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分析

时间:2022-04-21 11:09:29

导语: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方面中形成的一整套治理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内容包括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等重要研究理论。以相关理论为核心,共产党人结合实际发展状态,最终打造了科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不仅实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发展目标,同时也在民族治理理论发展阶段内发挥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

1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的形成

《共产党宣言》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正式进入成熟化发展阶段,同时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开始进入相同发展历程。在《宣言》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就如何解决民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中最直观的斗争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在民族解放运用之中。在马克思看来,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就是由于阶级的产生导致的,只有消灭阶级,民族对民族的剥削才会最终消失。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为某个民族服务的,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建立在全人类高度之上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解放问题受到了马克思的关注,《共产党宣言》在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进行指引的同时,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着指导。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俄国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苏联建立之后,列宁沿袭着马克思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思路,同时进行了深化,针对苏联境内复杂的民族问题,列宁提出了“民族自决权”这一概念。民族自决概念用今天的话简述,即被压迫和殖民统治的民族具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和选择,与美国《宪法》中“人人生而平等”相似,殖民之下的民族也是人类,拥有获得幸福和平等的权利。列宁强调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的通例和常态,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民族运动的核心发展方向,所以,任何情况下,不能忽略经济因素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作用。“民族自决权”在实行之后,极大的激起了苏联内各民族的共鸣,民族首领纷纷响应列宁的号召,这也使得苏联在建立之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稳固,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增添了生命力。赋予“民族自决权”这一方法不仅在解决苏联民族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同时也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列宁对“民族自决权”进行了初步深刻的阐释,确立了无产阶级“民族自决权”的基本原则,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的理论,对后来其他国家无产阶级解决本国民族问题、争取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实现民族自决,社会始终抵制各种由外部因素影响民族自决的行为,例如殖民者的暴力侵占行为和利益组织的非正义侵占行为等。并且社会民族党将没有任何条件地承认任何民族自决自由斗争,但支持和帮助殖民民族或弱势民族并非社会的第一要义,促进各民族无产阶级自决才是社会在实现民族自决中的首要任务。列宁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治理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统一了起来。

2民族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深受苏联影响,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照搬了苏联的民族治理模式。在1922年主张建立联邦国家,参照民族自决方法提出了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民族自决的主张。然而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却发现,苏联的方法不适配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在1934年红军长征期间,在少数民族地区行军作战的经历使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广泛地接触了少数民族,在艰苦的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1937年后,中国抗日形势严峻,面对着国民党的围剿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1938年10月,同志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如何使存在的国内民族问题得到解决,其表示,多个少数民族应当与汉族享有相同权力,在原则一致条件下,各自管理自身事务,但始终与汉族共同形成统一化国家。如果部分区域范围内属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混合居住状态,则需要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共同组建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务管理,包括对各民族关系进行调节等,各级政府委员系统中也应当为其保留相应位置。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我国民族治理政策开始与苏联的民族政策相分离,中国化的民族治理理论正在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同纲领》正式,其明确表示,在我国区域范围内,拥有多个少数民族,政府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中也能够看出,全国各民族群众都希望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后续发展阶段内,民族区域自治也被纳入我国宪法管理范畴,因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而且在解放区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一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体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组建,其也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储备丰富经验,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以及民族乡镇等。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出台,不仅对民族自治区域进行划分,同时也提出民族乡能够对相关体系起到一定补充作用。后续发展阶段内,又先后成立了四个民族自治区。二是加大民族团结深度,要求少数民族地区也要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问题,成立更多民族自治区域。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自治区的筹备时间一般都用了二三年的时间,经过各级干部、上层人士和群众反复地充分协商,使得这些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联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在酝酿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总理亲自做广西汉族和壮族代表人士的工作,深刻地阐明了汉族与壮族“合则双利,分则两害”的道理,并指示要把这个问题提到省、县、市的人大、政协以及广大群众中去讨论,以达成共识,使自治区的建立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党的十八大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具体实践

自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各少数民族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被不断激发,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成立不仅巩固着新中国的政权,还为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安定提供着制度保障。在70年的实践中,共产党人在民族治理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一致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民族治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的指引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民族治理理论迎来了新的发展。在民族治理上,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区域的发展,先后于2014年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其主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相应阐述,并提出了“两个结合”发展目标,即将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地域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这些条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同时也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一部分党章内容进行调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覆盖其中。简单理解即是,中华民族团结事业发展阶段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会得到相应完善;2019年党的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并且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同时对于祖国的边陲地区,尤为关心,先后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擘肌分理地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治藏方略,即做好西藏工作,时刻围绕在党中央周围,走民族区域自治发展道路,并将治边稳藏战略作用全面体现出来,这些真知灼见,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的光芒,又显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于民族治理理论的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被激发,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各少数民族跟随者改革的步伐,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民主权利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进行民族事务的处理,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了更为明晰的制度保障。同时在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可以和汉族一道,推选本民族的人民代表。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选举人大代表规定,自治区和聚居少数民族的省,在进行全国人大代表选取时,可以另增加百分之五的代表名额,此项规定是切实地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及维护中华民族各民族团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热情,少数民族代表的增多正是这一情况的有力佐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我国的实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人民劳动生息在祖国的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共同发展,并在不同民族之间打造紧密的经济文化发展关系。通过长期的经济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基本达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程度。这就为我们创造了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条件。第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各民族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各民族有效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不可否认,各民族团结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第三,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完全满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要求。受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几乎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完全单独地聚居在一个地方,而某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有多种民族成分。只有民族区域自治。才能使人口多的民族以及人口的民族,在享受的民族自治权利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5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综合考虑了各民族发展关系要素,尤其是近代中国革命的进程及社会和政治经济条件所共同决定的,是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在70年的发展中,少数民族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着国家统一的同时又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发展步伐。事实证明,中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的,在新时期,我们更应矢志不渝的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推进民族地区取得更大的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黄仲盈.制度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三个自信”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2015,(02).

[2]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4]国家民委.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0.

[5].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Z].2020.

[6]赵海静,张翠娟.民主改革以来的西藏民族工作实践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作者:曹猛 单位: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