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论”串讲讲义3
时间:2022-08-29 04:16:00
导语:“思想概论”串讲讲义3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的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的中国革命。
(二)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是因为: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武装斗争是中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2.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第三,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军队的官兵基本是穿军装的农民。
笫四,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但在同一原则下,武装夺取政权走什么道路,则基于各国条件的不同,而不应强求一致,应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依据本国的具体条件而定。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分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一方面,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城市与乡村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中国的中心城市,不能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控制全国的经济与政治;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的发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其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2.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
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
3.“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农村根据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已基本形成。
(四)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①基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
人民军队的性质: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的工具。
人民军队的任务:打仗、做群众工作、开展生产(筹款等)。
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与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相一致,还须在方法上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民主,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①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的中间阶级。中国无产阶级不能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
②理论上遵循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另外,敌人的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农村薄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国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带来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可以结成同盟,中等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可以到向革命,可以争取。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参加统一战线。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标志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组成部分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主张新三民主主义的爱国者。组织形式为改组后的国民党。
第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前中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国民党的集团。因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广泛,凡抗日的都可以参加。因此,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有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开明绅士等,都可以加入到抗日民族资统一战线中。
这个统一战线与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二是国共两党各有政权和军队的合作;三是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只能采取遇事协商的方式维系合作;四是国共两党经历了三年合作、十年分裂后的再度合作,双方都有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五是处于有利而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上述特点要求共产党必须处理好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以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重新建立一个国民党反动的独裁统治。所以,打倒,解放全中国为革命任务。因此建立了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参加者也十分广泛,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蒋爱国分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订和通过,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有两个条件:(1)领导同盟者跟共同的敌人作斗争;(2)给同盟者物质、福利,不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同时要给以政治教育。
2、两个联盟:以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农联盟为基础,是主要的;劳动者同非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是必要的,是次要的。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有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4、建立抗日民族同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实力派、开明绅士)、孤立顽固势力(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同顽固派的斗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争取中间势力的三个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团结他们,尊重他们的利益;③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5.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应当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就党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它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党在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华民族先锋队,是因为它不仅为中国工人阶级谋利益,而且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谋利益。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全民族的先锋队是一致的。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从我国具体国情的客观实际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
在我国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许多特殊困难。
1.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因而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2)中国的工人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工人贵族阶层,除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因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
(3)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从而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继承、发展了的建党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建党理论。
2.特殊困难第一,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第二,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第三,共产国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不适当的干预,加上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
(三)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车东建党思想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3)为了克服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围难
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
首先,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其次,倡导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政治化、科学化”。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纠正政治和组织上的错误。
其三,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其四,要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后,整风运动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1)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致。
(3)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的统一的关系。①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一方面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须反对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3.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1)理论联系实际;(2)密切联系群众;(3)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①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的中间阶级。中国无产阶级不能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
②理论上遵循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另外,敌人的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农村薄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国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带来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可以结成同盟,中等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可以到向革命,可以争取。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参加统一战线。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标志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组成部分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主张新三民主主义的爱国者。组织形式为改组后的国民党。
第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前中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国民党的集团。因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广泛,凡抗日的都可以参加。因此,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有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开明绅士等,都可以加入到抗日民族资统一战线中。
这个统一战线与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二是国共两党各有政权和军队的合作;三是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只能采取遇事协商的方式维系合作;四是国共两党经历了三年合作、十年分裂后的再度合作,双方都有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五是处于有利而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上述特点要求共产党必须处理好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以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重新建立一个国民党反动的独裁统治。所以,打倒,解放全中国为革命任务。因此建立了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参加者也十分广泛,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蒋爱国分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订和通过,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有两个条件:(1)领导同盟者跟共同的敌人作斗争;(2)给同盟者物质、福利,不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同时要给以政治教育。
2、两个联盟:以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农联盟为基础,是主要的;劳动者同非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是必要的,是次要的。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有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4、建立抗日民族同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实力派、开明绅士)、孤立顽固势力(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同顽固派的斗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争取中间势力的三个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团结他们,尊重他们的利益;③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5.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应当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就党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它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党在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华民族先锋队,是因为它不仅为中国工人阶级谋利益,而且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谋利益。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全民族的先锋队是一致的。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从我国具体国情的客观实际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
在我国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许多特殊困难。
1.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因而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2)中国的工人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工人贵族阶层,除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因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
(3)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从而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继承、发展了的建党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建党理论。
2.特殊困难第一,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第二,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第三,共产国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不适当的干预,加上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
(三)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车东建党思想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3)为了克服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围难
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
首先,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其次,倡导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政治化、科学化”。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纠正政治和组织上的错误。
其三,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其四,要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后,整风运动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1)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致。
(3)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的统一的关系。①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一方面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须反对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3.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1)理论联系实际;(2)密切联系群众;(3)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 上一篇:“思想概论”串讲讲义4
- 下一篇:“思想概论”串讲讲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