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09 08:32:00

导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网络文化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民族振兴意识,造成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迷茫。过去,我们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理想信念等教育中,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有新的视角。要注重加强新的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全球意识和科学理性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策略去处理好独立性与开放性、民族自尊与民族忧患、民族责任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问题,并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立、健全教育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英文摘要】Thenetworkculturebringspositiveeffectonpeople''''slife,learning,entertainment,ontheotherhand,itbringsnegativeeffectonthepatriotismemotionofpeople,especially,the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Tosomedegree,itweakenscollegestudents''''nationalawareness,nationalself-confidence,andnationalvitalizedawareness,causingthecollegestudentsatalossofviewofthenationalvalue.Inthepast,wehaveachievedalotintheeducationofpatriotism,goodtraditionandcultureofchinesenationandidealbeliefetc.towardtheyoungcollegestudents.Butinordertomeetthechallengefromthenetworktimes,thepatriotis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havethenewperspective.Weshouldfocusonthestrengtheningofthenewawarenessofoursovereignrights,thenewawarenessofournationalsecurity,globalawarenessandthescientificrationaleducation.Intheinformationtimesofnetwork,suchphenomenaastheconflictofcultures,thecollisionofviews,themutualinfitrationofthoughtsandvaluesexistanddevelopatthesametime,thepatriotis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getholdofthepulseofthetimes,todealwiththeproblemsbetweentheindependenceandtheopening,thenationalself-esteemandthenationalanxiety,thenationalresponsitibilityandselfdevelopmentinafullynewopinionandstrategy,meanwhile,weshouldstrengthenthereformoftheteachingofthepoliticaltheory,establishcolorfulcampuscultureandnetworkculture,establishandamplifytheeducationalnetworksystemandmakefulluseofthenetworktechniquetoconstructtheplatformoftriotismeucation.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networkculture/patriotis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这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冲击和新挑战。认识、分析这种挑战,探索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感的新挑战

(一)“网络信息社会”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互联网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出现了“地球村”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不少大学生接受外来思潮的“趋同论”,相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不复存在,各民族国家正在走向所谓共同的“信息社会”。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世界各国一切政治与文化的纷争正退居到同一的“公域生活”背景之后,中国人正在成为“世界公民”。可见,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对全球和人类整体的关注已远胜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减弱。

(二)西方网络强权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是在对民族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对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许,是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它是自觉维护民族尊严,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心理基础。但在全球网络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英语信息占90%,法语占5%,其它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还不到1%。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1]目前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借助新型传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网络强权,而处于弱势的国家或民族常常会在这种强权或霸权面前怀疑、否定自己的民族,削弱对本民族的自信心。

(三)网络文化多元造成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迷茫。以前的青年大学生,往往会在历史给定的民族价值体系中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固有的民族目标和方式体系为网络多元文化所冲击,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陌生的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网上不时出现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给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因为这些目标和方式对他们是前所未经验的,因而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于是,部分大学生在民族精神与文化上就呈现出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在民族价值观选择上困惑彷徨、无所适从或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及达成方式的思考与自信,这很容易带来民族价值体系中选择的冲突与悖论。

(四)网络“垃圾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振兴意识。爱国主义就本质而言,最终体现在为本民族的振兴的物质动力上,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为本民族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但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垃圾文化”渗透着“黄色”诱惑、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社会意识,使部分缺乏健康思想情操和坚强意志品质的青年大学生失去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转向追求享乐、奢侈。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撞时,偏重于个人目标。讲奉献的学生少了,而追求实惠和物质利益的现象多了。不少大学生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

二、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一)新的国家主权意识教育。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主权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捍卫中国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起码的道德规范[2]。但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性的交往、合作、竞争活动更加频繁和普遍,因此,高校应教育青年大学生坚持以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国家主权和利益,不能把国家主权、利益静态化,教条地固守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和利益观。我们根据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点,把传统的具有排他性的国家主权分成两部分:独享产权和共享产权。前者是不能让渡的,而后者

是可以让渡的。需要指出的是,共享产权即使已经让渡出去与他国共享,但仍然是国家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部分让渡,自觉接受国际规则、规范和制约,就可以获得国际规则的保护,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并从中受益创造稳定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在坚持共享产权的同时,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新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空间距离,但决不就是“大同世界”、“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沟通、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仍在较量。和平发展的世界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背后,隐藏着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机构”或要以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的阴谋。所以,国家安全意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是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高校务必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保卫国家安全已不仅是保障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抵御各种网络文化的“殖民侵略”,并强化反渗透、反“西化”、“反分化”,为国家在走向世界求发展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三)全球意识教育。过去我们讲爱国精神和强国意识,多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内部的范围,缺乏全球视野,极少思考把爱国与如何走出国门到世界大家庭中去谋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时代课题联系起来。而互联网时代要求各国要有全球意识,因为互联网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当今威胁人类生存的许多问题如环境、能源、疾病、人口等,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因此,我们要立足本国,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

(四)科学理性教育。互联网带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多样的信息文化,使得追逐感官愉悦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信仰,从而削弱人们的理性思考,导致思想和行动上的盲从。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3]。科学理性贯穿在社会和生活领域,就是指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生活规范化,文化生活科学化以及人文精神合理化。当前中国已形成了较好的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然而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精神化为一种为追求和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为服从真理而果断修正错误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求真、求实是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内涵。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

三、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处理好的新问题

(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问题。在网络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只有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又是统一的。***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4]中国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表明:在与异文化的冲突中,它总是能够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选择先进异质文化的合理成分与之交流、融汇与整合,从而达到改造自身的目的。当然,这种交融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中外文化在保留其主体精神基础上双向“扬弃”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交流与融合,不仅不会影响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反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新既能弘扬、提升既有的民族精神,又能够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5]。因此,我们要使每一个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必须在开放性文化体系中不注入新的内涵,才能充盈朝气与活力。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民族自尊与民族忧患关系问题。民族自尊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能增加我们自主向上的恒心。邓小平曾说:“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6]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过分夸大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又容易出现民族自信心不足,但妄自尊大的排外意识不适应今天的时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对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危机意识。其实,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如果不充分利用当今的机遇迎头赶上,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一个民族具有自尊心与忧患意识相统一的正常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三)民族责任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问题。与网络“亲密”接触,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自主意识。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普遍强烈。可一些青年学生在突出自我发展时,国家观念淡化,民族振兴的责任感正在减弱。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感的人。信息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青年摆脱各种诱惑,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前景,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大学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利益。因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份振兴中华的责任。

四、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空间

(一)建立、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占领网上新空间。网络是一块自由的空间,它联接不同国度的人们,西方可以用它来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用它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建立网络教育体系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我们已建立多个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如“九·一八网”、“中国共青网”等,粘贴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鲜为人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术优势,把这些网站与高校的校园网络及各校远程教育网相连接,让更多的优秀教育媒体进入网络,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形成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二)利用校园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数据库。上载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重要著作和资料、报纸社论以及鲜活的事例等。二是加强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教育专题网页制作。这类网页的制作应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吸引学生访问。三是开展网络讨论,建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服务,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感情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

际,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网站上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释、道等内容。同时,上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著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内容,宣传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上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分析、思考、选择,从而更好地使自觉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四)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堵防有害信息。面对鱼龙混杂、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来源,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一片“蓝天”的目的。一是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对所有国家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二是加强对国内所有的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积极推进加强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立法工作,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四是高校要利用网络,随时在网上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建议,特别是平时不易暴露的思想和言论,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达到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6.

[2]肖佳灵.国家主权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84.

[3]梅萍.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02.

[5]王丽梅.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