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论思想与世界和平
时间:2022-06-09 10:39:00
导语:独家原创:论思想与世界和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化思想是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在我国文化建设面临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全球化背景下,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应该认清文化思想当代价值的基本内涵,努力创造条件,使其当代价值得以实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振兴中华、指导中国实
现现代化的光辉旗帜,而且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它既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又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文化思想;和平;发展
一、的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凝聚了和共产党人对于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思索和探讨,是共产党人的宝贵思想遗产,是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当前我们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思想不仅在指导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显现其独到的价值,而且毫无疑义,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1、关于文化本质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点
文化思想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文本中多次用到,但却从未对其作过具体界定。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此论述是通过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文化的本质。他役有将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割裂开来,也没有单纯地从某种政治观念或经济观念出发来解释文化观念,而是将政治、经济与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整体来把握,准确地阐述了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给文化以正确的社会定位。这是文化思想中非常强调和重视之点。的文化定位是将文化的范畴定位在上层建筑,也就是说,首先它具有从属性质。关于文化本质的思想是其整个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石,也为当前我们正确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和谐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全方位的,每个方面又是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的,近代中国历史上对社会变革路径的探索就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优先的主张到维新派主张从制度变革人手,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把文化变革作为整个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这些尝试无一不是从经济、政治或文化的某一方面片面地单刀直人。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懂得社会生活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而是他们没有搞清三者各自地位的两面性以及它们之间双向关系的实质,而仅把他们理解为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的单项度关系,从而对社会各要素的分析缺乏系统论思维的指导。文化思想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相结合,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之下,把和谐文化建设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之下,否则,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前提和依据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将会为和谐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并推动和谐价值观的普及。反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以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的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建立也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2、关于文化建设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针
在文化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方针,这是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这些方针至今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首先,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地位和发展方向。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同志首先倡导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从而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对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而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次,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方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因此,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于是“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就成了观察和解决文化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此观点是文化本质思想的逻辑发展,是人民文化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无疑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1年,党中央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定为整个文化工作的总方针之一。这是在新时期对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人民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再次,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而提出的。“双百”方针既符合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文化工作的规律。尽管“双百”方针是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是试图摆脱苏联模式,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之路的探索,以体现文化服务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功能和时代精神的特点。但是,坚持“双百”方针,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各种文化思想有排斥也有融合,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社会矛盾。坚持“双百”方针,让各种文化在共存中交锋,在交锋中创新,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反而利于增进社会认同,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力。
最后,确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确立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一重要的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南。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也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要以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尤其西方文化中的个体独立自主精神、科学理性、民主法制、对人的价值的重视等仍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要吸收它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文化思想所教给我们的,党的领导集体秉承这一思想,郑重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3、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的基础
文化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的基础,是邓小平、和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指导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中国文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特别是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大变动。尽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一探索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没能形成完备的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体系。但是,毛择东文化思想,毕竟是此后以邓小平、和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党积极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逐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思想,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为、不断丰富和深化。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张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等重要思想。总书记则进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和谐文化,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等等。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平、发展与合作,邓小平、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在关于文化的本质与作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方向、指导方针等方面,与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有对它的超越和发展。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文化建设目标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包括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他并且阐明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即二者“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是说,不论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推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这样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其它建设的关系,以及实现最高目标的途径,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最深刻的揭示。
总之,文化思想是中国主流文化现代转型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是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几代觉醒的中国人为着革命的胜利而不懈地努力,也影响着其后的几代中国人,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之后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思想,创造出适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文化,并指导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他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一、从“一边倒”、“一条线”到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都是为了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外交将实行“一边倒”政策。关于“一边倒”政策,后来曾引发过许多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一边倒”外,是很难有别的选择的。
关于“一边倒”政策,后来曾引发过许多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一边倒”外,是很难有别的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暗示,只要美国不扶蒋反共,未来的中国和美国是可以建立起友好关系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还曾指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但美国出于偏执的反共意识形态,依然全面支持国民党政府,从而关闭了中国共产党同美国建立关系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经济,必然要寻求外援。既然不可能从帝国主义阵营获得援助,那么只能从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同情、支持和援助。中国若走与美苏等距离的“第三条道路”,不但无法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敌视,而且将失去苏联的援助。
然而,“一边倒”政策的最大特征是以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区分敌我,缺乏弹性。苏联在这个阵营中以老大自居,以自己的利益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由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中苏之间产生矛盾便是迟早的事。
70年代,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提出了“一条线”战略这一战略使国际关系中各方一力量趋于平衡,有效地抵制了苏联的扩张,同时也改善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位置,加强了国家安全。以后美苏战略力量渐趋平衡,中国为避免被他国利用,决定走与各国和平共处的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
这个任务是由邓小平来完成的。1982年12月,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宣告了中国的外交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作为行动取向,也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政策。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提供给世人一种解决各种争端的全新思路
从50年代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起,台湾问题便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焦点。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台湾问题成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症结、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视台湾为一个“不沉的航空毋舰”,不肯放弃插手台湾的机会,中美关系始终存在着不协调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在建交问题达成致,但在台湾问题上,因美国有所保留,问题并未解决,双力一在建交声明中各说各的,意见相左。美国的声明称“美国深信,台湾人民将有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未来。关国继续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并期望台湾问题将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地加以解决。”中国政府则声明“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力一式,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从、的外交思想那里继承而来,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概念,它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现时代的特点,且符合各方的利益,有其现实的可行性。这个新思想在香港问题上的成功,为国际上许多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用的经验。
邓小平还将“一国两制”的思路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譬如在处理中日关系上的一些岛屿归属问题时,邓小平讲“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先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共同开发的无非是那个岛屿附近的海底石油之类,可以合资经营嘛,共同得利嘛。不用打仗,也不用好多轮谈判”。对于中越马菲等国就南沙群岛中一些岛屿的争议,邓小平也主张先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他在年月的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世界上这类的国际争端还不少。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什么样的和平方式‘一国两制’,‘共国开发’。
3、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主气张都是建立在对整个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
邓小平对发展问题的看法,建立在对现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上,他看到战争作为一种手段正逐渐退让给以经济发展为表征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看到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世界发展趋势中的地位更看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影响力。占世界总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得到发展,关系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最多的一员,在这样的格局中便显得至关重要。所以邓小平一再讲,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有保障。邓小平强调要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其意义也就在此。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龚育之,刘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N].光明日报,1986-05-21
- 上一篇:民事诉讼特点管理论文
- 下一篇:文教育的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