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艺评论推动发展思考
时间:2022-10-27 11:11:00
导语:加强文艺评论推动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中国文联在促进文艺评论发展、营造良好评论环境等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文联工作实际,就做好文艺评论工作,谈以下几点打算:
一是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文联已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列入八次文代会和八届二次、三次全委会报告中。今后,我们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拓宽工作思路,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为活跃文艺评论作出更大努力。
二是切实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中国文联目前已经着手建立三支队伍:一支是头脑清醒、思想敏锐、吃苦耐劳的文艺舆情信息员队伍;一支是思想素养好、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文艺评论员队伍;一支是具备较强知识储备、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的文艺研究员队伍。我们要把培养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人才作为加强理论评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办好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方文联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目前已有14个省区市文联成立了评论家协会,5个省市即将成立类似协会,其他一些省区市文联也着手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努力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要在巩固已有文艺评论阵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文艺评论版面、开设固定评论栏目、加强网站建设等,不断扩大文艺评论阵地,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开展健康评论提供更多平台,努力使文联系统的文艺评论工作更具影响力。
四是建立健全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国文联系统文艺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最新文艺动向动态;更加重视调研工作,及时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努力改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奖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示范作用;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各团体会员在文艺评论工作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提高评论工作的实际效果。
中国作协七项工作推进文艺评论
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和评论在与文艺创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中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结出了累累硕果。
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以及文艺的繁荣,都对文艺理论批评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文艺理论批评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新月异、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面前,在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面前,如何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如何立足于中国现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避免拜金主义的影响,抵制商业炒作、人情批评,保证文艺评论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何密切文艺理论批评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避免自说自话,曲高和寡。
中国作家协会近期将主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第一是抓理论武装。第二是抓人才培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今年将继续举办一期文学理论评论家中青班,培养文学批评人才;在“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选编工作中,对有志于文学理论评论的新人予以特别的关注。第三是抓奖励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改进评奖工作,为激励文学理论评论成果发挥作用;在“文学创作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加强对文学理论评论申报项目的扶持。第四要抓理论热点的把握和应对。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文学理论评论热点研讨会议,引导文学理论批评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第五要抓优秀作品的推出。第六要抓社会评论力量的整合。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各地的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情况调查,试图建立文学理论批评人才库。我们还将定期理论评论选题,以外聘专家的方式,调动各方面人才为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评论施展才干。第七要抓理论评论园地建设。继续发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报刊、网站的作用。
文艺评论应肩负起引领作用
陈晓光(文化部副部长)
66年前,同志在他著名的《讲话》中,特别从文艺评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辩证关系入手,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当前,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艺评论的力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应该切实提高和增强文艺批评的水平和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真正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这个重要作用体现在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大兴盛,必须要有包含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基本思维模式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文艺作品是这个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艺评论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导向,就必须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自觉的追求。
其次,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和建设的主体,又是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评论要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出发点,大力倡导和激励那些能够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创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文艺创作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文艺评论要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引导艺术人才健康成长、引导艺术创作积极关注现实题材等方面,积极发挥批评、引导的重要作用,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更好的舆论环境。
大力构筑文艺评论主阵地
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于开展文艺评论,传播文艺评论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影视应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切实成为文艺评论的主阵地。
一是要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具体体现,是确保文艺创作导向的重要手段,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播出时段、资金物力、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大对文艺评论节目的扶持力度。
二是要明确任务。中央电视台要继续办好《文化访谈录》等文艺评论节目,各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文艺评论栏目,在文艺栏目中增加评论内容,各级广播影视报刊和网站要积极开辟文艺评论专栏,广播影视创作单位要经常举办文艺创作座谈会,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搭建平台、开通渠道、提供更大的传播空间。
三是要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文艺评论机制,实现文艺评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权威化。文艺评论有着其特殊性,既不同于新闻评论,也不同于文艺节目,要建立正确的文艺评论节目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按照收视率来评价文艺评论节目。要把文艺评论工作同收听收看、节目监管、评奖评优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文艺评论对于促进文艺繁荣,促进广播影视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是要提高水平。要切实改进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制作手段,要深度,不要肤浅;要生动,不要生硬。文艺评论贵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要摒弃吹捧、客套、敷衍、空洞,抵制有偿评论、人情评论,敢于批评,善于批评,不断提高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和战斗性。
五是要建设队伍。要把那些政治坚定、眼光敏锐、勇于奉献,懂文艺、懂评论的优秀人才安排到文艺评论岗位。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待遇上对文艺评论工作者给予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严肃、理性、积极、健康的评论作风,从而真正担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提高受众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的重要职责。
深化出版改革促进文艺繁荣
李东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我结合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出版事业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召力大,亲和力强,影响面广,因此,文艺和文艺出版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当前,加强文艺工作和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尤为重要,必须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同志《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使文艺工作和文艺出版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完成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出版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以深化出版改革为动力,以内容形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图书。党的十六大以来,文艺图书的出版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但尽管如此,这类图书的出版增长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促进文艺图书的更大发展和繁荣,必须加快出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鼓励、表彰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的出版,鼓励自主创新,包括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创新,以增强文艺作品图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要大力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出版队伍的建设,为文艺与出版的繁荣提供重要保证。文艺出版队伍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文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能够为他们多出优秀作品提供良好服务。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文艺图书出版数量激增,有优秀的文艺图书,也有内容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图书。因此,书评队伍的建设也很有必要。这支队伍加强了,就能够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文艺发展规律和文艺出版实际,及时开展文艺图书评论,宣传优秀作品,总结创作经验,引导文艺创作,提高鉴赏水平,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和良好的出版环境。提升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
目前,文学批评总体上思维活跃,成果丰富,人才源源不断;就发展态势而言,其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存在相当突出的、亟待克服和改进的问题。
当前的批评显得思想力度不足,精神资源不足,价值坐标不明朗,审美能力不强,批评标准出现某种迷乱现象,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学现象的思想能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而这两种能力,与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厚薄是有直接关系的。批评的失血、贫乏、缺乏判断力,根子还在于它不能与各种丰厚的思想资源保持联系,没有整合和创造性转化能力,比如不善于从传统思想资源、外来思想资源、革命思想资源,包括民间思想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思想资源中不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坚实基础。
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必定要通过相互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在真正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气质和素养,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商业利益、体制化生存方式和需求的驱动,使得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各种操作与“社会资源交换”的活动,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就要祛除这种私心的干扰,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直接面对作品,斩断作品与它的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理直气壮、明辨是非,才能无羁绊地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探究它的奥秘和文学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批评主体的选择和追求。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作为当代文学潜在的“导航者”和“守夜人”,文学批评重任在肩。
做好“五个调整”
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文艺评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提出“五个调整”就教诸位。
(一)调整评论家的生存姿态,调整评论家思考资源的采集方式。改变评论家现有的以书斋、会场为主要生存相,以书本、圈内研讨为主要资源采集地的生存姿态,真正投身到时代生活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其他与各种最新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使之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最丰厚的思考资源。
(二)调整评论的关注角度。近年评论的关注角度日益多元化,这很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突出真正的民众角度、草根角度。除了继续关注名家名作,关注黄钟大吕的重头作品,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媒体文艺、网络文艺,更多地关注群众中新生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现象,扭转评论缺位的尴尬。
(三)调整评论的表述方式。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文艺样式,具有自身独有的思辨之美、表述之美,这种表述之美应该考虑到民众接受的可能与接受的乐趣。这些年,电视、广播、网络各种评论性的人文话题节目流行,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可以说是对近年来文艺评论表述艰涩、接受渠道不通畅的一种逆反和惩罚。评论写作如何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语言为唯一表述资源和表述渠道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表述方式,是当务之急。
(四)调整评论的接受对象。现在,不少评论家心中的接受对象,首先是作者、出版社、圈内的同行,是学院与社会上的各种评审奖励机制。扪心自问,有多少评论家伏案为文时,心里面对面站着的是老百姓读者?为广大的普通的读者、观众写评论,让他们能读懂而且爱读,是我们的责任。这不是低标准,而是高标准,是一种写作姿态和人生境界。
(五)调整评论的传播渠道。当前大众其实已经以评论者的身份铺天盖地进入了各类新媒体,构筑了规模空前的评论园地。评论家如若自外于这个广阔的动态的平台,只能增加自身的窘迫。要克服对新媒体评论的轻视、歧视倾向。要有把这些评论纳入学术和艺术成果评价体系的新机制。
用《讲话》精神辨别“民族”与“世界”之争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历史经验和艺术常识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我国有些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如书法、传统文人画、京剧等,一时难以为其他民族的一般大众接受,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传播和国外有识之士的介绍,终究是会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通常说的“民族的”,正是指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气派的优秀艺术,而不是指那些民族文化的糟粕\(诸如男人留长辫、女人褢小脚之类\)。说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世界的”,并非夸大其词。20世纪以来,特别是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新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
那么,中国人借用国外现代艺术形式语言所做的艺术创造,能不能既成为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呢?当然可以。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它的内容是积极的、健康的;它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内在的联系。
在当代文艺批评中,关于民族的与世界的讨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鄙视本民族的艺术传统,以为只有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做艺术创作,才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另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只有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才可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对外来的新艺术形式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排斥。就目前包括美术界在内的我国文化界的情况看,这两种倾向都存在,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我以为,崇洋的“西化”情绪,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重温《讲话》,重读同志对民族传统和外来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辟论述,深深感到,它们仍然是指导我们解决当前文艺界有关“民族的”与“世界的”争论的指导原则。
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
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文艺理论批评的引领作用,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
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随着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入的渗透,金钱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文艺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面对众声喧哗,没有一种宏大的声音来引领将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谁来引领呢?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批评队伍,对于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艺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论批评需要慢功出细活,高投入,低回报,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仅以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现状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军旅文学批评和创作初步形成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好局面。可惜从90年代开始,便风流云散,后继乏人。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已逐渐显露:新世纪军旅文学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其发展却存在着体裁(长、中、短篇小说之间)、题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严重失衡,新人新作得不到及时评价,重量级的优秀作品得不到深入研究,问题得不到批评和警策等种种缺憾,长此以往,军旅文学将陷入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推开来看,当下文艺理论批评队伍总体状况亦不容乐观。
究竟该如何引领呢?从主观而言,首先要坚持职业操守、学术追求和道德底线,重塑理论批评者形象;而更关键的是加强理论批评工作者的批评能力。当前文艺现象五彩缤纷,各种思潮风云激荡,若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宏阔的批评视野、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创的文学思维,便难以构建体系产生大师,难以登高一呼引领风气,难以目光四射驾驭全局。从客观而言,应尽快改善当下的文艺生态环境,如建立去金钱化的艺术标准;通过主流的纸媒和强势电媒,提高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机制等。
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
李美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当代文艺批评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存在某些不足。今天,我们已不太容易读到独创而深刻的思潮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评论家越来越顾忌发出坦荡、中肯的忠言、诤言,甚至,一些评论家的人格底线和道德底线,也面临着考验和质疑。
由此,我们应该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心诚则灵”,“人无信不立”,诚信批评犹如暮鼓晨钟,入耳醒心,让被评论的对象发自内心地感佩敬畏,让读者引为知己。当以理服人的诚信批评遍地开花时,定能在公众中间重振评论雄风,再塑评论声誉,发挥文艺批评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显现文艺批评高屋建瓴的气质风度。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具有公信力的评论体系。评论工作者除了必备的知识结构、文艺才华外,还要有思想力量、人品素养。评论家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决定着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和文本质量。立言先立身,评论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坚守人格理想,摆脱物欲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空间。除了对社会和文化有责任感、有独立的思想、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评意识外,批评家最需要的,就是说真话的勇气。只有说真话,才能实现诚信批评。
评论要做到诚实和说真话,有时要摆脱文坛是非和人事的羁绊,要不怕被边缘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拥有表达的自主权和自由权。批评工作者要具备坦荡的心地、透明的人格、超脱的立场和光风霁月的情怀,还应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和击楫中流的胆识,敢于言人之难言,发人之未发,终生都与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依相守。
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
高满堂(国家一级编剧)
这些年来,我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突围》、《家有九凤》、《大工匠》,到最近获得广泛好评的《闯关东》,真实地表现百姓生活,积极地反映时代进步,在这种基本追求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视剧作品,成为我基本的创作理念。而这个理念的逐渐明确,就有着批评的推动。我们大连的电视剧创作有一个传统,就是一部电视剧的创作在构思立项的阶段直到作品形成、获奖之后,一直悉心倾听批评界的声音。批评的见解往往从项目之初就影响着创作的走向,甚至影响着项目的选择、取舍。在我的那些电视剧作品的创作中,我也于批评界的见解中受益匪浅。我重视与批评家交朋友,那种直言不讳、真诚袒露艺术见解、甚至在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之后仍旧肯于指出其中问题的评论家朋友。
创作与批评应当是齐飞的翅膀。尤其在文化市场成为文艺作品进入社会流通主要渠道、文艺创作需要在市场流通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形下,只有创作、流通、批评三者的和谐并进,才能最终形成整个文艺事业和谐发展的局面。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艺创作有着较高的自由度,也难免有不同思想、不同追求、不同品格、不同质量的作品充斥其间。我觉得,文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欣赏需求是必要的,但是,用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高尚的欣赏需求、引导社会的精神进步,更是必须的。作为一个作者,我不断提示自己努力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具有唤起观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情的进取欲望的作品,同时也不断忧虑着为数不少的情调低迷、艺术价值低下的作品不时涌入观众的视听。文艺需要在正常的竞争中用优秀的创作去证实、弘扬优秀的审美精神,也需要具有思想力量和论辩能力的批评去辨析创作的是非曲直、引导欣赏的好恶取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呼唤有勇气的批评,呼唤有良知的批评,呼唤有引导力的批评,呼唤有地位的批评。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互联网,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批评的格局。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专业批评者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其一,逃避新媒介带来的话语喧嚣,钻进学院的象牙之塔。其二,面对新媒介的挑战,进入大众媒介领域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利。
造成专业批评失效的原因众多,而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往往在于:第一,不少专业批评过于坚持原理判断而缺乏感性体验,无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情感认同;第二,过于执着于经典标准而不能与时俱进,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不能与当下读者/观众,特别是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艺术素养都完全不同的青少年读者、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第三,文风陷入文字概念游戏而缺乏更加平易、交流的日常表达;第四,艺术价值观保守、教条和偏见,忽视大众趣味以及大众趣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等。
与非专业的评论人相比,专业批评者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不仅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社会分工带给他的专业时间和精力,他完全可以成为架设文艺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新媒介环境下,专业批评需要重新自我反省、自我定位,重新进入文艺流通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专业权威。第一,要在尊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坚持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判断。第二,要在理性知识工具的帮助下,尊重艺术的感性经验。实际上,只有批评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达到某种契合的时候,批评才真正具有力量。第三,要在理解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重视与时代的同步。第四,要在各种功利主义的诱惑面前,保持批评的独立性。第五,要接受媒介环境的挑战,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弄潮儿。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是专业批评不可回避的选择。
建立一支专业的文艺评论队伍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文艺评论衰退已经很久了,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根本在于队伍建设。可以说,我们目前没有文艺评论队伍,从事评论的人员,大多都是“业余”的。
以前评论队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1、出版社、文艺杂志社、报社文艺部的编辑。这些人兼编辑与评论家于一身,不仅及时对自己编辑出版的作品予以评论,而且能够结合文坛上的同类作品比较短长,是很称职的评论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机构转化成企业了,赚取利润是编辑的首要职责,编辑家早已卸去“评论”的兼职,因为再从事“评论”就是不务正业了,所以现在很少看到身为编辑的“评论家”了。2、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以及艺术研究院、社科院文学所部分研究人员,曾经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力量,出现过许多知名评论家。现在,教学与科研成为主要任务,科研成果与职称晋升密切相关,并有课题经费作为后盾,从事文艺评论的兴趣和人员越来越少,偶尔为之也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而已。3、文联以及各协会研究室,原来主要是研究创作现状、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及时发出评论声音,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有影响的评论家。随着体制改革,研究室变为行政编制,人员也成为公务员,主要职能也由业务研究转变为公务处理与公文写作,因此,原来栖居在这个机构中的评论家也就失去了栖居的场所。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文艺评论,就要组织专业的文艺评论队伍。文艺评论是一种公益事业,就应当有专门的、专业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有编制,有名分,有评价机制,使他们的工作具有合法性、合理性,能够名正言顺、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从事这项工作,彻底改变目前这种“搂草打兔子”的捎带和业余状态,也逐渐改变那种有偿评论甚至有偿吹捧的不良风气,使文艺评论回到公正科学的轨道上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欲善其事,必先有“工”。
- 上一篇:鲁迅自嘲诗与解读
- 下一篇:思想与共产党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