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21 05:18:00

导语: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原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原因分析

【关键词】肯尼斯·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国内政治研究;缺失原因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作者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无政府状态下最实用、最全面的解释性理论发展到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后,之所以出现因果解释上的贫乏,主要因为该理论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作者在对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内政治的一般处理给予介绍后,分别从理论与方法论的视角分析了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出现如此缺憾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处理单元层次与体系层次间的关系做了初步思考。

AnalysisontheabsenceofWaltz''''sstructuralrealismindomesticpoliticalstudy

【Abstract】Althoughrealismisthemostpracticalandmostcompleteinterpretivetheoryundertheanarchiccondition,butitbecomestenuityinexplainingcauseandeffectafterWaltz''''sstructuralrealismcameintoexistence,andthismainlybecauseoftheabsenceofWaltz''''sstructuralrealismindomesticpoliticalstudy.Therefore,theauthoranalyzeswhyWaltzhassuchabsenceinhistheoryfrom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perspectives,andthenputforwardbasicideasonhowtomanagetherelationbetweenunitarylevelandsystematiclevel.

【keywords】KennethWaltz;structuralrealism;domesticpoliticalstudy;reasonofabsence

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上先后出现多种不同理论,如理想主义idealism、现实主义realism、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以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alism等。由于不同理论反映出研究者看待问题的不同出发点,以及思考国际关系的不同观点与研究方法,因此理论的效度与信度也就有所不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且复杂的研究范式paradigm,被视为无政府状态条件下最实用、最全面的解释性理论。但该理论发展到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后,出现了因果解释上的贫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该理论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对国内政治的一般处理

目前,国际关系学之所以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仍存较大争论,与其包含过多自变量有关,本体论有国家、跨国公司、个人等;而认识论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法论如实证主义与理解的方法等。这样,如紧盯少数几个变量,那么构造的理论虽然精细,却常偏离其初衷,在因果解释上出现贫乏;但如果在一个理论中包括太多变量,常会使其庞杂不堪,深受描述混乱之苦,况且"从几家主流理论现时的发展趋势看,进行核心假定的结合大概是不可能的,因为把解释不同规律的不同性质的假定揉合在一起是很难建立起严谨的逻辑联系的,结果只能成为一个大杂烩"。

出于控制变量需要,研究者常把分析层次分为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即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一方面,单元层次解释体系层次,认为国际现象(战争、和平、国际合作)均来源于国内政治运作,如古典现实主义。由于该理论基本命题认为国家受人性支配,人生来就具有"权利欲望",因此结构限制因素仅被视为是引起国家行为的次要原因。同时,因为古典现实主义者一般都是历史学家、法学家或前外交官,因此他们很自然依赖于其工作经验,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常使用根植于哲学、历史和法学等人文和历史的方法,"重视国家层次的分析,坚持方法论个体主义,把国家即单元层次因素放在解释国际政治的第一位"。其他,如民主和平论与海伦米勒在美国对国际制度态度上的分析等也属此类。另一方面,体系层次解释单元层次,认为一国内政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并因之改变,如目前不少全球化研究者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体系等来探讨国际因素对国内因素的影响。此外还有:基欧汉(Keohane)和米勒(Milner)在《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中指出国际化进程势必影响、甚至改变国内决策。基欧汉(Keohane)、奈(Nye)认为跨国互动、国际再生能力(reproductivecapability)等影响甚至改变了某些国内政策的运作与产生。伊考尔梅(ElizebethEconomy)认为国际制度与国际制度建立的过程会影响参与方的决策。

但是,这种简化变量的做法,越来越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复杂的国际现象。一方面,各国外交政策多为国内党派与利益团体等相互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因此考察国际政治必须审视国内政治;另一方面,包括国际制度在内的主流国际文化等体系层次环境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并会在国家"认知"基础上建构国家的对外行为。就此而言,理解国际政治就必须结合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如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realism。该理论在坚持体系结构主要由国家间"相对物质权力"所建构,也即承认体系结构对一国对外政策影响的同时,强调一国外交决策并非全然遵守客观的实力分配原则,尚有必要审视与一国内部社会有关的因素与政府结构,因为这些现象也对一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他们认为,无论外交政策的出台怎么迫于物质力量的影响,但其制定与执行必须由国家领导人或少数菁英决定,因此这些决策者对于相对权力的认知也决定国家采取何种对外政策。为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结合研究,新古典现实主义者在理论中引入一个中介变量interveningvariable,即政策决定者对国际体系的压力要有一个"认知"perception的过程,其主要代表有:萨卡利亚FreedZakaria对美国在世界政治中角色与外交行为的探讨、伍而弗斯WilliamCWohlforth对苏联的分析、克里斯汀森ThomasJChristensen论中美关系,以及舒威勒RandallLSchweller对二次大战双方外交政策的解读等都是在此方面的努力。

二、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理论的视角

沃尔兹现实主义理论在坚持现实主义本体论基础上,由于在认识论等方面认同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因此又称结构现实主义。同时,由于该理论坚持理性主义,认为国家可通过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从以往搞侵略扩张的国家常因他国制衡而失败的教训中约束自己,因此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为采取防御性战略,因此又称为"防御性现实主义";

沃尔兹虽然在本体论上仍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但其初衷是为区别于诸如选择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的选择,并非把研究重点放在单元层次上,而是试图根据国际体系因素来研究单位行为,分析重点在体系层次。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学者对其批评最为集中的地方。对于其忽视国内政治的原因,笔者认为在理论层面上有以下几点:

首先,构建科学理论需要。沃尔兹认为,"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确定和可测量"。而类似于民族精神、国民士气等国内权力难以客观、精确的测量,因此,要构建科学理论只有将其抛弃。出于同样目的,沃尔兹和历史决定论各流派一样把难以控制的"实践"也排除出其理论,"不承认实践在社会秩序生成和可能转换中发挥的作用",从其学理看,人们被化约为某种理想化的经济人,只能执行实施,但绝不可能批判性地反省体系所要求他们遵从的有限性逻辑,人们最终仅被化约为客体。

同时,沃尔兹认为理论要想科学,必须尽量减少变量。他把国际政治系统结构分三个组成原则:系统的排列原则、单位的功能差异、系统中单位间实力的分配。他把最为复杂且最为重要的第二部分忽落,同时,只要民族国家存在,第一部分不会改变,即为常量。这样他仅把系统层面的第三部分作为变量,认为如不这样,"我们将必须考察不同的目标。(尽管)其中一些目标也许产生于有关国家的国内社会、政治与经济特征"。结果,沃尔兹把最难控制的国内诸变量排除,表面看严谨、简约并易于逻辑推理,但由于把复杂的国内变量忽视,理论离真正的国际政治现实也就越远,有学者为此批评它仅是一个"谬误的太阳系仪"。

第二,确立缜密系统理论的需要。沃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为什么即使个体行为随着时间而改变,但系统层次的行为却仍有规律。对该问题,他认为从国家层面入手,如传统现实主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新现实主义则正好相反,是为了解释国际政治的结果而出现的,是国际层次的系统理论。在此假定基础上,他首先对还原主义进行批判,认为该理论着眼于单元或国家层次上,通过行为者属性的差异来解释国际政治,如从个人等国内层次上考察战争的原因等,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外交政策或者国家的理论,而不能解释发生在系统层次上国际政治现象,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要做到确定无疑的预测总是困难的。社会观察的不可还原和不可逆转性,使社会科学的理论家们不可能象自然科学家那样,可以在实验室中对社会现象进行重复的实验"。

为使自己的系统理论缜密,他对当前国际关系的系统论进行了批判,如认为"系统的经验分析主义"的罗斯克兰斯与力主从系统角度分析国际政治的霍夫曼等仅试图从单元层次出发解释系统层次上国际政治现象的一些理论,而背离了系统理论的初衷。对于以国际政治系统论闻名的卡普兰,沃尔兹甚至认为其理论与其说是国际政治理论,不如说是一种分类方法。沃尔兹建立系统理论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功,"沃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而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是在国际层面,而非在国内层面发挥作用的力量,其结果就是把国内政治给抛弃。

第三,对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不同认识所致。首先,沃尔兹把两者的差异绝对化,认为在国内政治中,单位以等级方式组合。而在国际政治中,单位有主权平等的地位,排序原则是无政府秩序,因此主张根据互动密度把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当作两个分立领域。其次,尽管各国在文化、意识形态或体制上存有差异,但基本功能却类似,即都履行同样职责,如征收赋税、推行对外政策等;再者,即使一国国内发生政治分歧和冲突,也能在国内最终得到权威性解决。即使出现例外,如一国外交部表述的政策不同于国防部,更高权威机构会予以干预以排除官僚部门或非政府行为体的有碍于中央政府政策的行为。因此,国家就意味着在任何特定的事件和问题上它只有一种政策。最后,从结构出发,国际体系结构严重限制了大国的行为,并迫使它们以相似的方式行动。此外,在许多世纪里,虽然国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是"国际政治的本质保持着高度的恒定,模式的不断重现,相同的事件无休止地重复出现。盛行的国际关系的类型和本质很少发生急剧的变化。而且只要彼此竞争的单元无法将无政府的国际政治舞台转变为等级制,这种关系模式仍将令人沮丧地持续下去"。因此,"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与其说在于国内政治的本质,毋宁是国际间的战略互动",也即为什么国际体系结构能够造成这么恒久的稳定性,而不受单元层次的影响?

而对结构的分析,就把国家看作是被一个坚硬的外壳所包围着的分析单位,即大小不等的"台球",国家间的相互作用意味着这些"台球"表面的碰撞,其结果决定于它们各自的力量和速度而与其内部结构无关。简言之,国际政治被理解为主权国家互动的一个领域,该领域与国内政治分离。

最后,对结构理论的偏好,"宏大的体系理论用途很大。即使该理论有失精确,它仍可以作为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此,沃尔兹强调结构时,不仅强调独立于其组成部分,而且还强调结构对其组成部分的建构作用。整体结构不依赖构成部分或行为体而独立存在,各构成部分的身份不由这些部分本身的内在品质或内容而定,而由整体结构所配给或确定的要素间划定的分异情况而定。因此,各组成部分没有独立于结构外的身份,在这个意义上,他反对"属性理论"。这表明,沃尔兹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并非体系的"部分"或各部分间的关系,而是结构本身。

此外,与其对构建包括国内政治在内的宏观国际关系理论缺乏信心有关。笔者当然不相信博学的沃尔兹会静态地看待国家,他也认识到国内政治的重要性,"尽管国家可能象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对国际制约和诱因做出反应,但是国家的行为与政策的形成同样受到国内条件的影响","国家,尤其是大国,就象大公司一样,既受到环境的限制,又能够通过行动来影响其环境"。但是,沃尔兹是这样解释其理论在国内政治研究的缺失,"的确,在结构理论中国家被省略了。毕竟这是关于国际政治的理论,而非外交政策的理论。如果由谁能够建构一个同时包容国际和国家两个层次的理论,我们都将为之感到欢欣鼓舞"。其对构建包括国内政治在内的宏观国际关系理论的无奈可见一斑。

三、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方法论的视角

从上分析,可发现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还与其在理论建构方法论上的不当有关。在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中,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从经验观察到经验概括,再从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但是,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却需要通过专门的理论建构程序来实现,它包括理论假设建构与理论检验两个方面。

一方面,所谓国际关系理论假设,通常就是拉卡托斯所说的理论硬核,或者沃尔兹所谓的"理论观念"(theoreticalnotion),指国际关系研究者用来说明各个概念变量存在及表现的程度,以及各个概念变量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语句。这里,理论假设所使用的概念可能是理论家发明创造的(比如力的概念),但是理论假设所指涉的内容或者是经验的,或者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或者是根据现实进行的反事实想象,总之必须来源于经验现实。而沃尔兹认为理论观念无所谓对错,本身只是理论推理的依据。本文反对这种观点,并认为来自经验的理论假定本身必然是可以经验确证的,而那些出于实用目的的理论假定通常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和简单化,必须在原则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或近似实现的可能),否则这种假定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必要。所以,理论假定或者是经验确证过的,或者是具有经验确证可能的,而不可能是理论家的随意创造。

事实上,沃尔兹理论建构的根本不足就在于此。沃尔兹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假设还是霍布斯时期的政治观点,即认为国际间的战争是一种自然状态,事实上,这种无政府状态如何和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无政府状态相提并论?同时,正是由于全球化,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截然二元化的边界已经很大程度上被销蚀,"我们正处在一个权力既向上转移又向下转移的时代,在从贸易壁垒到人权等一系列问题上,一国政策对他国的态度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使''''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间的传统区别变得模糊不清"。这种背景下,在理论假设上仍然把国家作为一个机械的黑匣子,从而把国内因素完全忽视,在理论假设建构上明显与"必须来自于客观实践"相矛盾,那么怎么能称它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事实上,当这些假设已经脱离了客观现实,而且建构起来的理论又不能合理解释现实问题时,其构建的理论难免就是一个"人造的艺术"。

另一方面,在理论检验上,在对假设进行了逻辑推演和操作化推演以后,研究者就得到了一组可以在经验中加以检验的理论假设。这时,研究者就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这些假设进行经验检验。所谓经验检验,是指研究者按照理论假设中的内容去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以确定理论假设能否被经验材料所支持。如果经验资料能够支持操作性的假设,就表明当初的理论假设是真实的,研究者从而可以将理论假设上升为理论。反之,如果经验资料不支持理论假设,研究者就不能接受该假设,需要进一步修改理论假设进行新的调查和研究。

但是,沃尔兹否认理论本身可以证实或证伪,这样,在未加任何检验的情况下就把国家想当然作为最主要的行为主体,而把其他行为体排除出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之外。显然其他行为体也包括广阔的跨国公司、个人等,而正是他们构成了国际社会的主要内容。类似于比较成熟的现代民主国家中,除政府外,社会因素同样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国际社会中也是如此,除国家之外的社会力量同样是国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并推动着国际政治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市民社会从国内与国际方向上发挥着对国家的制约作用。以前国际关系的特征是,国家之间交往很少,而现在随着相互依赖与跨国交流的发展,在体系层次已经出现了跨国市民社会。而沃尔兹忽视了国家外的其他行为主体,也即意味着忽视了一个主要根植于国内,但是又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的大社会因素。

此外,无论是从理论的内容或是理论的性质上看,沃尔兹实际上混淆了理论创建的方法论和理论本身的界限,"他采用了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原理的东西(即结构主义、并以此来构筑理论,这本无可非议),但却随即将其转化成一种本体论"。毫无疑问,具有强烈本体论倾向的方法论,一旦用于理论建设必然使该理论变得空洞而单调,"沃尔兹创造的是一个缺乏内容的体系"(asystemwithoutcontent)。结果,沃尔兹提供了观察国际政治的新视角,但由于忽视国内政治,又陷入"结构决定论"的误区,不能全面把握国际政治的变化。

四、如何处理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的关系代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与其对理论的认识和由此在理论建构上所遵循的方法论有不可避免的因果关系。同时,结合经典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对此的考察,可以看出,三者虽然都坚持现实主义的核心内核,但在国内政治研究上区别非常明显,笔者认为它们间的主要分野就在于此。同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经典现实主义发展到结构现实主义在科学化程度上的确实现了很大发展,但在因果解释上却出现了贫乏,这也是新古典现实主义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时可看出,发展到新古典现实主义后,在继承科学研究逻辑的前提下,又部分回归了经典现实主义,也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超越与整合。详见下图:

表一,现实主义主要派别在单元层次与体系层次上的主要分野

理论类别对体系的重视程度对单元的重视程度国家行为的因果逻辑

古典现实主义不重视重视单元的内部因素

结构现实主义重视不重视体系的因素

新古典现实主义重视,但对国家行为的制约有限重视,但不忘考量体系结构的制约单元内部因素与体系本身因素

表格来源:笔者自行整理

在此基础上就带来一个问题,以上那种理论更为合理?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回答如何在建构理论时处理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间的关系?就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而言,按照革命性变化与否,均可以分别划分为两个方面,也即:体系发生革命性变化与体系未发生革命性变化,单元层次发生革命性变化与未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对单元层次与体系层次之间的处理就有了四种可能:

·单元层次未发生革命性变化,体系层次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如在大国力量相对平衡的情况下冷战的突然结束,这时国际政治遵循什么的科学逻辑?

·体系层次未发生革命性变化,单元层次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如一战前欧洲多级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德国与日本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时的国际政治遵循什么样的科学逻辑?

·在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均未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如拿破仑战争后维持近百年的"欧洲协调"时期,这时的国际政治又遵循什么样的科学逻辑?

·在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同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也即国际体系中有一个大国由一般地区大国要崛起为"全球性大国",当然也不可避免对国际体系带来革命性变化,那么这种情况下,国际政治又遵循什么样的科学逻辑?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只是以上四种可能中的一种,因此就导致了"它关注的只是特定结构下国家行为的基本原则,而不能对结构转化过程中国家的国际行为变化做出比较;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既定结构下国家的国际行为的相似性一面,但是它不能够解释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国家的国际行为还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它的结构是自笔者设定的,它连既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都解释不了,许多学者批评沃尔兹的结构理论不能解释冷战(两极)体制的崩溃,理由也正在于此"。

沃尔兹在其英文版前言中说到,"由于任何一种理论都永远不能达到完美,因此我始终不愿宣称书稿业已完成"。那么,我们在继承沃尔兹体系结构理论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研究国内政治理论,决策理论以及信息处理理论。同时通过这些理论,系统地架起一座桥梁,填平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间的沟壑。而不是将外在地决定着的外交事实罗列起来,添加到更具有理论活力的结构模型上去。也就是说真正实现"内外互动",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本文在结尾部分仅仅提出了处理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间关系时应该注意的四种截然不同,但又时刻互相转化,并有时很难分割的可能情况,并没有提出一个切实、明确又相当具体的处理路径。但是,本文的整个组织体系和分析依据都是围绕这样的一个处理路径而展开的,也即先通过考察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内政治处理的一般观点,尔后重点以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其理论所反应出的两个重要方面--理论的观点与理论所遵循的方轮轮逻辑,试图得出在处理此关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勿庸置疑,如何处理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的关系一直是区分不同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甚至是不同学科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弄清这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分析国际关系内部不同理论流派的重要要求,也是进一步明确国际关系学科自身定位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