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原理与实际结合论文
时间:2022-06-10 11:57:00
导语:马列主义原理与实际结合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强调了三个“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任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代宗师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追溯历史,以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核心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阶段、根本任务、动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强调了三个“永远铭记”,其中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这充分说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还努力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来源。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提出“相结合”的思想
在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封锁、遏制的政策,而社会主义的苏联则热情的支援新中国建设,也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巨大威力,吸引着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和他们所领导的国家和人民。但是,任何一种模式的实行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学习苏联模式的进程中逐渐察觉到了苏联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很多矛盾突显出来,也引发了对苏联模式的质疑。1956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成为探索中国建设新道路的开篇之作。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这是立足中国社会的实际,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4]正是率先提出了科学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实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务,并且取得了探索的初步而丰富的成果,为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改革开放、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问题上,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思想
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早在1954年6月,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和“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概念,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再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区别。1960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更明确的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5]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突破。1961年,在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5]遵照的指示,1964年1月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6]没有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概念,也没有把它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但是,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的想法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完成时间的论述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基础。
3在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问题上,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提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早在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他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7]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任务,要求,城市中的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8]这说明把能否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果的客观标准。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且认为对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9]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中国。随后,他又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还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10]这些都表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这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先声。
4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两对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后,更是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考察了苏联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成为对马列主义独创性发展的又一突出例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11]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改革。“八大”前后,已经觉察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我国探索改革之路的起点。创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改革,而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系统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代宗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重要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成功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2]可以说,没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取得的重要经验,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就没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成于邓小平。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光明日报,2007,10,25.
[2][3][9][10]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2、1、216.
[4][11]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0、767.
[5]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6]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52.
[7]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8]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