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1 05:55:00

导语: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问题一直是邓小平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恢复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主线。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及解决市场问题。邓小平关于恢复农业的思想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60年代;农业思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问题一直是邓小平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他立足于中国实际,对如何恢复农业生产问题作过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论述,为我国农业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今天回顾和整理邓小平的年代的农业思想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60年代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1958年的“”和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困难,如何恢复农业生产是60年代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主题。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及解决市场问题。

(一)自始至终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恢复农业生产的主题。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邓小平立足于国情,始终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的主题。邓小平认为农业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所以国家在制定政策和具体实践中,应该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他认为,首先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各种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让农民的个人利益和生产的结果挂起钩来,通过包工包产到组、包工包产到户或实行“大包干”,即包干到户这种形式。但具体以哪种形式好,他认为要以是否符合群众的愿望来决定。“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他指出,农业生产就要像打仗一样,我们之所以能打败,就是不讲规矩,不按老路子打,现在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此外,在农村“还得要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其次,邓小平认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还需正确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过去城市人口多,挤走了农民的口粮,就要从农民手上拿出更多的粮食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恢复起来较困难。二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好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现有关系。他认为,现在公社有几百人吃公粮,问题很大,公社实际上是一个大乡,人员编制、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都可以恢复到大乡那个程度,大队一级只要设一个人,他可以参加生产,不要从农民手上拿东西,国家补贴一点,这是一个办法,这样不但可以把挤占农民的口粮大大减少,农民也可以缓过气来,而农民缓过气来了,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就有希望了。

(二)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援,“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要任务”。他认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城市可以帮助农村搞一些机械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这一方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能改善城市的副食品供应。要是工人没有菜吃,没有肉吃,工业怎么能搞得好?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高了,农村就会稳定,整个社会就会稳定,所以为农业服务,是中国工业的重大任务。另外他还从当时国情出发,强调支援农业需要服务的工业不能减弱,他认为,农业机械,过去搞了多年,但如何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合的农业机具,长期没有解决好;水利建设,这几年国家花钱不少,但灌溉效益不高,现在要考虑对原来的水利工程进行修补;工业方面要着重解决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以减轻农业的负担,如建维尼纶厂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民棉花供应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和农民搞一些交换,有了交换,就可以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市场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邓小平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除了通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市场问题,他认为国家应该发展农村集市贸易或自由市场。发展农村集市贸易有三大好处:“首先是可以增加群众收入,方便群众生活;第二是群众收入增加了,也可以增加对国家的贡献;第三,可以稳定物价,安定人心,也会产生很好的政治影响。”他主张不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商品都可以拿到自由市场上来卖,把集市贸易繁荣起来。把全国的供销合作社普遍搞起来。他认为搞好供销合作社,不仅有利于交易,而且还可以组织和促进生产,增加市场供应,使农民增加收入。

二、邓小平60年代农业思想的主要特征

60年代邓小平农业思想很丰富,综观他的农业思想,主要有下面两个特征: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60年代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长期实践中,邓小平从“实事”中“求”来许多办法,如在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发挥他们潜力时,他指出:“我们全党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意,应该有一个主见,比如说,要尽量保持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就得说服群众,加强干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包产到户的,要使他们合法化,这都是些想法,究竟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全党在考虑,中央在考虑,有些做法应该充分地照顾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如在处理城市与农村关系问题上,他指出,城市人口多了,农民的口粮就会被挤走,农民就要从自己的手中拿出更多的粮食,这样农业恢复起来就更困难,他举了一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城市多1000万人,就要增加粮食40亿斤,多2000万人,就是80亿斤,多3000万人,就是120亿斤。120亿斤,看起来平均一个人每个月只有30斤,实际上却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因为,出粮食比较多的地方全国只有那么300多个县,所以他认为要恢复农业生产,要调动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就需要减少城市人口等,这些主张都是切合当时实际的,他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转(二)心系群众,尊重群众。邓小平一生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他心系群众、尊重群众,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用调整生产关系来解决农业问题时,他始终坚持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是否符合群众的愿望来决定,他主张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当时对于“包产到户”和“大包干”这种做法阻力很大,但是在各种关系的调整中由于它最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最受群众欢迎,所以邓小平还是支持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种生产关系形式的;在制定农村相关政策时,他一再强调要充分照顾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不要轻易实行全国“一刀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多打点粮食,能够多吃一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邓小平在实践工作中时刻心系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

三、学习邓小平60年代农业思想的现实意义

60年代邓小平农业思想是邓小平农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邓小平60年代农业思想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首先要尊重群众、关心群众、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农民群众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能否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尊重群众、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尊重群众,增强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尊重群众是当前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广大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的位置,在工作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志和权利,要听得进农民群众的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因为正是有了不同意见、不同要求,才能有比较、有鉴别,才能在科学决策中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另外,事实也证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只有尊重群众,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理顺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真正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

(二)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具体政策的制定、落实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资源不同,所以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具体政策的制定、落实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防止一刀切。比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和建设新村舍上下功夫;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应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目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贫困地区则应以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为重点;等等。总之,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具体政策的制定、落实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这是邓小平60年代农业思想给我们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

(三)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只有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当前,做好这方面工作须从两个层面上下功夫,一是要完善和落实农村各项民主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见和要求,切实解决好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健全了以上两个层面的工作,就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这样农村经济的建设就会得到不断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