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领域的启示

时间:2022-04-21 11:13:56

导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领域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领域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原理和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带有一定的辩证否定观,同时又概括了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不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观,实现与中国相结合的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强国文化,加强对国家文化的自觉性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感,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下的文化观为指导的正确选择。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影响,更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文化强国、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词】文化观;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劳动以及参与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总和,这就首先明确了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本身,其次又明确了文化的创造过程是参与劳动和交往。人不能是孤立存在,从根本上来讲,人即为所有社会关系的整体总和,在这种社会关系里,创造的过程中持续总结规律经验,最终创造出来的就是文化。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就在持续加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地促进、加强国民群众对其文化的自觉和自身文化的自信。我国在继续坚忍不拔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的国情,开创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强国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底蕴内涵

作为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将唯物史观作为其理论的根本前提,强调的是要从世界观的角度出发,来认知和研究社会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不断总结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而能够将其为建设社会文化提供有益的指导。在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是从来实践中而来,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并被实践不断地反馈检验其真理性,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这种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成果,这一过程又叫作对象化活动,同时又在这种创造活动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总结规律,并为下一次的对象化活动积累经验、创造前提,这种经验规律即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精神文明成果,又叫作文化。马克思主义基础下文化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也包含着辩证思想,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人类文化,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能反过来影响社会实践的进步。作为发展的观点,文化作为社会实践得来的产物,在产生过程中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同时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一切发展成果都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又对经济发展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当社会文化成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就会推动社会的经济长足发展,反之可能会起到阻碍作用,制约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总结优秀的历史经验,同时具有对落后腐朽文化的强烈批判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为群众主体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仅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类文明,更创造出了优秀的精神类的文明成果。人民群众使用劳动工具,通过劳动过程,将社会的自然财富转化为人类提供生存、生活条件的物质财富,在这一过程中,又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劳动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又直接创造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工具,同时为他们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必须要首先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长久的发展历程不断积累了多元的文化成果。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更是千百年来无数领导人不断的坚持和追求。改革开放初期,秉持着兼容并包的思想策略,大胆地做出开放决定,一时间国内外的多元思想充分涌流,相互激荡。彼时在紧紧抓牢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为精神文明同样也是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重要部分。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同样不可或缺。为了实现教育强国,党和国家做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即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并且规划出面向全体人民群众的义务教育政策,将资源极大程度上往精神文明建设方向聚集,从经济条件上克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切阻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彰显出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道路方向,这一点明确了我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具备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先进文化的提出,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发展特性。先进文化即是反映时展要求,激励社会长足进步,并且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诉求的文化,同时因其自身的科学性,又能够不断地指引其他各种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十八大以来,世界发展态势大交融,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境下,我党提出了具有大格局的情怀与世界全人类范围担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针。明确了当今的政治格局后,深知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和大国担当是能够影响世界整体格局的重要因素。这时仍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时将生态文明的建立与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文化产品样式不断丰富,生态效能也在不断提高。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议》中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及其产业,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就意味着,要始终在意识形态范畴下,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指导的地位,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能够加强和深化人民群众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激发和促进人民群众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将人民群众的身心凝聚起来,增强民族团结;新时期不断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正是因为国家的文化产品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关键载体,也能形成科学先进的文化产业。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了,更是逐步转移到文化领域,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话语权也成了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我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给中国革命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就是因为牢牢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最根本、最精髓的核心,它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克服多种错误文化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所以是先进科学的文化观念,就在于它是坚持实践基础上的文化观,它首先就要求要以各国基本国情的现实条件为转移,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不断升级,也使得能够通过电子技术多方位、及时地了解全世界各地的状态,在丰富国民思想内容的同时,也给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冲击,主要表现为和民族虚无主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当受益于改革开放成果的80、90后逐渐成为承担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一些西方凸显个性的价值观慢慢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必须要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肯定思想价值多元化的同时,坚决抵制如拜金、享乐等错误文化观及价值选择的不良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提出,其思想是为无产阶级“量身定制”,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是被其创造和为其服务的。不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党要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更要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文化时也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放在首位。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又是文化成果的受众,因此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实现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充分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文化的发展是与我国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成果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给人们带来了新鲜资讯和多元文化。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多元思想的传播媒介,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将其转换成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社会发展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必须要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和监管以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的目的。现阶段,我国位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节点上,必须要物质及精神文明两手抓,以达到社会全面发展的健康态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坚持其主导地位,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指导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思想、新理论,同时又能创新文化成果,反映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独到的智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61.

[2]田贵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三维解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祥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刍议[J].理论观察,2020,(4):115-118.

作者:郭聪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