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0 05:35:00
导语:、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和邓小平都很重视国际合作。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际合作观呈现出迥异的特点。通过系统、全面地比较他们的国际合作观,对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和邓小平都很重视国际合作,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际合作观不尽相同。通过系统、全面地比较他们的国际合作观的异同,对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背景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也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要正确认识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首先就要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个正确认识。这里的时代背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环境:二是国内环境;三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两极格局已形成,美、苏严重对峙。在对待新中国的问题上,美国不仅自己不承认新中国,而且竭力阻挠别国承认新中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新中国。在国内,由于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内经济十分落后,可谓“一穷二自”。新中国面临着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任。因此,无论从政治形势,还是经济实力来说,要巩固和发展中国都需要大国的支持和帮助。在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上:一是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世界政治的格局上。对世界经济问题则缺乏深人考察;二是持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公有制、计划经济,而不能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是为避免在中国出现苏联这样的“修正主义”,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不断的政治运动。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纵观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体制受到强大冲击。逐步走向瓦解,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各国把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和平力量的发展,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在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是经济落后的穷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定了实现这一任务的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而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也就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而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一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既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借鉴和合作的一面。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和优点。再者,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邓小平更是突破了前人的传统认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地位,强调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国际合作。
二、、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的一致性
(一)植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同样,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也是在传统的马克思列宁的国际合作观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就其理论根源来说,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19世纪中叶前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问的经济活动日益发展起来。据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马克思因此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不能与世隔绝,彼此应相互合作。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列宁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一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还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在此思想指导下,苏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合作,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苏联缓和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了宝贵的和平环境,使国内生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苏联在极其险恶的国际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并发展起来了。
和邓小平正是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国际合作观,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国际合作观。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果被赋予时代意义仍有较大价值。比如,“和合”、“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的是与人为善,与人合作,而不是争斗。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珍视友谊的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作为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和邓小平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了他们。他们不仅重视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而且还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国际合作观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鲜明的合作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独立自主与平等互利
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国家主权受侵犯达100多年。对于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主权更重要的了.因此他容不得独立后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丝毫的损害。如在5O年代末,他宁愿与苏联关系恶化,也不能容忍主权遭到侵犯,从而断然拒绝赫鲁晓夫关于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邓小平坚定地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邓小平认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没有回旋的余地。公务员之家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在建国初期,认为中国实行“一边倒”战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同时强调与苏联结盟也“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从这一立场出发,即使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也没有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批评和抵制。邓小平认为,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始终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并依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邓小平都坚持认为国际合作要平等互利。1954年10月,在与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谈话中曾两次阐述过这一思想。他说:“我们在合作方面得到一条经验: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合作就不能维持下去。”“合作不能对任何一方有害。否则就不能持久。一定会破裂。不论是朋友之间、国与国之间或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合作,都是如此。合作一定要有利。否则谁还干呢?‘咐邓小平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能只是对一方有利,而应该是对双方、对各国都有利。
(四)参与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
新中国成立之时。立即宣布了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表达了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愿望。为了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提出要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因此.不仅重视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而且也愿意与西方国家在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关系,他指出,“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而这种合作无疑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邓小平一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邓小平指出:“建设一个国家不能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趋利避害。”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实行国际合作。
(五)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在接见外宾时,不只一次说过:“我看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就高兴。”因为“我们这些国家在世界上处于同样的地位。……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受帝国主义的欺负等方面都差不多。”同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相处感到一种平等的气氛.因为“我相信你们也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西方国家就不同了,除了一部分进步人士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外,那边的人看不起我们。……他们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轻视我们”。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应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合作,而且这种帮助、支持、合作是坦诚的、真心实意的,“你们要监督我们,看到我们不好的地方要说,看到我们进步得慢也要说。你们要监督我们向前进步。”在上述外交方针和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友好关系。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间,我们先后同27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一个更加广泛的活动空间。邓小平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将中国定位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即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他说:“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另外,邓小平认为,为了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单靠南北对话是不行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团结起来。相互合作。
三、、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的差异
(一)主张合作的方式不同
主张的国际合作。主要采取“结盟”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对外关系上,首先要处理的问题便是同苏美两国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说,处理同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有三种战略方案可供选择:第一,与美国建立关系,联美抗苏;第二。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第三,与苏联结盟,联苏抗美。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第一种方案显然行不通。对于第二种方案,认为,“站在苏联和美国之间这个办法并不好,对民族是不利的……如果站在苏联、美国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幻想处在苏联和美国之问做桥梁而有所得益.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也还有人幻想美国会帮助我们,英国会帮助我们。这是不会的”。于是,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访苏,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应该说,采取倒向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中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就当时来说,发挥了良好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借助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针对这种变化。又提出了“一条线”战略.即联合欧美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威胁。无论是“一边倒”政策,还是“一条线”政策。虽然联合的对象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结盟。而邓小平主张的国际合作,主要采取“不结盟”方式。进入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中国的经济建设也迫切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鉴于此,邓小平适时地调整了外交战略。确立了“不结盟”的外交原则。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所谓“不结盟”,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都交朋友,谁搞霸权就反对谁”。“中国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但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不结盟”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合作,达到了“广交朋友.少树敌人”的效果。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二)主张合作的对象不同
主张的国际合作对象主要限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57年9月29日,在与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代表团及布拉格市人民委员会代表团谈话时指出,“我们的外交政策原则:首先是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团结;第二是和亚、非、拉丁美洲及北欧的一部分国家建立关系;第三是对西方主要国家,现在主要是和他们斗争,不忙于建交”。”一实际上,中国在外交上也是这么做的,合作对象主要限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主要的合作对象则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之下,邓小平的国际合作对象扩大了许多。80年代后,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一由此可以看出,在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的指导下。中国决定其国际合作对象不再仅仅限于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要与发达国家开展积极的国际合作。邓小平甚至认为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必不可少.因为“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是从那里来”。”总之,邓小平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三)主张合作的侧重点不同
主张的国际合作侧重于政治方面。很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但更侧重于政治方面。有许多关于对外经济、文化合作的论述,也试图这样去做,但他并没有把它看作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也好,没有也好,关键是要“自力更生”。中苏关系恶化后,这一倾向更加严重。把主要精力放在阶级斗争上。这段时间更多的是同亚非拉一些小国进行合作,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共同对付帝国主义。这使得的国际合作观打上了深深的阶级斗争的烙印。邓小平所主张的国际合作则侧重于经济方面。邓小平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要发展生产力,封闭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改革开放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国同世界各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包括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6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851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当然,除了国际间经济合作直接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服务外,我们还要开展与其他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国际合作,但所有这些合作都不应有损于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四)主张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同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被视作国际合作的对象极为有限。被认为可合作的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与外国做生意、接受贷款、引进成套设备、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邓小平则强调必须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开放,即中国必须扩大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与他国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国际合作。不仅经济领域要合作,而且政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都要进行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力争达到:第一,要更好更多地吸收和利用外国的资金、资源和技术,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要积极扩大国际信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海外投资、对外援助以及同联合国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多边合作等活动,推动我国经济真正走向世界:第三,通过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继承与发展相统一,是人类思维活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说开创了新中国建国以来国际合作的先河.那么邓小平则继承和发展了的国际合作观。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为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继承主要是指国际合作方法论上的继承,比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邓小平就是根据实事求是这一方法论原则,通过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观;发展主要是指在国际合作内容和形式等主张上的发展。相比时期,邓小平时期中国所开展的国际合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延伸。当然,邓小平的国际合作理论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只是相对的真理。因为它自身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循环反复而锤炼总结出来的。因此。它应该、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得到完善。事实上,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继承、坚持了邓小平的国际合作理论.而且在许多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使之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目前以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也正在努力实践着,并推陈出新,大力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战略、领域、方式和手段,以求得“共赢、多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上一篇: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策略论文
- 下一篇:汽车营销电子商务路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