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1 05:29:00

导语:中共先进文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共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者,而且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者。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制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实践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完美结合的背景下诞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奋斗求解放、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不仅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英明领导者,而且始终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者。

一、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西方文化也伴随着血腥风雨乘机而入。有觉悟的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能力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强劲驱动下,努力地寻觅与建立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最初,有人把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作为实现民族振兴的切入点。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击碎了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中日战争之后,一些人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但是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强国富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西方共和制为蓝本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和广阔社会力量支撑,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军阀混战、袁世觊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事实。提醒先进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汲取西方文化的角度与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积极吸收和宣扬西方的政治文化与科学文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中诞生的政党。从文化来源区域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共产党能够用科学的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有突破地域限制,面向世界,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理念与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铸造时代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指导文化建设,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文化建设方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因此,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最伟大实践。这种文化建设实践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l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方针。

先进文化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着的文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理论。同志评价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它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对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十六大报告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创制先进文化的实践中,锻造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党率领工农红军寻找和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起点时首创的革命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百折不挠构成这一精神的主题。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精神风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是这一精神的主题。延安精神是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延安精神的主题。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变中创造的精神。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人民创业是这一精神的主题。抗洪精神是在1998年在抗击特大洪水斗争中迸发出来的伟大精神。抗洪精神蕴涵了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灵魂,是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同志评价抗洪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击非典精神是面对突然袭来的非典,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形成了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科学防治等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是最新的时代精神品格。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全体参建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打造出了一种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要和谐。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矛盾将比较突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首先,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从思想上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如果一个社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旗帜和灵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其次,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没有先进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生活准则与行为规范,就无法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无法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难以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从而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地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和党的执政规律,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资源。

最后,先进文化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主旨的道德评判体系和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高超的艺术、先进的文化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以和为真、以和为美、以和为善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对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好地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四、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既要坚持面向世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又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挑战所持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选择。它以民族意识为基础,但又是民族特性的升华,集中地体现着民族精神风貌、意志和品格。五千年来,无数优秀儿女用他们的聪明智慧、鲜血生命诠释着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同志多次强调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一种新的表述。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等五种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同志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2001年,他又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同志提出的这五种精神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精辟概括。在新的世纪,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但爱国主义则是它的主线和基点。当代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内涵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统一了起来;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当代要求的是要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6个民族亲密无间、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平统一祖国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风貌。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出古代的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精神再展雄风,它使我们摆脱了近代的屈辱与落后,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

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渗透、支持。文化不是物质财富,但它却具有巨大的力量,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转换,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激烈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竞争,也包含着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奠定了中华民族腾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