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0 05:27:00

导语: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首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他站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面向世界,紧扣时代的脉搏,把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文化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应当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应当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他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运用唯物辩证法,依据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斗争任务,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独具匠心地提出一系列“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文化实践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注意正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新的层次上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并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新文化再次提炼概括,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的新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等特点。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新文化建设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政治、经济发展同步。早在抗战时期,就指出: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紧密相连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明确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认为,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并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要做好八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建设的任务摆在面前,文化建设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把科学文化建设列为我国现代化的宏伟大业之一。其后,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些既说明了对科学文化的重视,也是他的新文化思想时代性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谈论为什么写“两论”时又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总而言之,在眼里,文化只有不断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开放性

要求中国文化要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在对外交流中吸纳、融汇世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中国文化“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同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不仅要学习西方近代文化,也要学习西方启蒙时代的文化。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这是一个原则。“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这样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创新。那种片面强调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盲目否认西方文化是完全错误的。提出的在中西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民族性

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世界,清楚地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同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化、融合也在成为极普遍的现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在交流、融汇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主体和特色。因而,在指导中国新文化建设中,鲜明地提出,中国新文化应该是民族的,应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中。他以艺术的民族化为例说明创新文化必须保持民族性,他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在看来,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方向

所向往和追求的新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他认为,要实现文化的大众化,就要确立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包括了为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群众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服务。这既体现了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增长,为了便于人民掌握文化知识,进行了汉字简化,开展文化革命等工作,为大力繁荣和发展新文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五)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

认为,文化发展不能割断历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不能离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凭空产生,只能来自对历史文化的扬弃,并糅合到现代文化结构中。一再阐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保持文化的科学性。认为,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目的是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因此,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实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盲目推崇,又要反对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的民族虚无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破除迷信思想,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植根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首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于1956年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这个方针的确定,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对这一方针的系统阐述,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一方针的确立,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指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双百”方针所采取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让各种不同的观点自由竞争,自由讨论,然后才能加以比较和鉴别,用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去战胜假的、恶的、丑的东西,从而繁荣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从字面上看没有阶级性。无产阶级可以利用他们,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他们,其他的人们也可以利用他们。为此,提出了判断是非的六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指出:提出这些标准,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而不是为了妨碍这种讨论。“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难道有什么有益的科学艺术活动会违反这几条政治标准的吗?”

对于在科学文化事业上要发扬民主的考虑是很多的。他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事实早已证明,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学术上的民主讨论、艺术上的自由竞争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求得意见的一致和辨明是非,才能够真正达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

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双百”方针在实践中实施后,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的基本原则——“只能放,不能收”;规定了实施的目标导向——“放香花,锄毒草”,使香花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为“双百”方针制定了正确的实施方略。

“双百”方针是在党和国家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提出此方针,无疑是试图摆脱旧有苏联模式,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新道路。由于“双百”方针符合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民主精神,对各个领域都有指导作用,所以,“双百方针”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特别是在国内,不但在文艺界和科学界,而且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同党的文艺、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提出了“双百”方针,但是在他生前,这一方针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三、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认为,能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他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基于此,在领导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中,为了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提出了必须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

十分重视党在思想政治上的领导,总是把思想政治上的领导放在首要地位。1954年,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文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

(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

在1960年代,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他要求:“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公务员之家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认为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全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后,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对唯心主义的清理和批判,并在全社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及教育。为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

(四)重视新闻出版和文艺战线的工作

在建国初期曾为新闻出版界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认真做好出版工作。”他要求宣传工作要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作为首要任务,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要宣传社会主义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提出,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要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网、电影放映队、组织文化娱乐等等。号召文艺家们到工农群众中去,描写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物,以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他要求各级党委把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当作大事来抓,要使这方面的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以便有效地克服各种敌对势力的影响,使新闻出版和文艺战线的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实践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时期思想和道德建设作出过较为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建设,特别是伦理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理想的精辟概括和根本规范。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而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的创造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更应该强调全党同志和广大干部要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算是最忠实地体现了党的宗旨。

(二)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道德原则

主张:“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并历来主张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去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他指出:“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所提出的这一原则,也就是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三)提倡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新中国建立前夕,就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及时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空前宏伟的革命事业,又是艰巨复杂的困难事业。为了摆脱和战胜种种曲折、困难和矛盾,要求全党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在看来。艰苦奋斗是动员人民群众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保证和指导原则,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干部队伍才能纯洁优化,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也才能激发起广大群众对党的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和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进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针的道德教育

早在抗战时期,就确定了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的方针。建国后,他仍以这一思想来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经济状况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关系。他不仅揭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事业,并且亲自领导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运动。其中,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成效最为巨大,影响最为深远。在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历史上,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共产主义教育事业中,首先提出“党风”的概念,并对党风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关于以整顿党的作风为中心的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方面工作都具有特别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遵循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际创刊的《新华月报》的扉页上,登载了的极其重要的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同期《新华月报》还发表了亲自主持起草,并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把“五爱”作为基本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现了科学性、法规性、民族性的特征。

(六)坚持反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思想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及时提醒全党,必须警惕剥削阶级用各种方式来腐蚀我们的党。基于建国初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一定要腐蚀人.用糖衣炮弹打人。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是“看不见”的战线,没有硝烟的战争。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了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这是非常及时的必要的,虽然在具体贯彻过程中有一些偏颇的作法,伤害了一些同志。但从全局看,这些思想还是正确的。

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后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指导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中,也有过失误甚至像“”那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在指导思想上、知识分子政策上和运作方式方法上的失误的确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不是的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会搞得更快些更好些。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的失误,是有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根源。出现一些曲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性的一种反映。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探索者,的历史性贡献是应当肯定的,其失误同正面经验一样,都是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