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价值特质论文
时间:2022-08-01 04:52:00
导语:邓小平政治价值特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邓小平的政治价值论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内容、阐发其思想,对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现时政治的价值、价值取向模式、价值评价标准等主要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政治价值论思想。
【摘要题】政治思想
【关键词】政治价值/四个现代化/民主政治/三个有利于
【正文】
党的十五大明确地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和旗帜,这标志着邓小平的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到完善的阶段,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当代的政治哲学,同时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邓小平的政治价值论思想是邓小平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位世纪伟人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一系列涉及重要政治性领域的考察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现实社会政治制度,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高标准和指南,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着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政治价值及政治价值论
政治价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首先,政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的内容不同,其价值也就不一样。其次,从政治的产生、发展、内容及其功能来说,特定的政治是特定时代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从广泛意义上说,政治并非纯粹的政治,那么政治价值的含义也就相当广泛,简而论之,至少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即为政治本身的价值,如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政治对文化的作用,政治对社会变迁的作用等;另一层次则是非政治现象、行为、关系的政治价值。如经济的政治价值、文化的政治价值、社团活动的政治价值、榜样的政治价值等。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第一个层次,即政治本身的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政治价值呢?我们认为,所谓政治价值,就是指能够满足社会主体政治生存需要的客体的价值,也就是围绕着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或者事关全局的实践活动对社会政治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故而政治价值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评价社会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论证社会变革的合理性、探讨理想社会的规范性等。从这一角度来说,政治哲学不仅关切现实政治,还应描述理想的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并用这种理想来支持或批判某种政治基本原则和规范。
二、“求实”——邓小平政治价值论的特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始终围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其政治哲学主要内容的政治价值论思想也正是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基础性认识阐发开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从1980年邓小平开始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到1992年作出明确的概括,中间历时12年。认为“求实”是邓小平政治价值论的特质原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运用否定的方法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5月5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说:“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P312)到1985年4月,他又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P116)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与此同时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困挠着改革的深入。现实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将经济目标与实现手段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中。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3](P110-11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生产力则是物质基础,正如他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P63)“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3](P17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
第三,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又具体明确阶段目标。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他在阐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了。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第一阶段,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这是第一步;第二阶段,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小康水平,这是第二步;第三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从而逐渐走向共同富裕。这就是具体地把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三、邓小平政治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四个现代化——当代中国政治的最高价值
邓小平指出:“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思想伟大旗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P102-163)他又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2](P209)他还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2](P194)这些科学的论断,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这就是: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当代中国具有最高的政治价值。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因此,正如邓小平所说:“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是主席和总理生前提出的,由于‘’的干扰,实际上没有真正地做起来。粉碎‘’之后,……我们才真正地把重点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2](P234)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内容,反复强调没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他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3](P63)并指出:“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抓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3](P64)他针对“”的谬论,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不发展生产力,不实现现代化,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总之,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和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2](P86)这就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根本内容的最大的政治的根本价值。
2.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首先,实行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P146)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进一步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训,深刻地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他强调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1986年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大业中的重要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互相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他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总的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所谓民主政治,就是作为特定社会的主体的人民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的政治行为,体现为一定的国家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民主政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既存在于阶级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又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根本变革之后获得进一步发展。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在长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他还说,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便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我们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第三,只有建设民主政治,人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在现代社会和国家里,权利和义务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往往是一件事的两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利就相应地负有一定的义务,反之亦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明确规定了公民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社会的权利和经济的权利以及文化教育的权利。与此相应,宪法也规定了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效地维护和保障着人民的各种权利,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有的西方国家用人权压我们,就是要损害我们国家的主权和我国人民的人权。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我们主张的人权和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人权问题虽然有国际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我们党致力于维护和保障我国的国权和我国公民的人权,并把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使公民全面享有我国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也就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价值所在。
3.价值评价标准——“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展开,体现了邓小平在生产力标准上的综合思维方式。还在1980年4月,邓小平就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初步思想,他说:“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2](P311)。1983年1月,邓小平又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P23)。1986年4月,邓小平形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比较完整的思想雏形,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3](P157)。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完整准确地表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372)。至此,邓小平形成了关于检验一切工作好坏、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的全面系统的思想。
邓小平在提出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不是对生产力标准的简单重述,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涵。不少论者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归结于或等于生产力标准,这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结蒂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意义而言,是有道理的。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生产力标准。因为,第一,如果二者是等同的,那末邓小平就没有必要提出“三个有利于”,只要提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就够了。实际上在邓小平看来,生产力标准只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个方面。第二,邓小平之所以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在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一些疑虑和争议并为防止对生产力标准的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理解。例如,一些人把生产力标准错误地理解为“赚钱标准”,或片面地理解为“速度标准”、“产值标准”,或井蛙式地理解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标准,或短视地理解为眼前利益标准等等。针对生产力标准的这些庸俗化的理解,邓小平鲜明地反对“一切向钱看”,反对只顾速度和产值,不顾效益,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倾向。如果按照对生产力标准的上述理解去运用生产力标准,就必然导致纵然“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反而会削弱,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会下降的畸形结果。因此,只有站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高度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才能真正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生产力标准。可以认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逻辑提升和展开。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总是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来阐发这些标准,从而使这些标准有了真正切实的、实在的内容。这是邓小平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原则的必然逻辑推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上一篇:国内动画市场管理论文
- 下一篇:电影剧作主义价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