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时间:2022-09-09 09:04:00

导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除了教育内容上现实性与针对性不强之外,还在于方法与手段上的落后。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国民道德教育,都带有战争年代思想动员与思想改造的痕迹。在今天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依靠这些传统的模式与方法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预期目的,是不大现实的,应该引入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道德教化空间,构建新的道德教化仪式。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关注与讨论。

一、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意义与特征

这里所说的空间就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场所与范围,仪式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空间中进行的具有象征与表达意义的活动。①文化人类学者认为,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具有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的功能。道德教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未成年人掌握和运用既定的道德观念与规范;二是巩固成年人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规范。这两个目的不能随便和轻易就能达到,它要经过反复地引导、教化与心理暗示。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程序与环节必须在特定的空间中,通过特定的仪式才能完成。如果不在特定的空间中,不经过特定的象征仪式,就无法达到教化的目标。在一个嘻嘻哈哈、极不严肃的场合,宣讲道德信条,不仅没有正面意义,反而会有负面效果。

人类社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和主动创设了丰富多样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从结构上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这种形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社会权威组织(主要是政党和政府)构建的,有着较为规范边界和固定程序的道德教化仪式与空间。由于其组织者的权威性,这一空间的建构与仪式的创设有着比较丰厚的资源保证。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目标明确,程序严格而有计划,标准统一,集中实施,在评价上既准确又具体。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在整个公民道德教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类型的空间与仪式所不能代替的。比如说学校的道德教化场所与仪式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是由政府主导的,有着严格规范与标准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2.生活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所谓生活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就是指日常生活中,形成与构建的一些不同形式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这种道德空间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空间构建的低成本性和它与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性。如果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制度型道德空间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分离,而呈现出规范与固定性的话,日常生活型的道德空间则刚好相反,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充满着临时性与流动性。正是这种临时性与流动性,将每个人都网罗到这个空间中来。在制度型的道德空间与仪式中,还可能有部分社会成员没有进入,但在生活型的道德空间与仪式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进来。只要他生活在社会之中,他就必须进入到这些生活型的道德空间中。生活型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是每个社会成员无法逃离的道德生存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最常见的生活过程——吃饭,就构筑起了一个道德空间,进行着一种道德教化的仪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合,吃饭都带有某种程度的道德色彩。这是一个让所有参与吃饭的人进行道德学习与体验的重要场所。首先从落座的方位来看,就是社会等级制度与血缘关系的一次演习,让人们再次强化对各种等级关系的记忆与认识。餐桌上的座次非常的讲究,每个人都必须按与其身份相应的座位入座。

3.宗教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宗教产生在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短缺的年代,它适应了控制生理欲望、强化自我约束、减少人与人之间为了少量的物质而互相残杀的人类道德要求。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同程度的禁欲色彩。而实现禁欲的目标,就要克服人的生理欲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和仪式来实现这种道德教化的目的,每一个宗教都不约而同地构建了自己的道德空间,开展自己的道德教化仪式。宗教的道德空间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建筑物——寺、庙、堂、观、庵。在这些空间中创设了一系列特定的仪式——朝拜、布道(讲经)、倾诉、忏悔等等。这样就把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道德观念与要求灌输到社会成员之中。事实证明,在这种庄严肃穆,表面上远离尘世物欲的空间中,通过一些对心灵收敛、精神提升的仪式,道德教化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当然,宗教的这种特性也往往被统治阶级用来麻醉处在物质被剥夺和精神被压制状态中的穷苦人民的工具。

4.娱乐型道德教化空间

一个健康社会的娱乐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审美,而且还担负着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任务。中国传统社会特别强调“寓教于乐”,就是这个道理。各种娱乐活动中,也构筑起了一个又一个道德教化空间。相对于其它几种形式的道德空间来说,娱乐型道德教化空间结构更为松散,而且进入空间的社会民众带有很强的动态性与随意性。在这个临时的空间中,没有进出空间的强制约束性,所以它在道德教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比前几种形式的空间更为弱化一些,只是在实践仪式给人们提供娱乐产品的同时,构筑了一个乡村社会道德教化的空间,强化了社会民众对社会道德秩序与规范的认同与遵守意识。

举个例子来说,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娱乐方式——唱大戏,就是一个典型的娱乐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在这个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场合,乡村社会的全体成员集中在一起,年长的或权威人物,端坐在这个空间的中央,年轻人和妇女坐在外围,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则在这个空间的边缘打闹喧嚣,同时伴随着这些孩子家长爱护性的呵斥,呈现出一幅动人的乡村社会守望相助、长幼有序、和谐共处的画面②。这就强化了人们对这种秩序与规范的认同与维护,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巩固了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联系。不管娱乐活动的内容如何,这一空间本身的构建就已经实现了乡村社会道德教化的很大一部分功能。

二、当前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困境与原因

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没有能够很好地承担起消除人们道德困惑与精神焦虑的责任呢?我认为,除了道德的内容(观念与规范)没有及时转换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陈旧落后,特别是与道德教化空间单一、道德教化仪式疲软有着直接的关系。

1.家庭道德空间功能退化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道德教化最原始的空间也是最有效的空间,中华民族向来以严格的家庭教养而着称于世。“子不教,父之过”。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下,与其家庭这一道德空间的教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对一个人的道德批评话语中,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家教”,可见家庭作为道德教化空间的重要性。然而,自从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对家庭的批判与控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对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提出了质疑。再加之近三十年来推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小皇帝、小太阳)之后,家庭作为严格的道德教化空间的功能大大弱化,家庭道德教化的一些仪式与过程已不复存在。

2.会议与学习型空间功能老化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构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教化空间就是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把全体民众纳入到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会议之中去,会议就是学习、就是教化,一个长期不开会、不学习的人,其道德水平肯定是不高的。现在有些腐败分子,在总结堕落的原因时,其中一条就是长期不参加集体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社会成员游离于体制之外,他们不可能参加学习型会议,他们参加的会议是业务型会议,是一个如何赚钱、如何分钱的会议,基本上没有道德教化型的会议。

3.学校道德教化空间功能弱化

学校道德教化空间是目前中国惟一正式存在的道德教化空间,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是我国最为规范的道德教化仪式。从实际情况看,越低年级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与仪式越规范和严格,效果也相对较好一些,如小学道德教育就要比中学、更要比大学的道德教育规范与严格一些。然而,无论是哪一级学校,它都背负了太重的道德责任,因为它是目前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当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学校必须承担重要的责任。然而,当前学校的道德教化形式与内容,空间与仪式都与这种责任存在差距。学校这一重要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的松散、仪式的淡化上。如道德课堂教学的构建不符合道德教化空间构建的规律与原则,大课堂、单向度是当前学校道德教化空间存在的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仪式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平淡与松散两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作为一个重要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作为社会教化最重要的制度化场所,历来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源泉,源头活水被污染,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学校教育日趋功利化、工具化的变异之中,学校道德教化的功能正在可怕地退化。

三、重构道德空间与再造道德仪式的路径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要尽快构建多种道德教化空间,创设有效的道德教化仪式。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强化传统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功能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教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上的丰富经验,是我们当前重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宝贵资源,必须加以改造、完善与利用。

(1)要保持家庭的这一道德教化空间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家庭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在家庭这个空间中接受道德教育,履行道德义务,优化道德关系。要提升家庭的空间价值,要提倡回家,除了工作与学习之外,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应该主要是家庭。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相当部分家庭成员特别是家庭主要成员有时游离于家庭这个空间之外,缺乏家庭这个道德空间的教育与制约,容易出现道德失范。从当前道德高危人群的分布情况来看,有两种类型最为突出:一是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所谓的一些成功人士(老板、官员、明星)。这两种人长期被动或主动地脱离家庭这个道德空间,造成了他们长期脱离家庭道德教化空间的控制与束缚,在外界条件的诱发下,容易出现各种道德问题。

(2)要强化会议与学习型空间的功能。会议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道德教育与阶级认同的重要仪式。如前所述,这种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曾经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从道德教化空间的结构上,还是道德教化的仪式过程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因为集会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升社会成员的集体认同与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对于非功利意义的集会产生了一种拒斥现象。现在要开会特别是开“务虚”性质的会议很难,一些成员往往是一些特别应该参加的成员不愿参加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上最有效空间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和重视的问题。现在要逆势而上,虽然一些人不喜欢、不愿意开“务虚”的学习型会议,但还是必须开,要强制性地构建这种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道德教化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艰难过程,如果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会造成更大的恶果。因为道德教化就是克服人的自然的一面,而提升其社会的一面,肯定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但这是必要的,否则,人性就会堕落、退化。

(3)要利用与改良民间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中国民间有着大量的道德教化的空间与仪式。这些空间与仪式有着其两面性,虽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色彩与因素,但其形式生活化与世俗化,深得其社区成员的欢迎与喜爱,因而在这一空间与仪式中进行道德教化的效果较好。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避免其落后的一面,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并赋予新的内容。如民间一些庙会,在一些地区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也承担了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庙会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脱节。这就给新时期道德教化新空间的开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通过这种大规模的人员聚集空间,与传播一些反映时展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能起到较好的教化效果。

2.创设新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作为一个道德治理性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完整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过程。这些是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这些毕竟是一种传统的资源,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可能指望这些传统的道德资源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道德困境,也不可能指望这些传统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来培养出一代道德新人,因而必须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结构,创设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这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搭建几个场所,举行几个仪式就能解决问题的。从当前我国道德教化的形势与发展特点来看,在创设新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应该给予关注的。

(1)高度关注“生人”道德教化空间的建构。所谓“生人”道德空间是相对于“熟人”空间而言的,就是指互不相识的人在共享一个道德空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流动性空前增强,活动空间范围扩展,且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切割。这就造成了在这些不断切割的空间中活动的成员随时都在变动,成员之间互不相识。这与传统静止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是相对固定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起码是相互认识的。也就是说传统的道德空间是一个“熟人社会”③。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生人社会,生人社会的道德空间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与熟人社会道德空间中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必须高度关注“生人道德空间”的构建。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公共场合的道德教化问题。如商场、公共交通工具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就可以履行道德教化的功能,使社会成员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得到道德的教化与引导。这就要求对这些公共空间进行认真研究,在空间结构与空间的内容上,精心布置,保证进入这一空间的社会成员受到明显的道德影响与感化。如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就会让进入这些空间的成员养成遵守秩序的道德习惯,反之亦然,一个混乱的空间,会诱发进入这些空间中社会成员的道德陋习。

(2)注重虚拟道德教化空间的控制。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网络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一虚拟的道德空间,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目前还只是处于自发状态。其道德教化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要尽量减少虚拟空间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内容。网络中的“黄、赌、毒”现象泛滥,对于进入这些空间的社会成员产生极其严重的道德负面影响。虚拟空间中的“坑、蒙、拐、骗”的内容,对社会成员的非道德和反道德行为,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在尽量减少虚拟空间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内容的同时,要向虚拟空间提供更好的道德内容,并与传统道德空间中的内容有所区别。应该充分结合虚拟道德空间的特点,提供给虚拟道德空间的成员以明确而具体、形式上生动活泼的道德内容④。

(3)注重道德教化仪式过程的设计。空间只是道德教化的场所,道德观念与秩序还需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完成。如前所述,中国有着优秀的道德教化仪式,这是我们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财富与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新的道德观念与秩序的形成,不能够仅仅依靠传统的道德教化仪式来实现,还必须创设新的仪式。尽管这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与程序,但起码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注重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教化仪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化仪式必须体现经济利益的原则,创设一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与秩序相关的仪式,如契约观念与诚信意识的养成仪式,可以通过经济交往中的签约仪式中的道德教化内容来完成。二是要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与主体性的特点。那些冗长、拖拉而效率低下的道德教化仪式是不符合现代社会成员接受习惯的,因而达不到教化的目的与效果。那些“我讲你听”的灌输式的道德教化仪式,同样也不会为文化水平与选择能力较强的现代社会成员所接受,也就达不到教化的效果。应该创设一些参与性、互动式的道德教化仪式,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参与这些仪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与选择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与秩序。

注释:

①参见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34-36页。

②鲁迅:《社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④王清涛:《虚拟空间中的伦理问题探析》,载《理论前沿》,200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