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1 05:33:00

导语: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从研究的学科视角、内容等方面综合叙述了我国近十余年来政治社会化研究状况及研究结论,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一些不足,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为我国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我国;政治社会化;述评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诞生于国外。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Easton)首次发表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特别关注,政治社会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进行的效果如何,都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世界各国统治阶级都极其重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我国对政治社会化问题历来都很关注,但从真正意义上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学者经过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下面分析整理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不足,以期推动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思想环境。

一、学科研究视角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属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专业术语。但其他学科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也是如此。政治社会化无论何时都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至今仍然是政治学界研究的热点。政治学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过程。社会学侧重于研究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存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行为的过程。尽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学中分支学科政治社会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可真正深入细致研究政治社会化在社会学中却为数较少。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学者们日益注重素质教育的研究,许多教育者把政治社会化作为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进行研究,主要关心向年轻人灌输知识和信仰,将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内化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之中。另外,心理学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也略有涉及,侧重于研究充满诱惑与机遇的转型社会中,个体的政治认知及政治心理变迁过程。

二、研究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对政治社会化含义的理解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学者对政治社会化含义的阐释基本趋于一致,但从不同角度研究所阐释的含义也有不同。大多数学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从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来进行阐释。其中戴长征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认为政治社会化(PoliticalSocialization)的概念是与政治文化互为表里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洪伟进一步具体地指出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统一体,是统一的一个过程。李元书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

王浦劬则从公民个体的角度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阶段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政治社会化阶段划分观点基本趋同,认为政治社会化大致可分为儿童时期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成年时期政治社会化。国内外学者对这三个阶段研究力度各不相同,国外学者注重对儿童时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我国学者非常注重对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更为突出。对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集中在研究政治社会化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

1.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现状。学者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展现了我国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状况。刘世丽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将其从正面和负面分别归纳为五个特点: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情感高尚,政治态度端正,政治参与务实化、理性化;政治认知尚处于浅表层面,政治评价功利化,政治兴趣缺乏,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存在偏差。

2.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周贺从我国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对青年政治社会化有双重影响,既有助于青年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作出正确评价,有助于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年政治社会化,阻碍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对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刘世丽也认为我国现实政治矛盾困惑,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而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及某些政府行为相对落后,效率与公平、公平与公正的矛盾困惑冲击着青年人,造成部分青年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政治教育的怀疑与否定,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政治信念产生动摇。他们进一步从微观层次考察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因素,认为20世纪90年代青年自身价值观矛盾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使青年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多从个人的实际利益出发,认知直观化,政治评价功利化。当代青年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学校思想教育和管理方式的缺陷也使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难以达到。房宁、樊未晨在一项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调查中,从主观感受的角度,证明我国青少年在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父母长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是大众传媒。

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全貌,也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进行简单的描述,在现状研究上虽然采用了大型的调查,却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影响因素研究大多也是理性阐述,较少实证研究,缺乏说服力,难以揭示更深的影响规律。此外,只注重对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片面的,很难对政治社会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三)政治社会化媒介研究

孔德元认为政治社会化媒介指的是各种承担和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结构。政治社会化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辈群体等。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和结果。

1.家庭。孔德元指出,在所有的社会化因素中,家庭无疑是最重要的,这是最早、最直接也是最为持久和传统的社会化场所。戴长征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原初场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新型政治文化的载体和渠道,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国家和民族意识、公民主体意识正通过家庭代代相传。我国学者对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很清楚的认识,但大部分只作理论分析,很少进行实证研究,而且在整个政治社会化媒介研究中真正研究家庭的也不多见。在中国期刊网上仅搜到一篇关于家庭政治社会化调查研究的文章,研究者是余振、郭正林。他们通过调查,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家庭决策的角色,大学生与父母代际互动及思想情感沟通的程度;对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其政治态度的取向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等;最后发现真正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家庭而是社会大环境。2.学校。学校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从以上阶段研究的分析来看,我国学者非常注重学校政治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大学教育。戴元征指出,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强大的功能是任何政治体系都不能忽视的。孔德元也认为学校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组织结构,为人们的政治社会化创造了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也有学者认为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刘启焱、刘小川认为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立场和世界观趋向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

3.大众传媒。孔德元认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作用,首先表现在它提高了政治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人们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并且影响着人们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的形成。但胡海可、林华蓉认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是强化或减弱原有的政治取向,而在改变人们原有的政治态度方面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专门进行网络对政治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基本上集中在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上。张光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随上网频率不同而不同。在政治知识方面,高频率上网者对时事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政治价值倾向方面,高频率上网者在国家民族意识方面与其他频率上网者无差别,但其对政府和现行政策认同程度明显偏低;政治参与倾向方面,高频率上网者相对其他频率上网者而言参与态度较消极,对表达意见的途径了解较少,在政治效能认识上比较悲观,权利和义务意识比较薄弱。田霞、邵晨昱在调查中也发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流积极向上,能够自觉接受先进政治文化,但受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不足,政治认同感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对待网络上的一些黑色或灰色信息,政治分析力和政治辨别能力较弱。冷青峰等则从网络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4.同辈群体。国内外学者对同辈群体的研究都很少,但也都意识到它在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性。孔德元研究表明,在人生的大多数阶段上,同辈群体都起着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态度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三、分析与思考

从近十余年我国政治社会化的相关文献来看,目前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总结起来其特点有:学科研究视角单一,进行综合考虑研究的较少;学者们对政治社会化涵义的阐释见仁见智,但大多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阶段研究上过于注重青年时期的研究,对其他阶段的研究较少;对各种媒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研究,而对家庭、同辈群体等媒介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方法上尽管采用了一些抽样调查,但简单划一,典型调查、纵向跟踪调查以及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运用不多。基于此,笔者对今后进行政治社会化研究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设:

1.加强多学科研究。政治社会化涉及各门学科的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哪一门学科的研究之中。运用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社会化,也可以运用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糅合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加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政治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地位的社会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是有差别的。我们不但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行研究,而且对儿童政治社会化、青年少年政治社会化、成人政治社会化都应加大研究力度。

3.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理论阐释上。因此,应该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的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纵向跟踪调查。以及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力图揭示我国政治社会化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