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论曹操
时间:2022-07-14 07:46:00
导语:我看论曹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曹操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首当其冲的一人。同样,作为抱负远大、气吞山河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与曹操有着超越时空界域的“相似”之处;作为诗人,在行军打仗之际,一个横槊赋诗,一个在马背上吟诗,在抒发的思想感情方面,二人存在着内在蕴涵的“神似”之处。
一生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史功底,他不独对古典小说名著十分熟悉,并多有精辟的评论,且对《二十四史》、《昭明文选》等都很熟悉。他信手拈来的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令人十分赞叹。然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和批评中,他对曹操的诗歌似乎更为偏爱。不论是在生活中、会议上、行军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上,他都曾不止一次地谈到曹操。
一、在政治上,认为曹操是一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从曹操身上,汲取了不少政治智慧
在谈到曹操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时指出: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发展生产,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1]曹操这个人有政治头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谋远虑的政治举措。他不是光搞政治,也知道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上层建筑的。他在政治经济上采取的向人民让步的缓和阶级矛盾的进步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这对当时的人们是有利的。如他的《度关山》诗说:“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可见曹操以民为本的贤明思想是存在已久并发展而为歌咏的。其中的思想和理想是进步的。看来曹操也是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对于曹操政治上有益的做法,是积极灵活地采纳的,曹操在政治上的策略及措施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显示作为一代伟人所具有的历史家的深邃和政治家的胆识。
从不囿于传统的贬曹倾向而人云亦云。他针对人们掩盖客观历史事实的种种成见而为曹操鸣不平。认为,不能因为《三国演义》中有“拥刘反曹”的正统历史观,就否定曹操的民主思想的观点。毕竟,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其人与演义中、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有很大出入。还说:“殷纣王(通常称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部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2]认为曹操是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的,汉是没落的。”[3]为曹操翻案,这是以唯物观的科学眼光洞察历史而得出的惊世之论。
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哲理诗,表现了曹操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说:曹操此诗中的“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这都是唯物的。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又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曹操诗本身所蕴涵的不信天命,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朴素唯物论色彩,也是让无所畏惧闹革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极为欣赏该诗的原因。曾多次手书他欣赏的《龟虽寿》一诗鼓励他人。1927年,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他对鲁迅的这一精辟论断深为赞同。曹操的鸿才大志、文韬武略等深为所折服。论文网
善读历史,他能把历史读活,但他不是就史论史,而是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又可谓把历史用活了。曾一度潜心研读《三国志》,就是试图从中获取历史经验。他能灵活地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评点三国人物。如评论曹操骂人时说: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以这则故事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与曹操在政治上都主张法制。曹操的“尚刑名”就是在政治上主张法制。鲁迅也说过,曹操的“立法是很严的。”多次评曹操的言论中包含的观点之一是曹操利用集中在手中的权力改革恶政、推行法治、稳定社会发展等。他还指出:历史上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建立统一北方的巨大功业,就是凭借他手中集中的政治、军事力量并且杀伐决绝。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等著作中,强调共产党必须要用专政同国内外敌对势力作坚决斗争,依靠专政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不能不佩服的眼光与果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看在主张法制这方面借鉴曹操的某些做法就比较有针对性、可行性与价值性。
二、在文学上,认为曹诗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且慷慨激昂,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
曹操不仅武略泱泱,而且文才滔滔。曹诗表现出雄奇的魅力,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可看出他是把曹操作为建安文章慷慨风骨的典型。喜欢曹操的大手笔,他对曹操诗的喜爱,不仅是读其诗、吟其诗、诵其诗、书其诗,而且活用曹操的诗句于词的创作中。众所周知,在的时代,已很少有人再用古代的词牌来作词,但因的古典文学功底很深,加之又对曹操诗的偏爱,所以他本人在写诗时,能灵活地运用“脱胎换骨”、古为今用的手法,得心应手地化用曹操诗为己之新句,具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诗是四言诗,在后来游北戴河时,化用其诗句并改为七言:将“秋风萧瑟”扩变为“萧瑟秋风今又是”。颠倒了词序,并加了三个字,境界就不同了,其妙在于颇有历史的沧桑回音之意。既是触景生情,在凭吊古人,同时也丰富着《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的历史内涵。既加深了凭吊的意味,又让人联想到当年曹操的大气魄大手笔。也让人想起的诗句“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想起:“江山代有才人出。”“人生不过百年”等。真是人如沧海之一粟,渺乎其微。虽是重游古人之故地,追寻古人之踪影,但“物事人非事事休”。全词沉郁苍凉,在空间的展示和时间的转换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深沉思考,有人称之为“碣石情结”。
在情调上,我们可以看出对曹操的“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大手笔表现出的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很赞赏。作为一文学爱好者,我对与曹操诗文的宏伟非凡的气魄很是欣赏。
首先,对曹操诗的偏爱体现在:对曹操诗的手书题赠与吟诵褒扬。
他常借助手书题赠曹操诗以表对曹诗的喜爱。如他喜欢曹操的《龟岁寿》诗的激昂慷慨,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饱含哲理的审美价值。它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那种雄视古今、睥睨一切的豪情,跃然纸上,令十分喜爱。还喜欢曹操的《观沧海》等诗的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的气魄。[4]鲁迅和对曹操诗的通脱风格都很看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虑,想写便写出来。”对于以上文字,读过后均重笔画了着重线,还在天头上画着大圈。可见鲁迅和对曹操诗文通脱风格都很看重。
连游览魏旧墟时也与同伴们吟诵着曹操的《短歌行》以示凭吊之情。像这样把曹操诗挂在嘴边吟诵的,在他人,实不多见。可见,他对曹诗的欣赏有加。同时我们也可见他对曹操诗进行吟诵时有诸多共鸣,能得到诸多启迪与灵感,不单是表面上的,更多的是精神领域里的相通。
其次,喜欢曹操诗的现实主义的特质。
对曹操诗的现实主义特质的喜爱体现在他喜欢曹操诗歌对现实的关注,并善于用诗歌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人民,反映其精神境界,反映其政治理想。和曹操的诗词中都可频频见到他们对现实与战争的描写,都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段“史诗”。其间,我们可看到对曹操诗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的风格的认可与借鉴。同时,又能在曹操的基础上超越他,可谓是能灵活地汲取历史人物的精神神韵而又恰如其分地展现他的豪放自如的大手笔的一面。
古往今来,凡作家关注现实,自觉不自觉地把反映现实作为文学创作的任务,凡诗文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均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如《诗经》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即“风”(即“民歌”)这一块,它在《诗经》的305首中竟占到了160首。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从曹操诗中可看到《诗经》对曹操的影响,曹操继承并拓展了《诗经》及汉乐府民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因此,曹操的诗歌很为后人所欣赏。
在当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曹操等借助其政治上的领导地位,网罗了一批文人,提倡民间乐府诗,以乐府五言诗来表现现实生活,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风尚,首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时称“建安风骨”。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说话大胆,一扫汉代儒生的文章动辄援引经义的习气。可见曹操在诗歌上能提出有益的和革新的意见等,这对的诗文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在实践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升华。
曹操适逢乱世,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为当时具有革新精神的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他目睹了当时的现实,没有无动于衷,而是借助于诗歌来表达他的心声与感慨,通过诗歌表达他对现实的关切,对人民的同情,抒发其政治理想与抱负,以朴实无华的内容去展现战乱社会中的诗史般的《蒿里行》《苦寒行》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人民性,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疾苦,具有“史诗”意味。我认为,曹操的这种写作风格对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诗文内容的精神境界。
在丰富复杂的革命生涯和多姿多彩的情感生活中始终贯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不可摧折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影响到其诗词的创作倾向。这与曹操诗内容上积极进取精神相似。如若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我想,他们俩会以诗会友的。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诗中除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之情,也表现了他坚定不移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昂顽强的进取精神,尤能激荡起的博大情怀。如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中,那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无时不在。与曹操相比,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曹操的诗中,都表现了对人才的渴望,很相似。如曹操的《短歌行》、的《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干台。……)都反映了他们二人潜意识中爱才、怜才、惜才的意识。
同时,二人的诗歌中都有着忧患意识。透过其诗,我们不难发现,曹诗中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忧世之乱,忧才之失,忧己之志,并且将这种意识贯穿了诗人创作的全过程,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情感基调。我们从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质中可以看出。而毛诗中,从青年时家国哀痛、悲丧离别的忧伤到中年时的民族危亡、晚年时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忧愤。他忧时不我待,忧战将早逝,忧国际反华势力,忧多灾多难的中国社会,忧民族命运与人类未来。其忧患意识同样如一条隐行的线索贯穿其始终而又超越曹操的忧患意识,更具有大气魄。
的诗词从曹操那里获得了文学上的滋养和心灵上沟通,所以其诗词同样有着曹操诗的史诗美、哲理美、悲壮美,[5]同样有着属于他的伟大时代的主旋律,它再现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足迹。鉴于文学上的对话和精神上的相通冲淡了空间的距离,所以,就历史和文学的双重层面上讲,都是打内心里予以情感认同的,之赞赏曹操诗的原因也在此,既善于继承,更善于推陈出新的魅力亦在此。可以讲,的诗词在特定的时期仿佛是一根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其影响和作用无疑对继承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伟大领袖谈地名人名》原载《中州古今》1994年第2期
[2]斯图尔特∙斯拉姆:《的思想》第184页
[3]转引:宋培宪.与《为曹操翻案》[J].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
参考文献:
[4]权延赤.红墙内外[M].昆仑出版社,1989.6.
[5]马连礼.诗词美学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