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头脑 解思想“扣子”
时间:2022-04-24 02:15:00
导语:用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头脑 解思想“扣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是一所以培训军队政工干部为主体的任职教育院校,近年来他们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和军委、总部提出的加速培养高素质新型政工人才的总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创新理论课教学,取得了教学和科研双丰收。以下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授撰写的一组体会文章。
在动态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自2000年上半年以来,我院先后在师旅团主任班、军以上机关干事班、师以下宣传干事班等多个班次,开设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课;2002年3月开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二个专题课;2003年又开设了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系列专题课。这些课程深受学员欢迎。
在承担教学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全体教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力改进课程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度课程被评为学院优质课;2004年度被评为全军优质课,并获得全军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等重要媒体曾报道或介绍过我们做好“三进入”(进入思想、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工作的经验;有10余项研究成果在全国、全军或上海市获奖。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在动态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才能收到学员满意的效果。
动态地补充新内容,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党的创新理论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理论,是变化的而不是教条的理论,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理论。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变化,及时进行充实,这是讲授好党的创新理论课的根本所在。
一是及时把党中央和军委总部的最新重要会议精神贯彻到每个专题中去。比如,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及时把最新会议精神贯彻到讲授中,还及时把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教学中。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一结束,我们就把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扩大开放中重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新的精神贯彻到讲稿中。二是及时补充理论界研究的新观点。随着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理论界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思想。比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时代意义与价值;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等。在授课中,我们及时把这些理论界研究的新观点充实到教学中去。三是及时补充教员研究的新成果。近年来,我校教员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推出了一批新成果。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发展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社会主义信念学》等,以及邓小平人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两篇入选全国理论研讨会文章)等300多篇论文。通过把新精神、新观点、新成果贯彻到教学中去,使学员深受启发,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动态地跟踪学员思想,集体会诊解思想“扣子”
能否动态跟踪和把握学员的思想脉搏,运用创新理论,不断解决学员提出的新问题,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主要从三条途径“动态地跟踪”学员思想。
第一,对已毕业的学员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真实想法。我们利用外出讲课和下部队调研,了解部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情况。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他们对院校教学的具体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当前官兵关心的热点问题分析得还不够解渴;二是联系部队现实问题还不是很紧密,有时出现“教员讲的,不是我们所要听的,而我们所想听的,教员又没有讲”的情况。这些非常好的建议,对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第二,对在校学员通过课前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了解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员思想中的疑难问题。2002年,我们对在校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80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梳理,归纳出四个层面的问题:在观念层面上,有的还存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情况;在思想认识层面,还存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已经差不多了的感觉,有的还认为党的创新理论是治党治国的,与军队关系不大;在理论层面,有的还认识不到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弄不清楚继承点和创新点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层面,有的对党的创新理论能够解决当前社会的腐败问题、党风问题感到有疑虑。而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学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应该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城乡贫富差距的问题。有的学员认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很好,担心的是能否实现等等。第三,收集学员从部队带来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入学前,总政治部要求学员入校要带来“三份”材料,即带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带来个人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带来本部队在思想政治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政治工作方面被军委、总部和大单位宣传推广的典型经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当前部队关心的热点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例如,有的官兵对部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有的在怎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的训练与建设上存在疑问,有的不能正确看待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等。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我们动态地了解学员在思想认识上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员开展理论研究,集体“会诊”,开出“药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学员听后心悦诚服。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站在理论的高度,入情入理地分析,学员才感到“解渴”,只有教员常讲常新,学员才能常听常新。
动态地改进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四堂”联动功能
动态的教育方法,是指开放式的教学,具体来说是依托“四个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和网络课堂。
一是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使学员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着力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和提高政治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模范实践者和优秀传播者。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锻炼、提高的平台,发挥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作用。每期学员我们都要组织开展“五个一”能力训练活动,即每个学员在校期间写一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一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一份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一篇演讲稿、一篇文体活动计划。通过第二课堂实践锻炼活动,不仅提高了学员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打牢了岗位任职的基础。三是走进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上海的教育资源优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学员理解、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伟大作用。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浦东新区的领导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上海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同时,组织每期学员参观上海科技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开发区;参观上海孙桥现代化农业园区和上海康桥农村。通过走进社会大课堂,开阔了学员视野,现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了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提高了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四是运用好网络课堂,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开展网上学习,组织网上交流,举办网上论坛,利用网上资源,不断拓宽了理论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把党的创新理论制作成网络课,开展校园网上答题等活动,力求教学生动活泼。
许多学员反映,通过在我院的学习,进一步打牢了理论根基,并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了坚定的政治信念;转化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了为官做人的行为准则。
在学习和研究的统一中深化理论教学
1998年秋,党中央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曾指出:深入的理论研究,准确的理论宣传,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要条件。实际上,这也同时向我们提出了自觉坚持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统一,努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教学效果,适应学员需要的时代要求。
加强理论学习,着力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理论工作者的必修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需要努力学习这些创新理论。因为这些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必须既从总体上领会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其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搞好“三个结合”:一是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及各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二是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选学马列著作与著作、了解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结合;三是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等同志重要讲话以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结合。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十六大主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这是我们每个同志尤其是政治理论教员必须牢牢掌握和认真落实的。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紧紧抓住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决策,真正“吃透”创新理论的基本精神,也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教学注意力进一步凝集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与光荣任务上来。
当然,理论学习的落实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深化。深入的理论研究,准确的理论宣传,是促进院校理论教学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研究”又是“宣传”的思想前提。一方面,必须密切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认真用学术界崭新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用自己对创新理论的正确理解、阐发和研究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以新思想和新理论武装学员头脑,而且进一步增加其对创新理论的可信度和亲切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渗透力,使之在大家头脑中牢牢扎下根来,内化为不可动摇的信念。这些年来,我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密切结合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出版了《邓小平哲学思想》、《发展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化》、《军官能力建设理论研究》等多部著作;同时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杂志、《文汇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许多重要刊物公开发表了《“三个代表”的价值特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求真务实的时代价值》、《能力的价值取向刍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考》等100余篇论文。这些论著时代性强,内容丰富,有些还入选了国际性和全国、全军性学术会议,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获得过国家、军队以及上海市有关教学科研奖励。它们被运用于教学后,不仅使自己增强了讲授的理论底蕴,扩大了学员知识面,也进一步增进了学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度与接受率,效果十分明显。
这里还应该看到,在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中坚持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统一,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本质要求。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本身具有开放性,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任课教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创新精神学习、研究、讲授创新理论,引导学员联系实际自觉运用创新理论,对于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把握四个环节中引导学员真学真用
搞好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把握四个环节,引导学员“真学”,在深刻领会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性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引导学员“真用”,在改造主观世界,解决部队面临的现实问题上见成效。
一是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员深刻理解理论的“创新性”
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履行的新的历史使命,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时代内涵,充分认识这些理论的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例如,邓小平理论“创新性”认识,我们主要讲清,正是在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社会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使学员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是把握理论体系的时序,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性”
党的创新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时序性层次,各个层次都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主要内容,每个层次的各项内容以及层次间的各项内容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地存在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之中的。因此引导学员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就能使学员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按时展要求在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员把三代领导核心和同志的有关论述结合起来学。例如,邓小平在引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针对西方腐败文化的渗透,及时提出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思路;同志依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改革开放处于关键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讲话中,第一次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治国方略。从而使学员深刻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继承性和发展性。
三是把握现实问题的答疑,深刻体会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
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也就把握了创新理论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下大力弄通我们党是怎样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色,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结论的。为此,我们把握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环节,引导学员在领会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收到良好效果。例如我们在解答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论述与“将公平公正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主要任务的论述”是否矛盾时,我们把握精髓,进行答疑,使学员认识到前者是解决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效率”问题;后者则是进入新世纪不同利益群体收入差距拉大等情况下,在强调效率的同时,着重解决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公平”问题,这正是党的创新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四是把握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员在实践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紧密联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实际,突出解决好“入党提干为什么”的问题,以理论上的坚定促进理想、信念和政治上的坚定;解决“工作职责是什么”的问题,做一名全面合格的党员干部;解决“为人做官怎么干”的问题,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引导学员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在解决部队面临的现实问题上花力气;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探索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规律上出成果。
注重阐述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理想信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不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列宁就此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的原则。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传播,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成为重要课题,党中央及时启动马克思主义工程,为这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氛围。
事实证明,要搞好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反省我们的教育,其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在科学性的揭示,往往只注意强调坚持的原则、坚守的党性、把握的实质等,却疏于对与这些原则、党性、实质等有机耦合的科学性的阐释,使这类教育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说教。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鲜明、突出的科学理性,为理想信念教育展现了新的境界。
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的显著特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蕴涵着深厚的科学底蕴。揭示其科学内涵,对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意义重大。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在于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评价,特别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人民普遍的生活状态成为衡量发展的最重要标志,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当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获得丰富的公共产品,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提升就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而是一种整体的提升,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推进,社会主义的文明。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在于对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科学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均衡、不协调是一个普遍的难题,社会主义也需要破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导致了城乡的分裂,社会失衡。社会主义走新的发展路径,但工业化的积累是绕不过的关口,像中国这样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除了依托农业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外,别无选择。为什么我们也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发展?为什么强调工业反哺农业?为什么“三农”问题是事关发展全局的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科学发展观从科学的角度,从探索规律的角度,对城乡发展的协调、地区发展的协调、利益群体的协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协调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阐释。我们应该领会到这些阐释中渗透的科学精神,察看到其理性的光辉,应该坚信它所承载的理想信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性还在于大胆地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的科学成果。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著名报告,到L·布朗推出第一部可持续发展专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从联合国环境署1987年5月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对可持续发展的阐释,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均成为我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正是站在这些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才展现出更为深刻的科学理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也是对中国发展难题典型的科学应对;提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更是科学的理性结论。
从这些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内涵中,我们就能够得到认识的升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寓于崇高的价值原则中,它更是承载于科学的理性之上;社会主义不仅以美好的愿望来团结人们,凝聚人心,更是以反映和揭示客观规律,不断地解决面临的困难,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来为人民大众创造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这正是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所在、号召力所在。
- 上一篇:地方党委工作部门的工作方式转变
- 下一篇:做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