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3 09:49:00

导语: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分析论文

1、邓小平的共同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容质疑,,邓小平都坚信共产主义乃中国建设的方向;在落后的社会基础条件上,依靠先进社会制度的作用实现国家腾飞,是他们的共同意识,而且这种意识主导着他们的建设思路。

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对“超前”尺度的把握。有着强烈的超速发展的主观愿望,所以他更注重先进社会机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邓小平虽然也肯定先进社会机制条件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他坚信社会机制条件与社会基础条件只有相互适应,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2、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方式比较

2.1民众建设热情的激发

对于人民建设热情的激发,毛的时代和邓的时代有着重大的不同:前者依靠的是用精神鼓舞、崇高的理想信仰去激起人们的建设热情,而后者则主要利用利益、欲望来激发。

2.2对国情的认识不同

要提出正确的治国方略,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国情。虽然也认为中国的特点是“一穷二白”,“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②但他认为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③然而他对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估计不足。他认为中国可以很快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因而急于求成,急于过渡。到“”期间,又主张建立一种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对国情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是长期犯“左”的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犯“左”的错误的教训,以国情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对于国情,他认为中国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由此决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这个矛盾。由于对国情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有了正确的认识,所提出的治国方略自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2.3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不同

在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想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对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必须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个道理不可谓不清楚。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长期敌视,封锁;波兹南事件等一系列东欧事件的发生;国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使得错误地判断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他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就提出要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总结了晚年所犯的错误,作出了把全党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对正确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

2.4在治国目标上对“实事求是”的把握不同?

邓小平和都把实事求是看作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因而他们的实事求是观既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又展现着不同的时代特色。

思想活的灵魂就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中最能体现思想本质特征的则是实事求是。讲究实际,强调一切决策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是,在晚年,在一些方面理论和实践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

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路线上保持了前后的一贯性。他把实事求是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有了一个可靠的评价尺度,从而使我国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在三年困难时期,当一些地区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邓小平就借用经常讲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话,大胆地给予支持。这个“猫论”,充分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这种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为了尽快地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果断地作出了转移全党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建立起了一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3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3.1时代

从历史上看,凡是经过长期动荡,战争后进入和平年代的人,往往表现为对执政者的高度信赖,甚至崇拜,易于形成统一的信仰。

有效地利用了各种机遇并创造了利于激发全民热情的良好环境,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在利己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作为公有的财产的管理者们,是很容易倒向以权谋私的道路上去的。

3.2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中国与周边邻国较为和睦,国际环境相对平和;国内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人民身心俱疲,重整国民经济成为人民最关心的事情。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体制,二是资本主义的冲击。

改革初期,邓小平抓住了机遇,利用美苏争霸的有利时机,一心发展经济。经济改革逐步解放了被传统体制束缚的生产力,而对外开放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综上所述,在时代,人们高举理想之旗。邓小平时代则发展了人性的另一方面,推动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两者都产生于人性中的需要。他们都代表了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需要,解答了时代的紧迫问题。在时代,中国人民面对的紧迫问题是救亡图存,打破旧中国所陷于其中的那种贫困、动乱、外族入侵的恶性循环,把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才能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他们都以自己的突出的个性特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并分别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了一个时代,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个性使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页

[2]《著作选读》下册,第743页

[3]《红旗》1958年第1期

【论文关键词】实事求是;生产力;

【论文摘要】提及和邓小平的功绩,谁也无法否认,前者使得中国改天换地,破旧立新;后者的巨大贡献则在于改革开放,富国强民。本文从社会主义建设思路,治国方案,时代机遇挑战等多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和邓小平两位伟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