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中管理干部素质论文

时间:2022-09-18 06:12:00

导语:机构改革中管理干部素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机构改革中管理干部素质论文

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机构改革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干部队伍,也就是必须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

一、提高管理干部素质的必要性

1·提高管理干部素质是时展的需要

在人类的共同生产活动中,管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管理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在管理活动中,人始终是关键因素,是科学管理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管理水平的优劣。所以,管理水平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是时展的需要。

2·提高管理干部素质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官本位”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而计划经济体制奉行的干部职务终身制,更是强化了人们的“官本位”思想,加上一直延续着的“大锅饭”、“铁交椅”体制,助长了一些人不思进取,不思变革,安于现状的思想,致使办事效率降低。体制上许多关系没有理顺,职责不清,事权交叉,互不协调,机构重叠,导致人员逐步膨胀,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机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机构改革着眼于解决机构膨胀问题,目的是减少冗员,精干队伍,提高效率。但如果在机构改革中,只强调机构精减多少,人员精减多少,而对办事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考虑欠缺,这样的精减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甚至会形成精减后再膨胀,膨胀后再精减的恶性循环。只有正确认识减员增效,保证质量,才能真正起到改革的作用。否则,减员不增效,只能带来工作的低效益。要做到真正的减员增效,关键在于精减以后剩下来的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的高低制约着管理水平和效率;因此,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成了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管理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良好的素质是管理干部从事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那么,管理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笔者认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理论修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为此,需要有一支思想道德品质高尚和理论知识丰富的干部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总体素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反映在人的道德情操和追求上。思想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思想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因此,管理干部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管理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且做到知法、守法、执法,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同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有正确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所以,管理干部不但要有高尚的品质,还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在跨越世纪时期,管理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迄今人类最科学最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二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只有提高理论修养水平,才能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学好理论,对广大管理干部来说尤其重要。

2·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组织管理的能力。管理者能否贯通上下,理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完全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若不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到来,加速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管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现代管理日益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并伴随着社会分工日趋专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必须要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理论、特征、运行机制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因而要去学习、掌握。进入信息时代,管理也走向现代化,从办公事务处理,到辅助领导决策,科学管理手段日新月异,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如办公自动化的出现,一改过去手工劳作效率低的弊端,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干部需要去学习、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现代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还要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管理思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只有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把握管理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驾驭管理,保证管理工作发挥其职能作用。

3·具有管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管理干部的能力是指其运用知识认识、改造世界的本领,它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管理者的任务是以自己的职能服务于社会,因此,对所从事的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善于观察、分析,并有能力去解决。其中要具有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社会的发展很快,信息量大,并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而社会管理活动是复杂的、多因素的、纵横交错的,需要管理者有清醒的头脑,有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并且还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时期,新旧体制的转轨,新旧观念、方法的改变,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管理者有开拓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就是要创造尚未有的观念模型,大胆探索前人未走过的路,并把这创新意识付诸实践。同志在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唯有创新,才能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驾驭管理活动,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管理干部素质提高

要促进管理干部素质的提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计划经济下的用人模式和干部考核机制,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干部能上能下,促进干部素质提高的。因此,要转变传统观念,做到使用人才重素质,考核人才看实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实行新机制。随着观念的更新,我国逐步走向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干部的选拔也应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公平、公正、公开是选拔干部的重要原则之一,对干部的评价任用,必须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丧失标准与原则。竞争的实质就是优胜劣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选拔,使一批有较高素质,有管理才能的人担当管理重任。其次是严要求。要废除干部“铁饭碗”,强化考核聘约制度。考核是干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管理干部工作的全面评价,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素质,考核不能流于形式,要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制度,真正发挥考核的功能作用,以考核结果定聘任,定晋升,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再次以素质定岗位。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岗位,这样既节约人力资本,又有利于人才潜能的开发,它不失为用人之道,也体现了适才适用原则,做到了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引入到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不仅可以广泛发现优秀人才,并择优录用,更重要的是对在职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对他们形成一种压力,由压力变为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学习,争先创优,勇于创新,增强他们提高素质的紧迫感。

2·加强管理干部的培训、再教育工作

干部素质提高的基础是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把握工作的尺度,因此,干部的职前教育是任用干部的先决条件之一,但职后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综观世界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无不与教育事业的发达息息相关,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密切相联。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不进则退,在职人员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培训工作。

那些在全球具有庞大的经济实力的跨国公司,他们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对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中,我们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学习、讲求实效的原则。一要认真、扎实、勤奋、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提高理论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如果学习脱离实际,或停留在理论上,就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并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组织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培训、再教育,使管理干部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真正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