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05 04:01:00
导语:对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正文】
理论界对思想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产生的理论成果也相当丰硕。但这两年来,理论界又出现了一种贬低、思想的奇谈怪论。此类情况说明,思想的科学定位问题还没有取得完全的共识,人们还没有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对此,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谈谈以下的话题。
一、如何评价与思想
正确评价与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必须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
1、摆正功过是非的位置,正确对待晚年的错误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使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思想。没有,“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8~149页。)。“中国出了,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注:《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册,22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的伟大功勋永远不可磨灭。
但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正确评价的伟大功绩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评他的错误,但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要摆正的功过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给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01~302页。),要充分肯定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本末倒置。晚年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即使在“”中,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过一些具体错误,提出过一些闪光的思想,如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维护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能因为否定“”而否定在“”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责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结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各条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工作,恢复了正确的政策,纠正了他的错误的理论,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准确理解思想的科学涵义,正确处理思想与的思想的关系
和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思想并不矛盾。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思想科学涵义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思想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规定: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准确理解了思想的科学涵义,就知道思想与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后者是指个人的思想。既然是个人的思想,就会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不科学的。尽管在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思想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思想是个人全部结论和个人观点的总和。只有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属于思想的范畴,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的言论和观点则不属于此列。区分了思想与的思想,就会把晚年的错误与思想区分开来,就不会因为晚年的错误而贬低、否定思想。
3、完整把握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避免割裂、简化思想
思想是严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它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把思想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合战争和革命年代而不适合和平与发展时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当然,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思想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思想。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有些人只认同接受关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论,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却颇有微词,或认为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或认为经济建设的理论未能变为现实而无指导价值。对此,我认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是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他说,如果你搞了五六十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思路相当清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选集》,第5卷,267~268页。)这一理论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党的八大第一次较为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八大后,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选集》,第5卷,377页。)。于是,全党工作重心在八大后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不是几次“跃进”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他根据生产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定量考察来研究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特征问题,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注:《著作选读》(下册),827页。)根据的这些想法,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3、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指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注:《选集》,第5卷,400页。)。探索出的这条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道路既不是通过“羊吃人”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发展工业化的西欧式工业化道路,也不是通过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苏联、东欧式工业化道路,而是一条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还开创了世界上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4、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先驱,他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构想。主要有:
①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知道上海、天津出现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后明确指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设私营工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把他的这个设想称为“新经济政策”。
②冲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允许地方和企业搞一些“独立王国”,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③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④创造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三结合。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在时代开花结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辛探索。因为他们的探索不仅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避免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而且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分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纠正了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理论,继承了正确的思想,把当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抱的愿望逐步变成了现实。
三、思想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思想与马列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他是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的。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因此,思想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的思想体系,而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没有提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之一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相结合,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继承马列主义,不是固守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高度求实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有人说没有很多马列著作的藏书并由此断定不是马列主义者。这反映出这些人恰恰是没有领会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把握马列主义的本质。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见解、新观点,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与、思想有着三重关系:一是继承。就是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为科学原理的思想,包括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邓小平理论大部分内容是直接以思想的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的。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纠正。主要是纠正了晚年的错误,把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背离思想科学轨道的重新纳入思想的科学轨道上。纠正错误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三是发展。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摆正那些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原有体制的禁锢,开创新的局面。总之,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不了解思想就不能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前进的三座里程碑,是我们党的三面伟大旗帜。三面旗帜一面也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
- 上一篇:邓小平论与思想
- 下一篇:经济思想中的西部开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