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9 08:36:00

导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论文

摘要: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可见,任何理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应用理论之一,要想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所谓人性化超越,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现代人的人性基础,实现其自身理论与实践向合乎人性方面的变化发展;(共3页)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现代性教育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理论品格人性基础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P681)可见,任何理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应用理论之一,要想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所谓人性化超越,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现代人的人性基础,实现其自身理论与实践向合乎人性方面的变化发展;所谓现代性超越,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现实人性,合乎现代人的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具体说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

第一,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原则)为本”到“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首先是对其基本理念的超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基本理念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原则)为本”到“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性超越。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彻底的现代性和人性化超越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不论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现实的个人为中心的,其实施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既是由现实的个人来进行,也是由现实的个人来接受的。“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以‘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2]。因而,“现实的个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然而,自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以来,不论是资产阶级政治家,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大多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鼓舞人们起来革命,唤起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因而把一些抽象的理想化的人格或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随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我们从中受到启示,开始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向“以人为本”的超越,不仅重视现实的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开始重视现实的个人的自我价值;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即工具性价值),而且也开始重视它的个体价值(即目的性价值)。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以人为目的,又要以人为手段;只有以人为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才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执政党维护自己统治、实现自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具性价值;执政党以现实的个人为手段,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不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现实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

第二,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到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关注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人性化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来就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个人)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看到社会价值而较少地关注个体价值”[3](P348),即过多地强调执政党和国家的需要,强调个人要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而奉献力量,很少注意现实的个人自身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个人服从社会、服从集体、牺牲自己以利大家的代名词,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中国当代现实已初步表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类本身的一个业已形成的、特有的生存发展方式”[4],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3](P360),而且已经愈来愈成为现实中的每一个人业已形成的生存、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最有意义的方式,同时也是自己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从最终价值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5]。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将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强调现实的个人的工具性,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也关注现实的个人的个体自身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针对他们的精神性需要提供精神归宿、精神动力和精神提升服务,并大力促进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点才真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功能”①。

第三,从“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现代性超越。英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约翰·威尔逊说过:“道德教育的任务既不是使受教育者与社会的价值协调一致,也不是把教师们特定的思想强加给受教育者。它的任务是既不培养驯服者,也不培养反抗者,而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原则的尊敬和运用这些原则的能力。”[6](P60)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从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开始,基本上都是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同一样式”的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培育。它必然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这种“统一化”(同一化)模式忽视了人性中的个性问题,最终形成思想上千篇一律的毫无个性的“听话人”。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最高命题,即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是很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在唤起民众起来跟着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曾经起到巨大作用。但随着生活的安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以后,随着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多元化、思想意识多样化等现象出现,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和个性化追求愈来愈明显,追求个性已经成为人们的现实需要,这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变化的中国现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性化,就是要使人从“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具有自由个性的现代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超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从本质上或从最终目的上讲就是要促进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尽管目前我们还不能真正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但是我们还要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标中包含向这一目标不断推进的趋势,至少不能与这一终极目标相背离。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要从传统的“无个性的听话人”转到“具有个性的现代人”这一体现现念的人性化目标上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超越。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现代性超越的核心内容。

第四,从“灌输模式”到“关心模式”,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论方面的根本性超越。只有实现了方法论上的超越,才能获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谓关心模式,就是将关怀伦理学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中,形成注重关怀、关心受教育者的方法模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已经表明:单纯地应用“灌输法”,或单纯地应用“渗透法”都不可取。现实的个人的人性是复杂的,由他们组成的各种人类群体的人性更是纷繁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不论是现实的个人的思想,还是由他们组成的群体的思想,既是十分复杂的,也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性”、“强制性”正面灌输向多种人性化的“关心模式”方法的超越。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都告诉我们,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现实中的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极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现代关心学派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都需要彼此关心,需要被理解、尊重、给予、接受和承认。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正面的”、“强制的”、“不分对象的”灌输方式,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逐步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的人性化超越。这是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那样:对待受教育者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P251)。只有这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第五,从“单一价值标准”到“二元价值标准”或“多元价值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多样化超越。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教育者大多不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人的实际状况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存在的价值,而往往只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塑造人,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工具——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工具。这种工具性理念使得它应有的人性提升功能丧失了或者说至少是大大弱化了。这种单一性的工具性价值标准显然是太片面、太功利化,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和提升人这些目的性价值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元价值标准”或者说“多元价值标准”。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价值分成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部分,就叫“二元价值标准”;如果说把社会价值细分为执政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群体的需要等部分,把个体价值又细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等部分,那么就是“多元价值标准”。不管是“二元价值标准”,还是“多元价值标准”,其目的都是突出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当前,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的转变是实现其理论体系超越的关键。

注释:

①这一说法是褚凤英在自己的博士论文《活动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于中国硕博学位论文网)中提出来的,原话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和对思想道德文化的批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功能”。——笔者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瑞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N].光明日报,2006-10-16.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

[6]ElisaJ.MoralEducation:SecularandReligious[M].Malabar,Florida:RobertE.KriegerPublishingCompany,1989.

[7]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