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睦邻外交论文

时间:2022-10-01 05:33:00

导语:我国睦邻外交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睦邻外交论文

[摘要]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睦邻、安邻、富邻”是现阶段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中国睦邻外交;成果;深化

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突出,总体趋于缓和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整个中国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历史表明,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睦邻外交政策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睦邻友好、亲仁善邻的民族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将“安定四邦”作为其指导原则,奠定了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首先针对周边国家提出的国际关系原则,构成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核心,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求同存异”、“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主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构成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继续坚持睦邻外交政策,从周边人手,排除干扰,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与周边国家增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使睦邻外交政策不断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与1997年十五大重申并发展了我国一贯坚持的睦邻外交政策,把坚持睦邻友好放在重要位置。十四大报告认为,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十五大报告坚持睦邻友好不改变,对中国与邻国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暂时搁置,求同存异。进入21世纪,中国的周边政策更为全面和成熟。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政策;十七大报告则强调指出:“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一方针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睦邻思想,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睦邻外交政策,为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确定了方向。

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深入阐述,则集中体现在2003年10月总理《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演讲中,其中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则是现阶段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总结,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睦邻外交思想。

“睦邻”就是在政治上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互谅互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与周边国家共同构筑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坚持不论国家大小、贫富、强弱,各国应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国与文莱、尼泊尔等国的关系与中俄、中日关系就是平等的;坚持不论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如何,各国都应互谅互信、互不干涉内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这一味则的成功实践。“富邻”就是经济上与周边国家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在双边与多边两个渠道,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深化利益交融,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安邻”就是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刷边环境,坚持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与争端。中国反对“霸权安全”与“同盟安全”,主张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基础,通过对话与合作实现共同安全。

新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周边复杂地缘环境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它的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利于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中国以周边为依托走向世界、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国际环境。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睦邻外交的丰硕成果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周边外交既有不少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邻国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人文交流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

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国家关系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传统友好国家保持着持续友好;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蒙古等国家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并不断加深;同韩国、新加坡、文莱等一直未与之建交的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92年中韩建交,标志着中国同周边国家全面建交;同绝大多数邻国,尤其是周边大国、地区集团确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如中俄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确定构筑面向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而目前又在努力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中国与东盟确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等等。

高层互访更加频繁。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周边国家;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周边国家领导人也前来中国访问,寻求改善和加强与华关系。2003年5月,主席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三次会晤;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使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签署的《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中,印度首次正式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2004年6月,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7月,泰国和缅甸的总理来华访问。2005年4月,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印度等国;7月,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访华并在北京与中国签署联合声明。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此举被称为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2007年主席访俄,总理访问韩国和日本……频繁地走动、面对面地交谈,使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相互了解与信任不断加深。

边界问题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已同绝大多数邻国签署了陆地边界划分条约,陆地疆界基本稳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1782公里的边界线通过1994年《中哈边界协议》、1997年《中哈国界补充协定》、1998年《中哈国界第二补充协定》及2002年《中哈国界线勘界议定书》已全部解决;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于2004年签署《中吉国界线勘界议定书》,1096公里的边界划定已经完成;中国与塔吉克斯坦500公里的边界线于2002年通过签署《中塔国界的补充协定》已经解决;2004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定》使中俄之间43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经过十余年的谈判终于解决;就连存在问题的中印东部边界,自1993年9月中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以来,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印边界局势比较稳定。海上疆界方面,2000年12月25日,中越正式签署《中越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2004年6月30日,在经过批准后,两协定同时生效,至此,中越两国终于解决了在北部湾划界问题上双方长期存在的争议。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是中国与邻国的第一个海上划界协定,协定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国希望通过和平协商和谈判解决与邻国存在的领土边界问题和边界地区各种纠纷的诚意,反映了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愿望”,“为中国与其他国家通过谈判划分海上边界线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是中国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又一重大成果。

2、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融不断深化

在夯实政治基础的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贸易额不断攀升,经济合作迅速展开。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在2002年分别达到1019.05亿、440.71亿、547.6亿美元,同90年代初期相比分别增长了6倍、7倍、11.5倍,2006年已分别升至2073亿、1343亿、1608亿美元。中国在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已占该地区贸易额的60%以上,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俄两国正式建交以来,经济交流不断加深,贸易额逐年上升:1992年双边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2000年升至80亿美元,至2006年突破300亿美元,经贸合作的扩大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连续11年位居各个贸易伙伴国之首,虽然2004年日本降至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额仍高达1679亿美元,2006年更是高达2073亿美元,日本仍是中国大陆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美欧日市场需求难以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却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日韩等国的制造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紧向中国转移生产和研发基地。中国对亚洲国家的投资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截止2006年,已有4万多家中国企业参与跨国经营,比如中巴瓜达尔港项目、中越太原钢铁厂等项目,这不仅给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也是中国同周边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例证。

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区域合作日益展开并取得积极进展。1997年12月,首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0+3)举行,“10+3”合作进程启动,并确定双方领导人在每年“10+3”领导人会议期间定期以“10+1”形式举行会议;在2001年第5次中国一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年计划全面启动;2003年1月开始进行实质性关税谈判,并达成“早期收获”重要减税协议;2004年启动第一批零关税计划;2005年7月1日,中国一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2002年和2005年,中国两次《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五国共同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亚洲的区域合作,为双边乃至多边经济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对话取得积极成果

安全问题是中国周边政策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以新安全观为理论基础,强调多边安全和综合安全,谋求共同发展,表现出新的特色和思维,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成功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双方之间的互信。

积极促成朝核会谈。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举行的中美朝三方会谈和中美朝韩俄日六方会谈,启动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维护了我国的根本利益。尽管六方会谈过程困难重重,但中国仍然不轻言放弃。2007年3月19日,经过中国和有关各方的积极努力,朝核问题第六轮会谈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进行外交努力的结果,从长远看,它有利于东北亚的安全稳定并最终有利于形成东北亚安全机制。而且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积极进展,7月14日,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对此进行“监督验证”,9月27日,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文件,人们有理由相信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最终实现。

积极倡导并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在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2001年6月14日的上海峰会上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成立了以不结盟、开放、不针对第三国为特征的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有益尝试,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地区合作机制。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关于地区反恐机构的协定》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宣言》的签署,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机制的建立及2004年1月15日其常设机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的正式成立,说明这一区域合作组织在机制化、制度化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已经成为具有实质意义和有吸引力的地区安全组织。这一区域合作组织正在不断扩大,2004年接纳蒙古为准成员、2005年接纳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为准成员。“上海合作组织为反恐斗争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合作平台,为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区域内各国进一步增进了解与合作,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宁意义重大。”

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疆土海域和多个周边国家的军队频频举行不同内容的联合军事演习,从而使中国军事外交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8月6日至12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军队举行“联合-2003”反恐演习,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多边联合军事演习,也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成员国军队首次举行的多边跨境联合反恐演习;2003年10月22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军在中国东海长江口水域举行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外国海军举行的首次联合演习。此后,中国和不同国家的不同内容的联合军事演习持续不断,尤其2007年8月的“和平使命-2007”反恐军事演习,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意义重大。另外,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等国军队高级将领互访不断,进一步密切了相互关系,特别是印度国防部长、日本防卫厅长官访华以及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的中俄军事交流,使中国同周边国家军事关系出现新局面。

4、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日益加强

在教育、文化、卫牛、体育、旅游等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断拓宽,民间交流与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比如,中印两国于2005年4月在印度举行中国文化月;中缅两国于2005年6月在缅甸举行了中国文化月;中俄之间在1997年底成立中俄两国政府支持的国家间社会组织“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到对方的高等院校接受不同门类和学科的教育和进修,双方各自在对方建立了文化中心,俄罗斯每年有80~90个文艺团体来华巡回演出,我国也有大体相当的文艺团组访俄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成功举办“俄罗斯国家年”,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成功举办“中国国家年”,这是中俄两国人文交流的集中表现。中国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与周边国家保持着程度不同的人文交流,在多领域的交往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总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筹建及“10+3”进程;率先与东盟确立建立自由贸易区;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巩固与东盟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率先提出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拓展了东亚合作的范围和内涵;率先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了本地区各国合作的水平;与日韩协商,发表了第一份中日韩合作联合宣言……这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增进了中国与域内各国的相互信任,缓解了周边邻国对中国的疑虑,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和平、进步、开放、合作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也表明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睦邻外交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海洋国土与资源的争夺。随着各国海权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蕴藏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有关国家纷纷主张自己的海洋国土,海洋领土与资源的争夺在所难免。对中国而言,南中国海问题与钓鱼岛问题相对棘手,但我们可以“先不谈主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先不谈主权”绝不是不谈主权,而是要正确选择谈主权的时机。小平同志这一主张对于今天和今后有关争议问题的解决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树立和平的国际形象,只有立场坚定而又策略得当才能有所进展。

边界争端。如前所述,在我国陆地疆界中,中印部分边界尚存纠纷,大部分海上疆界也尚未划定。对于边界纠纷,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法相互妥协达成协议;“在和平解决边界纠纷之前,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维持现状,使其不致影响正常的国家关系”。中印在划界遇到困难时保持两国边界和平现状的做法是明智的,中越北部湾协定对于中国与邻国之间海上边界争议的解决也是值得借鉴的。

安全机制不健全。上海合作组织为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范例,但它却只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对于亚洲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安全合作机制保障彼此的安全对话。许多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需要临时启动合作对话程序才能进行协商。要改变现状,中国应和其他国家一起采取措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与扩大,推动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坚持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和分歧。

经贸往来上的局限。尽管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上的交融日益加深,但总体看来,双方经济交往与合作还没有充分展开。双方贸易额不高且经济合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不尽如人意。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交流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交流的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这需要有关各国付诸切实努力。

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华侨国籍问题、历史恩怨问题等,但是只要我们从宏观把握问题,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睦邻外交政策,一切面向未来,通过和平谈判,用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妥善解决存在的政治分歧、贸易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深化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睦邻外交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