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探析

时间:2022-04-02 10:46:30

导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探析

[摘要]在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群体成就自我动机弱,存在着成功角色定位偏差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蕴含着女性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实现等思想观点,对当下女大学生成功成才具有导向、激励作用。高校应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整合多方力量,帮助女大学生定位自己的角色,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大学生;角色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与梦想,这是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具体表现。女大学生是未来妇女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基础,对女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心理素质等多方面思想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观点

(一)肯定妇女地位,深刻认识妇女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占社会人口总数约一半的妇女与男子一样,都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注重妇女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社会精神文明创造中的重要贡献,也十分重视妇女在人口生产与家庭稳定方面的特殊贡献。妇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伟大贡献必须得到全社会成员的充分尊重与保护,也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与正确评价。强调,广大妇女是实现中国梦、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妇女应该发扬“四有”精神,寻求全面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二)妇女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一个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其家庭与社会地位。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提高妇女地位的必然选择。妇女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妇女过多参与家庭劳务,极少参与社会劳动,丧失独立的经济地位,易遭受不平等待遇。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列宁说:“必须让妇女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这样,妇女才会和男子处于同等地位”。妇女解放,就是寻求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条件,而参与社会劳动是妇女获得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三)男女平等。马克思曾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类社会的整个文明程度。”[1]妇女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妇女解放事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20世纪末,我国把男女平等确定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肯定女性在社会生产、人类繁衍等方面的贡献。《妇女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妇女应该享有六大基本权益,促使每一位妇女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依然充满艰辛的挑战,这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四)妇女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应该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把恋爱、婚姻、家庭中的两性关系状况作为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尺度。妇女在恋爱婚姻家庭中争取独立自主,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事实上的男女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平等地位。当下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化现象及社会转型的冲击,要求妇女把个人价值与婚姻家庭质量相统一,建设一种以爱情为基础、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新型婚恋家庭关系。

二、女大学生成功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女大学生成功角色的定位深受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双重影响。首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观念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一方面,女大学生在自我定位追求成功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与自我冲突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成才欲望严重弱化,甚至产生成功恐惧心理。其次,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女大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及外在环境影响,往往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成长成才。最后,当今时代大众媒体盛行,制造了刻板的性别印象,反复给人们灌输着“男人的世界是社会,女性的疆域在家庭”观念,难免影响女大学生对成功人生的理解。(二)学校教育因素。高校是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女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使她们缺乏主体意识,成功欲望不足。现阶段,性别教育、女性教育等已经出现在高校教育体系里,但普及性弱,发挥不了应有的实效。目前高校教育模式注重知识技能灌输,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思想教育等方面难以给予女大学生群体应有的启发与指导,使得她们经常在自己的性别角色、职业定位、人生规划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三)家庭因素。女大学生成功角色的定位与父母因素、家庭教育模式、经济条件等息息相关。父母的经济收入、社会职业、文化程度、思想特征、性格特点等直接影响子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2]一些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低、独立性差、互助精神弱、悦纳别人程度低、攀比虚荣心盛、贪图安逸享受等特点,说明女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四)自身因素。女大学生在定位自身角色、追求成才之路上必须切实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克服不足,成就更好的自己。调查数据显示,相当多的女大学生存在角色定位不准、女性意识缺失、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等问题。普遍而言,女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全面、不合理,不能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取得平衡,且自我约束力不够,容易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对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是女大学生在追逐成功、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拦路虎”。

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野下引导女大学生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

(一)丰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生定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要求广大妇女正确认识自身地位,树立正确观念,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女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是女性群体未来发展的希望。受个人主义、现实主义、物质主义等西方思潮影响,部分女大学生思想偏离主流价值观,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沉迷物欲,不思进取。针对女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女大学生群体正确认知自我、成就自我。[3]女大学生应该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道德情操,顺应“中国梦”大潮,制定自身的人生梦,把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国家的梦想紧密结合,努力做一名担负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体意识教育提升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强调妇女的历史地位,肯定妇女“半边天”的作用,鼓励妇女自己解放自己。开展女性主体意识教育,符合践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要求。女性主体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竞争进取意识、创新实践意识、成就自我意识。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主体意识教育,会促使女大学生及时正确认识自己,确立人生目标,有利于处理好在学业课程、人际交往、工作就业、恋爱结婚等方面与追求自我成就之间的矛盾冲突,锻炼自我能力。高校应把女性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性别教育、女性就业指导等课程补充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同时打造一支具备性别意识教育素养的教师、政工队伍,积极开展“四有”精神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女大学生参加社团、参与实践活动,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她们获得内在精神力量,在现实生活中自信勇敢地迎接挑战、拥抱成功。3.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关乎一个人是否可以作出恰当的人生选择。女大学生群体受传统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偏见因素、自身因素等影响,很容易有弱势群体的心理定式,压抑成才欲望,不利于自身发展。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其具备向上的人生态度、理性的人生认知,提升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感与责任感,努力为未来而拼搏。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高校应该把性别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增强针对性,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切实为女大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观教育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育形式帮助女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使她们客观清晰地认识自己,拥有健康人格,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4.职业规划教育缓解就业焦虑。就业对女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职业的选择,也是对将来人生道路与生存方式的选择。在高校扩招、就业不平等因素影响下,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毕业找工作时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进而影响女大学生成长成才。做好女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需要学校与女大学生群体一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在开设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选修课的基础上,教导女大学生如何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夯实专业教育,使女大学生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适应当今形势的择业就业观念,开阔思路,中小企业、乡镇农村、边远地区、自主创业等也可以是就业选择。在行动上,积累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实习,提升综合能力,多途径了解就业信息,及早规划。(二)整合各方力量,助力女大学生成就自我。社会、学校、家庭要整合力量,助力女大学生发展。社会层面上,有效管控与运用大众媒体,增加正向女性事例报道,开展女性相关电视栏目,树立成功女性典型,尽量减少男女不平等的新闻报道,消除歧视声音,逐步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女大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女大学生在遭遇权益侵犯、签订就业协议时有法律保障。高校在做好女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是学校的灵魂,优秀的学风与教风、负责的领导作风与管理作风会深刻影响女大学生博学尚能、自信自强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其受益终生;以思想政治教育、恋爱情感教育、女性学术教育、审美教育为着力点,开展校园文娱、体育、社团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姚钦英,李晓燕,孙元化.女大学生成才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海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理论[J].理论与实践,2018(7).

[3]孙卫华,张霞.当代女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8).

作者:楚管迪 单位:郑州大学