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与俄罗斯的六大财团
时间:2022-04-18 01:18:00
导语:私有化与俄罗斯的六大财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俄罗斯自从1992年实行全面私有化以来,在短短的六七年中,出现了一批大财团。控制这些大财团的金融巨头们发家之迅速,所聚敛的财富数量之巨大,活动范围之广,对俄罗斯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乃至文化生活的影响之大,均出乎常人的意料。在他们的发迹史中,有许多令人震惊和发人深省的东西。
一
1996年10月30日,俄罗斯的金融巨头别列佐夫斯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六个新兴的大财团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左右(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1月1日)。他所说的六大财团,指的是分别由别列佐夫斯基本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和弗里德曼、斯摩棱斯基等七人创立和领导的六个金融和工业集团。
别列佐夫斯基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和莫斯科大学,数学博士,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989年创办了伏尔加汽车经销公司,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之一。他利用各种手段发了大财,后又创立了联合银行。1995年12月联合其他财团买下了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1%的股份,从而控制了该公司。在这前后又控制了俄罗斯民航。别列佐夫斯基的汽车经销公司和联合银行拥有俄罗斯公共电视台16%的股份,成为该电视台最大的私人股东。此外,别列佐夫斯基单独地或联合其他财团控制了一系列重要的新闻媒体。据报刊透露,别列佐夫斯基拥有约3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他本人认为这个估计“接近实际情况”(转引自《苏维埃俄罗斯报》,1998年3月7日,原载德国《焦点》杂志1998年3月号),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1997年全球最富有的200人排行榜上名列第97位。别列佐夫斯基两次从政,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曾担任俄罗斯安全会议副秘书;1998年4月被任命为独联体执行秘书。
波塔宁1961年生,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专业毕业,学习期间是该院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人之一,毕业后在对外贸易部工作。1992年创办了国际金融公司,成为该公司总裁。1993年在某些政府高级官员的支持下,成立了联合进出口银行,到1996年9月底,这家银行已成为全俄最大的私营银行,总资产达151000亿卢布,存款额达90000亿卢布。波塔宁的财团控制了20余家特大型企业,其中包括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西伯利亚远东石油公司、库兹涅茨克冶金联合企业、诺沃利彼茨克制铝工厂、西北轮船公司等。1997年波塔宁借助国际工业金融集团的力量,在招标中买下了电信投资公司25%的股份。1996年8月至1997年3月,波塔宁曾一度出任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主管经济工作。
古辛斯基1952年生,毕业于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系。80年代下半期弃艺经商,先做一些小生意。1989年创立了桥银行,1992年成为“桥集团”的老板。到1996年底,该集团控制了50余个企业。古辛斯基非常重视新闻媒体。他的桥银行于1993年创立了独立电视台(拥有该电视台77%的股份),购买了莫斯科回声电台。此外,古辛斯基还创办了多种报纸和杂志。1997年初,他所控制的新闻媒体联合成为一个独立的控股公司--新闻媒体“桥”。
霍多尔科夫斯基1963年生,莫斯科门捷列耶夫化工学院毕业、曾任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1987-1989年任青年科技创造中心主任,接着成为新开办的商业银行--科技进步银行(简称海纳捷普银行)董事会主席,1990年改任该银行总经理。从1991年起任信贷金融企业联盟梅纳捷普的经理会议主席。梅纳捷普银行在俄罗斯私营银行中排名第三,到1996年9月底拥有106000亿卢布的资产,存款额为78000亿卢布。梅纳捷普控股的俄罗斯工业公司下属30个公司(这些公司遍及石油、纺织、食品、化学、有色金属、轻金属、黑色冶金工业所需化学制品、建筑材料等8个部门),此外还设有贸易公司。1995年12月,梅纳捷普集团在政府拍卖国有企业时买下了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从而控制了该公司。1998年1月,尤科斯公司决定与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组成尤科斯石油公司。新组成的公司按石油开采量将居俄罗斯第一位,按储藏量将居世界首位。最近霍多尔科夫斯基辞去了梅纳捷普银行的职务,把精力集中到领导俄罗斯工业公司和尤科斯公司上。
阿文曾在盖达尔政府中任外贸部长,后来他与弗里德曼一起开办了阿尔法银行。接着形成了以该银行为中心的阿尔法集团,其中包括俄罗斯最大的水泥公司--阿尔法水泥公司、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出口公司--阿尔法埃科公司、阿尔法投资银行、阿尔法不动产公司、阿尔法艺术公司等分公司。
斯摩棱斯基曾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创办的首都储蓄银行是全俄八大银行之一,资产9000亿卢布,存款额为33600亿卢布。除了银行业外,他还从事建筑、石油和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加工、装甲运钞车制造等行业。他同别列佐夫斯基一起,在1995年12月底买下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1%的股份。1996年11月他在争夺全俄第五大银行--农工银行的控制权中取得了胜利,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金融界的地位。
上述六大集团究竟在俄罗斯整个经济中占有多大份额,未见有正式的统计资料公布。但是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它们除了从事金融业并拥有雄厚的金融资本外,还控制了一大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能源、采矿、金属冶炼、化工、建筑材料等部门。以石油工业为例,俄罗斯四个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的三个(尤科斯石油公司、西伯利亚远东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就掌握在六大财团手里。这三个公司的石油开采量占全国的一半,而且六大财团的势力正在向其他石油公司扩张。由此可见,别列佐夫斯基说六大财团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50%,恐怕不是毫无根据的自我吹嘘。
二
这六大财团是在俄罗斯私有化的浪潮中崛起的。用日本《每日新闻》的一篇报导的说法,六大财团的七大巨头“都是共产党体制瓦解后,乘俄罗斯经济混乱之际大发横财的企业家和暴发户”(日本《每日新闻》1997年1月29日)。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开始全面推行价格自由化和所有制私有化的方针,搞乱了整个经济。首先,在商品严重短缺和生产急剧衰退的情况下放开价格,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普通老百姓深受其害,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可是这却给少数人造成了发横财的“机遇”。例如别列佐夫斯基的伏尔加汽车经销公司就是在这个浪潮中发家的。该公司经销俄罗斯最大的汽车厂--伏尔加汽车厂的汽车,除了赚取出厂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例如拉达小轿车的销售利润约为56%)外,不定期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利用收了买主定金和货款后不按时交给厂家而投入商业运作的方法,牟取暴利。他在短短的一两年的时间内赚了几亿美元,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购买了价值达3亿美元的不动产。
在私有化的第一阶段,主要做法是放开小型企业,将其出售或拍卖。政府为了造成把国有资产折价公平分配给全体公民的假象,曾给每个公民发放面值10000卢布的所谓私有化证券(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32美元)。这些私有化证券很快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们就利用这些证券购买了几万个国有企业。
私有化进入第二阶段后,私有化的重点变为大型企业。具体办法是先将其改造成为开放型的股份公司,然后出售股票。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决定拍卖石油和矿产资源公司等一系列与国家经济命脉有关的特大型企业的股份。正好这时六大财团已经初具规模,它们已有相当大的实力,于是它们或者单独地、或者几家联合争相购买大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控制它们的目的。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几家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西伯利亚远东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就是在这时分别被霍多尔科夫斯基、波塔宁、别列佐夫斯基和斯摩棱斯基等人控制的。
由此可见,六大财团完全是私有化的产物。别列佐夫斯基公开承认这一点,他在谈到自己对那位曾担任负责私有化工作的国家财产委员会主席、被称为“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的态度时说:“我的态度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我是私有化的产物。这就说明为什么我单从精神上说是与丘拜斯非常接近的。”(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1月1日)
六大财团之所以迅速崛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它们的人员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或者在政府里有自己的人,或者在自己的领导班子里有曾在政府任职的高级官员。许多事实说明,丘拜斯就是六大财团的“自己人”,这些财团在一段时间内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七大巨头之一波塔宁广泛结识了政府高级官员,除丘拜斯外,他与负责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政府副总理达维多夫、前财政部长费多罗夫是“好朋友”,当年波塔宁创建联合进出口银行时,在获得必要的许可和开业的执照方面曾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同时这家银行后来成为国家军火公司授权的少数几家银行之一,也并不是偶然的。另一方面,从六大财团的人员组成来看,其中原政府高级官员占有一定比例。上面提到过,阿文当过盖达尔政府的外贸部长,他的副手维德曾任原苏联国家计委副主席。有的报刊在谈到阿文和弗里德曼的阿尔法集团时说,这个集团的力量“主要不在于业务领域的广泛,而在于它与政府联系的密切”(《莫斯科时报》1996年11月12日)。上面说过,梅纳捷普集团的领导人霍多尔科夫斯基出身于过去的共青团干部,曾任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他的副手莫纳霍夫原为莫斯科市第一书记,他们在政府里有着不少过去与他们的经历相似的朋友。许多人注意到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点,即大公司与国家有着密切联系,而市场却是受到限制的。甚至连盖达尔也承认这种资本主义可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俄罗斯的金融巨头们在聚敛财富方面动用了各种合法的和非法的手段。他们收买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与他们内外勾结,化公为私,盗窃国有资产;他们用各种方法控制某些国有企业的资金,用国有企业的钱为自己创造利润。涅姆佐夫在一次谈话中曾讲到他们采用的这些手段,他特别指出金融巨头们经常通过控制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和控制国有企业的资金流动来为自己创造财富,并且说这是别列佐夫斯基的发明,认为别列佐夫斯基运用这些方法已达到非常纯熟的程度(《苏维埃俄罗斯报》1997年8月21日),他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别列佐夫斯基与国有企业伏尔加汽车厂总经理卡丹尼科夫和航空公司副经理格卢什科夫等人的“合作”,就是具体的例子。
据报刊透露,某些财团还与黑社会势力相互勾结,它们向黑社会“进贡”,一方面利用黑社会势力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指使职业杀手除掉竞争对手和其他妨碍其掠夺行为的人。据《福布斯》杂志的一篇文章透露,莫斯科警方已掌握材料,证明别列佐夫斯基的汽车销售公司是与一些车臣犯罪团伙紧密合作创办的。别列佐夫斯基自己也承认,他的人身安全得到车臣黑手党的保护。原俄罗斯公共电视台领导人利斯季耶夫的被杀,也与别列佐夫斯基企图控制该电视台的图谋有关(见《克里姆林宫的教父》一文,载美国《福布斯》杂志1997年第12期)。
应当指出,俄罗斯的一些大财团与西方金融界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它们借助西方某些金融集团的力量来控制俄罗斯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在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波塔宁的联合进出口银行。它与国际金融投机商索罗斯“合作”,利用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会提供的大笔资金买下了诺沃利彼茨克钢铁联合企业40%的股份,后又在全俄最大的电信垄断公司--电信投资公司拍卖25%股份时击败对手,取得了胜利,成为这两家大企业举足轻重的大股东。波塔宁控制的西伯利亚远东石油公司最近与英国石油公司签订了合作协定。现在这种与西方金融势力结合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
俄罗斯的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俄罗斯新资产阶级的特点和所起作用时曾说过:“总之,一小撮暴发户神话般地富起来,而国家却变穷了,人民赤贫化。我国的暴发户没有创造任何实际的资产,他们只是盗窃苏维埃人用劳动创造的财富。可以大胆地说,在俄罗斯千年历史上任何一次外国的入侵,包括法西斯的入侵,给她在经济上带来的损失都没有像丘拜斯们、别列佐夫斯基们、波塔宁们及其同类五年来的胡作非为造成的那么大。”(《苏维埃俄罗斯报》1997年12月20日)事实确实如此。在德国法西斯入侵年代,苏联经济虽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生产总值只减少17%,工业总产值只减少9%,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反而增加了12%,而消费品生产下降较多,减少了41%(《苏联国民经济六十年》,苏联部长会议中央统计局编,1979年三联书店版第10页),而在1991年到1996年这六年间,俄罗斯生产总值减少46%,工业总产值减少54%,消费品生产则下降58%(转引自《中流》杂志1998年第2期第38页,原载俄罗斯《经济与生活》1997年4月)。以生产总值计算,俄罗斯从1987年占世界第5位下降到占世界第13位,屈居印尼、墨西哥、加拿大之后(《苏维埃俄罗斯报》1998年1月10日)。
俄罗斯的这位经济学家还指出,现在俄罗斯的亿万富翁们与西方资本家有所不同,他们不把积累的资本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上去,而是把它存到国外银行帐户上,或用来在国外购置不动产。根据官方统计,1992年到1997年外流资本超过623亿美元,折合卢布3232000亿。而实际的外流资本至少要比这个数字多一倍(同上报,1997年12月20日)。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困难,政府财政拮据,不得不向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寡头(例如索罗斯等人)伸手借十几亿美元外债来支付拖欠的工资和退休金,以缓和群众的不满情绪。
三
上面说过,六大财团在其形成过程中为了进行原始积累,曾通过加强与政府机关的联系和借助某些高级官员的"合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成为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随着六大财团经济实力的增长,它们已不满足于以往的"求助于人"的做法,在政治上有了新的要求。它们开始变得财大气粗,仗着手中掌握的金钱,直接干预政治和影响政局,甚至采取行动来谋取政治权力,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政权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保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攫取更多的财富。六大财团的这种"向政权进军"的倾向,到1996年已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寻找人,二是直接从政。1996年它们在总统选举中所起的作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96年总统选举前的形势,对俄罗斯新资产阶级来说是比较严峻的。在头年12月的议会选举中,俄共取得了巨大胜利;不久,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根据当时的民意测验来看,他当选的呼声很高。金融巨头们觉察到共产党有重新上台的可能,他们便联合起来,采取行动阻这种事情的发生。据英国《金融时报》透露,1996年1月,六大财团的七大巨头利用去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机会,在幕后成立了一个"重新塑造自己国家前途的联盟",这就是所谓的"七人集团"。他们决定支持叶利钦竞选总统,组织了一个以丘拜斯为首的十人竞选班子,并为竞选提供了大约300万美元的经费即等于法律规定的每个竞选者的全部竞选经费的数额(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1月1日)。在竞选过程中,六大财团开动它们掌握的宣传机器,尤其是利用独立电视台、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以及一些发行量大的报刊,为它们支持的竞选者大造舆论,同时造谣攻击他们反对的候选人。在这方面那个被称为新闻媒体大王的古辛斯基表现得非常积极,他让他所控制的独立电视台的台长马拉申科参加竞选班子。总之,六大财团在这次竞选中出了大力。别列佐夫斯基在一次谈话中得意地说:"俄罗斯的商人们对叶利钦总统取得胜利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对谁来说都不是秘密。这是一场为我们的切身利益而战斗的战斗。"(见《克里姆林宫的教父》一文,载美国《福布斯》杂志1997年12期)《福布斯》杂志甚至称别列佐夫斯基为"克里姆林宫的教父"。
上面提到过,波塔宁在1996年8月曾出任俄政府第一副总理,主管经济部、反垄断委员会、国家财产部。据"七人集团"的成员之一阿文透露,这个推选一个金融巨头直接从政的决定,是经他们集体研究后作出的,因为他们认为在政府里应该有自己的人。波塔宁入阁后,被报刊称为"拥有私人帝国的公务员"。
"七人集团"另一个曾经从政的人是别列佐夫斯基。上面提到过,此人曾于1996年被任命为俄罗斯安全会议副秘书。安全会议是一个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重要机构,任命这个据说具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双重国籍、与黑手党关系密切的金融巨头作为领导人这件事本身,无疑具有讽刺意味。无怪乎一家美国刊物挖苦说,这是让狐狸来看管小鸡。波塔宁和别列佐夫斯基担任公职后尽管表面上辞去公司的职务,实际上继续从事金融活动和商业活动。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领导人皮翁特科夫斯基曾这样说过:"您以为古辛斯基已与桥银行没有关系,别列佐夫斯基突然靠工资生活了?当然不是这样!他们作为自己的事业的领导人,继续在那里当第一把手。"(转引自《苏维埃俄罗斯报》1997年2月20日,原载《资本报》1997年2月18-24日)波塔宁和别列佐夫斯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发展本财团的势力的做法一方面引起了公众的反对,另一方面激化了各财团之间的矛盾,后来终于被解除了职务。但是他们并未就此罢休。波塔宁与丘拜斯结为盟友,保持着他在政府内的影响。别列佐夫斯基活动频繁,据报导他有意利用某杜马代表出任部长而空出仪席的机会进入杜马。又据某些报刊透露,他在最近俄罗斯政府危机中起了重要作用。上面已经提到过,不久前他被任命为独联体执行秘书。在最近组成的所谓"不受寡头集团左右的政府"中,仍有六大财团的人参加。据报导,曾在霍多尔科夫斯基控制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工作、后任梅纳捷普银行副董事长的格涅拉洛夫被任命为重要的燃料动力部部长。
在七大巨头中,别列佐夫斯基可以说是对政治最感兴趣的一个,同时也是他们当中的"思想家"。根据他的自述,他从1995年底就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政治上,因为他认为"巩固在政治方面已取得的东西,是比积累愈来愈多的财富更为重要的任务"。他针对有人认为企业界对国家的影响太大的看法提出,一方面资本应当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不受国家干预,另一方面企业家应加强他们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今于俄罗斯国家的强大支柱是大资本家。在他看来,在目前的俄罗斯还存在着"共产主义复辟和再一次重新分配财产的危险",因此保持政权至关重要(转引自《苏维埃俄罗斯报》1998年3月7日,原载德国《焦点》杂志1998年3月号)。98年年初在达沃斯聚会时他又在考虑如何准备1999年议会选举和2000年总统选举了。别列佐夫斯基提出,"重要的是要使下次总统选举能保证连续性"。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指的是方针政策的连续性,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选举能继续实行现行政策的人当总统。他认为卢日科夫、久加诺夫或列别德等人都不合适,只有切尔诺梅尔金能做到这一点,于是便把赌注押在切尔诺梅尔金身上。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切尔诺梅尔金当了五年总理,参与制订现行政策,并且是这一政策的积极执行者,让他当总统,自然可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第二,切尔诺梅尔金像众多巨头一样,也在私有化进程中成为富翁。据有的报刊透露,他领导的天然气工业公司实行股份化时,他得了5%的股份。如果属实,那么他就有可能拥有几十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他从政期间,仍然与天然气工业公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切尔诺梅尔金与其他金融巨头有着共同的利益。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除别列佐夫斯基已开始考虑下一届总统选举外,古辛斯基似乎也在为此做准备。上面说过,在上次选举中六大财团掌握的新闻媒体起了很大作用。大概根据这个经验,古辛斯基最近采取了一个步骤,离开了桥银行,把精力用到新组建的公司--新闻媒体"桥"上。根据人们分析,他这样做主要不是因为他偏爱新闻媒体,也不是因为搞新闻媒体收益较大,而是由于政治原因,是为了给下一届选举做准备。预计到1999年和2000年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时,六大财团将会在俄罗斯的政治舞台上有一番精彩的表演。
四
六大财团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新闻媒体,它们或者单独地、或者联合起来控制了一些电视台和电台以及许多重要的报刊,在这方面最先下手的是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前者曾在一次谈话中说:"我的古辛斯基集团最早认识到新闻媒体能够帮助实现我们想要采取的各种步骤。倘若报刊不是自由的或者不是属于私人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在选举中取胜"(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1月1日)。今天,在实行所谓的"新闻自由"的俄罗斯,谁只要掌握了新闻媒体,谁就既能将其用于政治目的,也可将其作为反对竞争对手的工具,它同金钱、黑手党的子弹一起,成为金融巨头们保护自己利益和对付敌手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以其覆盖面广、形象生动直观等优点,在新闻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群众当中产生的影响特别巨大。因此金融巨头们在控制新闻媒体的过程中首先就瞄准了它。上面说过,古辛斯基于1993年创办了所谓的独立电视台,拥有它的77%的股份,这个电视台对1996年叶利钦取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作为回报,官方允许其增加播出时间。后来古辛斯基又开辟了独立电视台五个增设频道。
1995年根据总统命令创建的公共电视台,成为各财团争相控制的对象。创建时,国家保留51%的股份,而将其余股份卖给私人。别列佐夫斯基联合阿尔法银行、梅纳捷普银行和首都储蓄银行,购买了公共电视台38%的股份(其中别列佐夫斯基的汽车经销公司和联合银行各占8%)。电视台的首任主席利斯季耶夫的被杀,警方曾怀疑是别列佐夫斯基等人所指使。利斯季耶夫死后,大财团加强了对该电视台的控制。1997年10月,在它们的要求下解雇了该电视台经理,由合乎它们心意的人接替,这样一来,这个在国内具有巨大影响的电视台已基本上为它们所掌握,杜马虽进行干预,但是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此外,电视台六频道也为别列佐夫斯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的老板阿列克彼罗夫等所控制。
古辛斯基和他的"桥集团"除了建立自己的电视台外,还买下了莫斯科回声电台。上面说过,古辛斯基另外成立了一个专门经营新闻媒体的新的大公司--新闻媒体"桥",并亲自领导。这个大公司除包括独立电视台及其增设频道以及莫斯科回声电台外,还控制了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今日报》的股份,出版了《七天报》和《总结》杂志,拥有一家也名叫"七天"的出版社,可谓门类齐全。与此同时,古辛斯基通过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的方法,试图扩大对《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莫斯科真理报》、《自鸣钟报》、《文学报》的影响。最近他看上了历史悠久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打算购买它的49%的股份。
别列佐夫斯基控制了目前俄罗斯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独立报》的股份,同时拥有《今日报》、《新报》的股份。曾为"改革"造舆论立下汗马功劳的著名彩色杂志《星火画报》现在也受到别列佐夫斯基的控制。
斯摩棱斯基及其首都储蓄银行除了拥有独立电视台、公共电视台的股份外,也是《今日报》和《新报》的赞助者。他还办了《生意人日报》。
最近霍多尔科夫斯基也开始重视起新闻媒体来。他购买了一个叫做"独立新闻媒体"的国际公司的10%的股份,这家公司在俄罗斯发行《莫斯科时报》、《圣彼得堡时报》、《资本》、《俄罗斯评论》等报刊,同时出版美国的《世界主义者》、《家政杂志》、《花花公子》等杂志的俄文版。1997年9月,霍多尔科夫斯基领导的俄罗斯工业公司董事会成员涅夫兹林被任命为国家通讯社--俄通社-塔斯社的副社长,这为该集团控制这家通讯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波塔宁在掌握新闻媒体方面似乎比他的同道们落后了一步,不过他也买下了很有影响的《消息报》,控制了《共青团真理报》。除六大财团外,其他的工业金融集团也逐渐认识到控制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与切尔诺梅尔金关系密切的天然气工业公司于1996年5月买下了独立电视台30%的股份,并参加了该电视台的增设频道的创建工作;同年9月它决定购买《共青团真理报》的20%的股份和《劳动报》的部分股份;1997年它又控制了《工人论坛报》。此外它筹建了广播电视公司"普罗米修斯",并且仿照古辛斯基的做法,成立了天然气工业新闻媒体公司。
总之,目前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除了某些属于俄共和左翼反对派的报刊之外,大部已为各大财团所控制。
从以上对六大财团的形成和发展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完全是全面实行私有化的产物。由于全面实行私有化,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生产资料,丧失了主人翁地位,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不少人陷入了贫因化的悲惨境地,而极少数人利用整个社会出现的混乱,乘机把劳动人民七八十年来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攫为己有,其中有人几乎在一夜之间成是暴富。六大财团和其他金融工业集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形成的。这是在资本主义复辟的条件下重新复活的大资产阶级,它的特点是更加贪婪,具有更大的腐朽性和寄生性。它根本不同什么创业的阶级,因此与资本主义上升和迅猛发展时期的资产阶级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所进行的掠夺行为,使俄罗斯经济遭到很大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现在它的经济势力正在迅速增大,它正在觊觎更大的政治权力,企图控制社会生活在的各个方面,如果它的图谋得逞,那么整个俄罗斯社会将会进一步出现全面的倒退。
- 上一篇: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
- 下一篇:农民问题:什么“农民”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