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06 12:49:00

导语: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根据区委组织部的部署,2004年8月份,铜井镇党委对全镇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从铜井镇情况看,外来流动人口714人,其中党员13人,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出流动人口41人,其中党员7人,主要是外出务工经商。通过调研发现,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亟待探讨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管理教育流动党员的基本做法

1、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近年来,铜井镇党委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不断探索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具体方法。一是单独设立党组织,对外来党员比较多且有一定经济规模、生产经营稳定、正式党员在3人以上、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非公经济组织,单独成立党组织。二是组建联合党组织,对有外来党员较少且生产比较稳定的非公经济组织,根据流动党员所从业的产业,建立同行业的联合党组织。三是挂靠所在地村(社区)党组织,对在本地有比较稳定职业,居住3个月以上的外来党员,我们可以将其组织关系接转挂靠到所在村(社区)党组织。

2、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我们对外出流动党员建立“四项制度”:一是登记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属地村(社区)党组织报告,填写《外出流动党员登记表》,注明拟外出的时间、地点、从事职业以及联系方法。二是谈话制度。流动党员所属党组织在党员外出前和每次回乡,要与党员进行谈话。三是思想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每年至少向支部以书面形式汇报两次。四是补过组织生活制度。每年以党支部为单位,利用农村大忙、春节前后对外出回乡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补课。

3、创新教育活动载体。针对外来流动党员多在非公企业就业,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上,重点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和党性党纪等教育,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在活动形式上,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同时,对他们敢于交任务、压担子,普遍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对本镇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我们着重引导他们诚实守信,做文明务工经商带头人。同时,积极利用《铜井党建》网站对流动党员进行远程教育。

4、热情服务,积极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对外出党员,我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们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定期寄送学习资料,也主动关心他们家庭情况,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对外来党员,我们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尤其对区外流入党员,都由镇组织办公室人员到区委组织部帮助办理组织关系接转。同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难点

1、组织关系转移难。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职业不稳定,流动相当频繁,加之转移组织关系比较繁琐,一些流动党员不大愿意转出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党员外出就业较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不健全,无法接收流动党员转来的组织关系,使其成为“口袋党员”。

2、组织活动落实难。一方面,一些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难以经常回原地参加组织活动,而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又没有及时接纳他们参加组织活动,使这些流动党员参加不上党的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一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只顾个人挣钱致富,忽视党的组织活动,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3、经常教育坚持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临行前、农忙或春节返乡“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但由于流动党员情况比较复杂,能够坚持经常联系的也为数不多,基本上放弃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出了问题,就以惩罚代替教育。

4、权利义务监督难。由于流动党员的行踪无常,情况千差万别,常年在外,有的既不向原党组织汇报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又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这就使原党组织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也给流动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带来许多困难。

5、党员先进性不能充分体现。党员外出后,对本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就会很少过问,不能参与本地各项工作,也不能为本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在群众中产生了党员不党员一个样的影响,自然谈不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三、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上的偏差。对流动党员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许多党组织和党员还认识不足,导致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倾向。一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追求金钱,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越自由越好赚钱,不想让党组织把自己管起来。

2、自身特点的制约。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活动范围广,辐射面广,具体工作的选择性大,随意性强。这些特点,增加了党组织与他们在联系、教育、管理、监督、指导等各方面的难度。

3、管理渠道不畅。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反映滞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职能作用。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

4、管理机制失灵。目前,整个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滞后。随着非公经济组织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这些单位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明显滞后。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目前区外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基层党委—县以上党委组织部—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这种繁琐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现在大多数党组织仍是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这种方式、方法正好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悖,沿用它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四、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走出认识误区。党员走南闯北,务工经商,经风雨见世面,能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增长党员才干,有利于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有利于增强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高度,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摒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2、努力消除地方阻隔。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认真抓好《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施行工作。二是要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则。

3、改革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精减县以上党委组织部这一环节,只经过原党支部—基层党委—流入地基层党委—党支部。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在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加快推行利用微机并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迅速及时地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

4、更新教育管理机制。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做到“四化”:一是组织设置同步化。打破过去那种基层党组织设置上的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使之与新的经济组织相适应。特别是在建立新的经济组织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步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以免给党员教育管理造成“空档”。二是组织活动务实化。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针对性。在活动的形式上,要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三是管理方式多样化。流动党员的管理,必须适应流动党员的特点,摒弃那种集中单一的陈旧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特点和规律,分门别类地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范。要根据机关、企事业、农村、社区等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探索不同的管理方式,切实改变过去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单一化、共性化模式。四是管理渠道网络化。要疏通管理渠道,使上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使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各地党组织号令统一、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