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此后,各级各类的政府网站相继建立。2005年“两会”期间,在“向总理提问”的网络互动中,网民踊跃参与,短短4天就汇集了近1300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农业、国企改制、反腐败、科技、教育、再就业、国家统一、外交等政府工作的多个方面,显示了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巨大热情。在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案、厦门PX项目缓建、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一系列事件中,网络舆论对事件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亿万网民成功实现了意见表达和政治参与。2008年6月20日,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视频直播,中国网民首次在网络上实现了与总书记的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小火龙”的提问时,正视着电脑屏幕,认真地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直白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中可能发生无序化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鼓励网民政治参与的同时,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供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以及制度规范和保障,提升网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

三、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扩大公民参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N].《学习时报》.2006(12).

[2]魏福明、郑桂杉: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公民参与[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