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山水画探究
时间:2022-11-27 09:07:19
导语:诗意山水画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在建立初期,非常重视革命建设,其中文化的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意山水画的盛行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展的:一是在当时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二是诗词本身的宏伟壮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推动了诗意山水画创作的盛行。为了很好表现诗意山水画,画家们做了很多努力,收集大量素材,通过山水画创作表现其深远意境,这既是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推动,也是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时期,十分值得我们今天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诗意山水画;盛行
一、诗意山水画盛行的原因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意山水画创作是十分盛行的绘画活动,其一,画家们为适应国家方针和政策,在中国画领域掀起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所以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新貌和国家建设的中国画作品。当时的山水画创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二,加上画家们也想通过图示和内容表现这一主题,这是画家们本身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誉和使命。其三,是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其四,是诗词本身雄伟、豪迈、格调高远、意境壮阔,为山水画家们提供很好的创作源泉。这就使得诗意山水创作无疑得以盛行原由。以诗词为创作题材,画家们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同志的无限崇敬和爱戴,还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诗意山水画盛行
五六十年代,山水画家们热衷挖掘诗词中潜在的意境,寻找山水画创作的突破口,所以根据诗意创作山水画是这个时代的及其重要文化产物。然而当时极具典型作品颇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以那个年代的代表性画家和他们的典型作品加以说明。可以说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成熟的山水画家都画诗意山水画,如像傅抱石、关山月、李可染、潘天寿等。他们的山水画都是按照当时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作的诗意山水画作品,都能恰当地表现出诗词的恢弘意境,是一种时代文化气象的意向表现。其中傅抱石先生是最早探索诗意山水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画家。他用精湛的笔墨语言对诗词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创作近200件作品,成为创作诗意山水画最多的画家,同时也构成了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颇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傅抱石最初开始创作诗意画作品约在1950年,如《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诗句无意是很好的创作依据。他的另外两幅诗意画《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于1953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取得良好的反应。1959年,为了纪念建国十周年,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把诗意山水画推向了一个高潮。当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把他们的作品挂在了人民大会堂,这是无比的荣耀。在60年代,诸如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诗意山水方面创作已经完全成熟。这也标志着诗意山水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江山如此多娇》作为献给10周年国庆和人民大会堂落成的礼物,两位画家本身意识到任务的艰巨,十分紧张和重视,反复构思、反复制稿,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郭沫若、吴晗等领导同志都给予了具体的指示和意见,这也给画家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傅抱石和关山月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点滴体会中写道:这次我们有幸能接到以名词“沁园春”(咏雪)为中心内容创作大画的任务,是党和人民交拾我们的无比光荣的任务,一定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完成它。完成后的《江山如此多娇》高565厘米,长900厘米,围绕主要点景的红日展开。主席还亲自为此画题词“江山如此多娇”,可见这一创作包括本人都很重视。而今我们要结合时代语境来分析这幅巨作。《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关山月是根据诗里的“原典”即《沁opinion园春》结合新中国时代文化需求创作的,并不是简单图解,而是同志在诗里的宏伟蓝图的意向表现。画面右上角有一轮清晨的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使得崭新的、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万丈光芒;山峦叠嶂、连绵不断的山河也神采奕奕。这一角被霞光染红了画面较柔美,浑然一体。右下角前段右侧有巍峨高山矗立,树木郁郁葱葱,山下有挺拔的苍翠青松,其上有飘缈的烟云穿梭,围绕着整个大地。左侧最上面是为此画的题款,字体遒劲有力。其下有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奔腾的黄河,蜿蜒的长江,古老的长城。大自然宏伟的形象都跃然于画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气象豪迈,格调辉宏。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创作的这幅作品意在表达:在莽莽神州大地里,旭日东升时,云开雪霁,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外美丽的诗意画蓝图。画面描绘的并不是某一个实在的景点,在画面创作的山岭、树木、长城、雪原、江海等也不是具体写生来的场景。而是要通过这些最具代表性景象借以表现诗意的宏伟蓝图和抒发画家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因为这些景象最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如苍劲的青松、宏伟的山川、莽莽平原、绵绵雪岭、长江、黄河的奔腾倾泻,珠穆朗玛峰的雄丽壮观等,都处在点景红日的普照下,气势昂然,而且赋予这些景象以某种象征意义,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代表。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主要点景的冉冉旭日展示了新中国灿烂的前程。两位画家在画这张作品时,据说处于主要点景的“红日”当留下了这样的故事。据说一,傅抱石、关山月起完画稿后送去看时,在画面提出要把红太阳画进画里,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当时强调,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共产党的领导。据说二,两位画家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紧张创作,《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基本完成。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来探望两位画家的创作情况。当然,在此幅作品创作即将完成时,两位画家也专门请来提意见。总理在看完画高兴的同时提出了:"画面上这个太阳小了点儿,是不是可以再画大些?不然这个红太阳肯定显示不出它的雄伟,其象征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了”!两位画家画的红太阳原来只有排球那么大,听了的意见后,他们立刻改进,把巨画上端的红太阳画得比篮球还要大,这才让满意。"这些故事足以说明了国家领导人和画家们都高度重视此次创作并且要求作品立意明确、具高度象征意义!画面那鲜艳的初升红日,在银装素裹的原野中显得格外醒目、温暖。不仅提升了画面主题,而且加强了画面意境塑造,进一步明确诗意的宏伟蓝图,也是对新的国家形象和社会生活的歌颂。在继傅抱石、关山月之后,李可染将诗意山水画创作推向了鼎盛。我们以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为代表作品来进行研究。《沁园春.长沙》是李可染在一九六二至一九六四年期间,以中的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的七帧山水画作品之一。这幅山水画立意在于表现诗中早期革命生涯中豪情壮志的英雄气概及为建好祖国的大家园的坚定信念。此画幅不大,为竖构图,通篇以红色朱砂调子为主,黑墨为底,层层积染,形成冷暖色对比,使画面既厚重又明快。通篇采用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挺拔,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纽带,用墨衬托出,顺势而下,贯穿整过画面且气息生动。山腰上下点有两处黑瓦白墙院落,错落有致地穿插在画面。有一小径自山涧从画面右侧直通山腰,有可居可游之感。其后主峰为山岳,居画面右边兀立,层峦叠嶂直通画的上端,占据了2/3的空间,气势浩大,大山后穿梭着绵绵起伏的小山增添了山石的厚重感。红色的丛林依山而植,为大地无限生机和遐想。李可染先生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来表达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为了画面秋意更浓,他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富有丰收后喜悦气氛。该画有房屋,小路,瀑布作为点景对表达主题万山红遍起到了烘托作用,也同时给山村平添了几分谧静之感,这火红和谧静的结合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在诗词中有很多气势磅礴而又形象的语言,能激发画家的灵感和创造力。傅抱石、李可染等一大批艺术大师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创作了一大批诗意山水画经典之作,强化了当时山水画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为山水画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明晰的道路。2014年,据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诗意画展览介绍,他们展出的75幅诗词相关的画,涵盖了《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等24首诗词内容,其创作时间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些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作为诗意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三、诗意山水画盛行的意义
当时一系列轰轰烈烈诗意山水画的产生、发展和繁盛,一方面,主要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政策的产物;其二,是山水画家对题材进行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画家们深入生活写生、拓展视野、开阔胸襟的创作需要。其意义是它很好地表现诗意山水画的意境,抒发了一个革命家的英雄品格及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种既符合国家的文化发展方针和政策创作要求,又符合画家们表现意境的需求,通过它启发了许多后来中国画家的创作思路,从而为当时处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画家开拓了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和新的图式。应当说,当时诗意山水画的出现,为中国画改造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现实参照。画家们将诗意画引入到大众的审美领域,从而使诗意山水画在中国画改造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并且也因诗意山水画的表现而在国画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人物、花鸟乃至书法、版画等诸多艺术领域来表现这一主题性创作,也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这是他对美术史的重要贡献。诗意山水画作品点景和意境塑造,表现出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地表达了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它是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面貌反映,同时也树立了民族绘画审美新图示,是值得我们当下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邹跃进.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J].文艺研究,2005(9):107-116.
[2]傅抱石,关月山.万方歌舞声中谈谈我们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点滴体会[J].美术,1959(10):14-15.
[3]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美术,1950(1):23-26.
作者:王娟 单位:贵阳学院
- 上一篇:浅谈《送瘟神》哲学思想
- 下一篇:高校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